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23年專題 > 豫見焦作·相約雲台·共享太極 > 正文

2023年專題

聚“焦”未來 創“新”發展
更新時間:2023-9-18 8:55:06    來源:焦作日報

核心提示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9月17日上午,第十一屆中國·焦作“一賽一節”2023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發展論壇舉行。來自各地的院士專家、企業家代表齊聚懷川大地,圍繞新能源材料產業技術交流、未來發展和案例應用等方麵進行主題演講。此次論壇既是行業領域交流思想、共商合作的盛會,也是焦作做強優勢產業、加速轉型升級的契機,旨在彙聚行業優勢資源,展望新能源材料產業發展新趨勢,把脈新能源材料產業發展新路徑,為打造中部新能源材料城增添新動能。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黃學傑

鋰電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核心提示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9月17日上午,第十一屆中國·焦作“一賽一節”2023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發展論壇舉行。來自各地的院士專家、企業家代表齊聚懷川大地,圍繞新能源材料產業技術交流、未來發展和案例應用等方麵進行主題演講。此次論壇既是行業領域交流思想、共商合作的盛會,也是焦作做強優勢產業、加速轉型升級的契機,旨在彙聚行業優勢資源,展望新能源材料產業發展新趨勢,把脈新能源材料產業發展新路徑,為打造中部新能源材料城增添新動能。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黃學傑

鋰電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本報記者 杜 笠

在昨日舉行的第十一屆中國·焦作“一賽一節”2023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發展論壇上,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世江,以《新材料支撐新能源 新能源牽引新材料》為題,介紹了多氟多產業發展思路和智慧能源體係建設想法。

李世江說,作為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的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緊跟國家發展步伐,從氟材料出發,研究提出氟矽的相互作用,是構成新能源、半導體產業的基礎之一。多氟多依托氟、鋰、矽三個元素,在氟基新材料、電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領域,走出一條從化學到電化學、從智慧元素到智慧能源的創新道路。

多氟多向新能源進軍,探索氫、鋰、鈉三個高能元素在電化學領域的應用,研究氫燃料、鋰離子、鈉離子三個“新能源電池”。

同時,多氟多又以新能源電池為牽引,運用新技術改造升級傳統產業,以技術的群體性突破,支持新型產業集群的發展。從跟跑、並跑到領跑,多氟多建立海外儲能產業基地,產品成功進入北美ESS儲能市場,同時開拓歐洲市場。

李世江說,新能源、新材料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兩大主攻方向,焦作有產業基礎,要在千億級新材料產業集群的基礎上,把新能源這個產業牽引做大做強。於是,多氟多立足焦作,協同新鄉、洛陽,形成豫北新能源電池集群,全力打造“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中部新能源材料城。

在智慧能源體係建設中,多氟多打造智慧能源實驗室,針對新能源行業低品位氟、鋰資源的綜合利用,通過垂直整合產品模式,打通上、中、下遊產業生態係統;構建智能製造框架,在新能源電池產品的生產、檢測等環節起到關鍵性作用。

李世江表示,個人幹不過團隊,團隊幹不過平台,平台幹不過趨勢。在低碳新時代,多氟多人傳承紅色精神,堅持走從化學到電化學、從智慧元素到智慧能源的創新發展道路。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兼氫能分會會長魏鎖

氫能技術的發展將為能源革命注入活力

本報記者 李 秋

“當前,世界能源科技創新進入活躍期,促進了新能源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世界能源體係向清潔低碳、電為核心、電氫體係轉變是大勢所趨。氫能,被認為是21世紀最具潛力的清潔能源。”昨日,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兼氫能分會會長魏鎖在第十一屆中國·焦作“一賽一節”2023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發展論壇上,圍繞“雙碳”目標背景下的氫能發展作了主題演講。

魏鎖說,麵對氣候變化、環境風險挑戰、能源資源約束等日益嚴峻的全球問題,世界主要經濟體紛紛製定能源轉型戰略,采取更加積極的低碳政策,不斷尋求低成本的清潔能源替代方案,推動經濟發展向綠色低碳轉型。

圍繞產業“雙碳”目標的實施路徑、氫能的用途及發展定位、國際氫能產業發展狀況、國內氫能產業發展狀況、 氫能產業發展趨勢五個方麵,魏鎖詳細闡述了氫能是構建新型電力係統的重要支撐,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是保障能源戰略安全的重要手段,是推動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他表示,當前世界能源科技發展正進入活躍期,新技術新成果不斷湧現,風能、太陽能、氫能、儲能技術的發展,以及與大數據、5G、物聯網等技術的融合,將會催生一係列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將為我國能源革命注入無限的動力和活力,為行業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氫能分會於2020年8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目前擁有國內外會員單位100餘家,涵蓋氫能全產業鏈,其中央企、國企占50%,跨國企業占15%以上。”魏鎖表示,氫能分會將本著“為政府決策服務,為產業發展服務”的理念,繼續發揮自身優勢,充分掌握行業發展信息,為政府出台相關管理辦法提供依據,為會員企業發展做好支撐和服務,推動氫能行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金屬礦業經濟研究院陳俊全

推動新能源發電和儲能技術共生共榮

本報記者 高新忠

“我國是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火車頭,尤其是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後,形成‘雙積分’長效機製,進入了市場驅動良性發展階段。”在昨日舉行的第十一屆中國·焦作“一賽一節”2023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發展論壇上,中國金屬礦業經濟研究院陳俊全,圍繞新能源行業麵臨的機遇、挑戰、發展三個方麵,對我國新能源行業如何高質量發展作了分析解讀。

陳俊全說,在全球邁向碳中和目標背景下,全球新能源汽車對燃油車的替代大勢不可阻擋。預計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將突破5000萬輛,占比超過60%;到2035年,銷量將在7000萬輛左右,全球新能源汽車預計還有10年以上的中高速增長期。

“新能源汽車與新能源發電配套,才能真正減少碳排放。”陳俊全說,新能源發電存在不穩定性,要實現健康發展,儲能技術是關鍵。今年6月,國家能源局明確新型電力係統“三步走”路徑,為行業發展指明方向。在我國新型電力係統“三步走”路徑的政策驅動下,國內儲能項目迎來井噴式增長。2022年,國內新增光伏裝機8741萬千瓦,同比增長59%;新型儲能新增投運裝機14.3GWh,同比增長211%。今年儲能項目延續爆發式增長,上半年,新型儲能項目投運裝機規模達7.05GW/14.66GWh,已超2022年全年總和。

陳俊全指出,未來新能源行業一定要著重於加強創新、綠色發展,搭建創新孵化服務平台,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以技術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差異化競爭。鈉電池等替代性路線是重要的機遇,要加強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布局。同時,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是“雙碳”的一部分,必須高度重視環保和低碳,產業發展要積極擁抱綠色清潔能源,形成新能源發電、新型儲能、新能源汽車相輔相成、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麵。

南開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永勝

堅持走綠色能源自主創新之路

本報記者 李 秋

“產業和實力的基礎、關鍵是材料。我們要立足新材料新能源,抓住技術和人才幹實業,開拓綠色能源自主創新之路。”昨日,參加第十一屆中國·焦作“一賽一節”2023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發展論壇的南開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永勝在演講中如是說。

作為國家人才計劃培養對象和國務院人才津貼獲得者、天津市自然科學一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獲得者的陳永勝,主要從事納米材料和綠色能源,特別是有機太陽能和新一代儲能材料和器件方麵的研究。他認為,有機太陽能電池是解決環境汙染、能源危機的有效途徑之一,其在質輕、柔軟、半透明、可大麵積低成本印刷、環境友好等方麵,都遠遠優於傳統太陽能電池,被認為是具有重大產業前景的新一代綠色能源技術。如果能夠利用地球上最豐富的元素——碳為基本原料,實現高效、低成本、綠色無汙染的能源技術,將對解決人類共同麵臨的能源難題具有重大意義。

陳永勝從個體和國家、曆史和未來的角度切入至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從人類的幾次材料能源革命入手,闡述人類的每一次巨大進步都是基於能源和材料利用的革命。他認為,在新時代的機遇下,不論是傳統行業,還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注重創新驅動,發揮產業協同優勢,強化優勢資源導入,都是產業助推器和戰略關鍵點,而“技術人才實業+新能源新材料”必將賦能高質量發展,創造新財富。

陳永勝表示,焦作資源稟賦優越、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基礎堅實,近年來積極培育和引進了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支持建設特色鮮明的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集群,有效推動產業快速健康發展。他希望,焦作能搶抓“時代風口”產業發展機遇,提升核心競爭力,為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千億級“中部新能源材料城”不斷蓄勢賦能。

(本版照片均由本報記者趙林峰、林曉攝)

文章編輯:楊銘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聚“焦”未來 創“新”發展
    2023-9-18 8:55:06    來源:焦作日報

    核心提示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9月17日上午,第十一屆中國·焦作“一賽一節”2023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發展論壇舉行。來自各地的院士專家、企業家代表齊聚懷川大地,圍繞新能源材料產業技術交流、未來發展和案例應用等方麵進行主題演講。此次論壇既是行業領域交流思想、共商合作的盛會,也是焦作做強優勢產業、加速轉型升級的契機,旨在彙聚行業優勢資源,展望新能源材料產業發展新趨勢,把脈新能源材料產業發展新路徑,為打造中部新能源材料城增添新動能。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黃學傑

    鋰電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核心提示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9月17日上午,第十一屆中國·焦作“一賽一節”2023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發展論壇舉行。來自各地的院士專家、企業家代表齊聚懷川大地,圍繞新能源材料產業技術交流、未來發展和案例應用等方麵進行主題演講。此次論壇既是行業領域交流思想、共商合作的盛會,也是焦作做強優勢產業、加速轉型升級的契機,旨在彙聚行業優勢資源,展望新能源材料產業發展新趨勢,把脈新能源材料產業發展新路徑,為打造中部新能源材料城增添新動能。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黃學傑

    鋰電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本報記者 杜 笠

    在昨日舉行的第十一屆中國·焦作“一賽一節”2023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發展論壇上,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世江,以《新材料支撐新能源 新能源牽引新材料》為題,介紹了多氟多產業發展思路和智慧能源體係建設想法。

    李世江說,作為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的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緊跟國家發展步伐,從氟材料出發,研究提出氟矽的相互作用,是構成新能源、半導體產業的基礎之一。多氟多依托氟、鋰、矽三個元素,在氟基新材料、電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領域,走出一條從化學到電化學、從智慧元素到智慧能源的創新道路。

    多氟多向新能源進軍,探索氫、鋰、鈉三個高能元素在電化學領域的應用,研究氫燃料、鋰離子、鈉離子三個“新能源電池”。

    同時,多氟多又以新能源電池為牽引,運用新技術改造升級傳統產業,以技術的群體性突破,支持新型產業集群的發展。從跟跑、並跑到領跑,多氟多建立海外儲能產業基地,產品成功進入北美ESS儲能市場,同時開拓歐洲市場。

    李世江說,新能源、新材料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兩大主攻方向,焦作有產業基礎,要在千億級新材料產業集群的基礎上,把新能源這個產業牽引做大做強。於是,多氟多立足焦作,協同新鄉、洛陽,形成豫北新能源電池集群,全力打造“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中部新能源材料城。

    在智慧能源體係建設中,多氟多打造智慧能源實驗室,針對新能源行業低品位氟、鋰資源的綜合利用,通過垂直整合產品模式,打通上、中、下遊產業生態係統;構建智能製造框架,在新能源電池產品的生產、檢測等環節起到關鍵性作用。

    李世江表示,個人幹不過團隊,團隊幹不過平台,平台幹不過趨勢。在低碳新時代,多氟多人傳承紅色精神,堅持走從化學到電化學、從智慧元素到智慧能源的創新發展道路。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兼氫能分會會長魏鎖

    氫能技術的發展將為能源革命注入活力

    本報記者 李 秋

    “當前,世界能源科技創新進入活躍期,促進了新能源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世界能源體係向清潔低碳、電為核心、電氫體係轉變是大勢所趨。氫能,被認為是21世紀最具潛力的清潔能源。”昨日,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兼氫能分會會長魏鎖在第十一屆中國·焦作“一賽一節”2023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發展論壇上,圍繞“雙碳”目標背景下的氫能發展作了主題演講。

    魏鎖說,麵對氣候變化、環境風險挑戰、能源資源約束等日益嚴峻的全球問題,世界主要經濟體紛紛製定能源轉型戰略,采取更加積極的低碳政策,不斷尋求低成本的清潔能源替代方案,推動經濟發展向綠色低碳轉型。

    圍繞產業“雙碳”目標的實施路徑、氫能的用途及發展定位、國際氫能產業發展狀況、國內氫能產業發展狀況、 氫能產業發展趨勢五個方麵,魏鎖詳細闡述了氫能是構建新型電力係統的重要支撐,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是保障能源戰略安全的重要手段,是推動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他表示,當前世界能源科技發展正進入活躍期,新技術新成果不斷湧現,風能、太陽能、氫能、儲能技術的發展,以及與大數據、5G、物聯網等技術的融合,將會催生一係列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將為我國能源革命注入無限的動力和活力,為行業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氫能分會於2020年8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目前擁有國內外會員單位100餘家,涵蓋氫能全產業鏈,其中央企、國企占50%,跨國企業占15%以上。”魏鎖表示,氫能分會將本著“為政府決策服務,為產業發展服務”的理念,繼續發揮自身優勢,充分掌握行業發展信息,為政府出台相關管理辦法提供依據,為會員企業發展做好支撐和服務,推動氫能行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金屬礦業經濟研究院陳俊全

    推動新能源發電和儲能技術共生共榮

    本報記者 高新忠

    “我國是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火車頭,尤其是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後,形成‘雙積分’長效機製,進入了市場驅動良性發展階段。”在昨日舉行的第十一屆中國·焦作“一賽一節”2023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發展論壇上,中國金屬礦業經濟研究院陳俊全,圍繞新能源行業麵臨的機遇、挑戰、發展三個方麵,對我國新能源行業如何高質量發展作了分析解讀。

    陳俊全說,在全球邁向碳中和目標背景下,全球新能源汽車對燃油車的替代大勢不可阻擋。預計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將突破5000萬輛,占比超過60%;到2035年,銷量將在7000萬輛左右,全球新能源汽車預計還有10年以上的中高速增長期。

    “新能源汽車與新能源發電配套,才能真正減少碳排放。”陳俊全說,新能源發電存在不穩定性,要實現健康發展,儲能技術是關鍵。今年6月,國家能源局明確新型電力係統“三步走”路徑,為行業發展指明方向。在我國新型電力係統“三步走”路徑的政策驅動下,國內儲能項目迎來井噴式增長。2022年,國內新增光伏裝機8741萬千瓦,同比增長59%;新型儲能新增投運裝機14.3GWh,同比增長211%。今年儲能項目延續爆發式增長,上半年,新型儲能項目投運裝機規模達7.05GW/14.66GWh,已超2022年全年總和。

    陳俊全指出,未來新能源行業一定要著重於加強創新、綠色發展,搭建創新孵化服務平台,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以技術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差異化競爭。鈉電池等替代性路線是重要的機遇,要加強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布局。同時,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是“雙碳”的一部分,必須高度重視環保和低碳,產業發展要積極擁抱綠色清潔能源,形成新能源發電、新型儲能、新能源汽車相輔相成、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麵。

    南開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永勝

    堅持走綠色能源自主創新之路

    本報記者 李 秋

    “產業和實力的基礎、關鍵是材料。我們要立足新材料新能源,抓住技術和人才幹實業,開拓綠色能源自主創新之路。”昨日,參加第十一屆中國·焦作“一賽一節”2023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發展論壇的南開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永勝在演講中如是說。

    作為國家人才計劃培養對象和國務院人才津貼獲得者、天津市自然科學一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獲得者的陳永勝,主要從事納米材料和綠色能源,特別是有機太陽能和新一代儲能材料和器件方麵的研究。他認為,有機太陽能電池是解決環境汙染、能源危機的有效途徑之一,其在質輕、柔軟、半透明、可大麵積低成本印刷、環境友好等方麵,都遠遠優於傳統太陽能電池,被認為是具有重大產業前景的新一代綠色能源技術。如果能夠利用地球上最豐富的元素——碳為基本原料,實現高效、低成本、綠色無汙染的能源技術,將對解決人類共同麵臨的能源難題具有重大意義。

    陳永勝從個體和國家、曆史和未來的角度切入至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從人類的幾次材料能源革命入手,闡述人類的每一次巨大進步都是基於能源和材料利用的革命。他認為,在新時代的機遇下,不論是傳統行業,還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注重創新驅動,發揮產業協同優勢,強化優勢資源導入,都是產業助推器和戰略關鍵點,而“技術人才實業+新能源新材料”必將賦能高質量發展,創造新財富。

    陳永勝表示,焦作資源稟賦優越、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基礎堅實,近年來積極培育和引進了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支持建設特色鮮明的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集群,有效推動產業快速健康發展。他希望,焦作能搶抓“時代風口”產業發展機遇,提升核心競爭力,為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千億級“中部新能源材料城”不斷蓄勢賦能。

    (本版照片均由本報記者趙林峰、林曉攝)

    文章編輯:楊銘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