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23年專題 > 《報懷川》 > 正文

2023年專題

嚴雙軍:《焦作日報》是懷川文化的“圖書館”
更新時間:2023-4-20 10:20:54    來源:焦作晚報

嚴雙軍。 

 

掃描二維碼

看相關視頻

“它是我特殊的‘家人’,它是我的青春,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它是懷川文化的‘圖書館’………”近日,說起自己和《焦作日報》的情緣,嚴雙軍打開了話匣子。

今年57歲的嚴雙軍是溫縣政協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金絲邊眼鏡配著立領中式太極拳服,讓他整個人透著溫文爾雅的學者範兒。他說,他身上的這分書卷氣就是30多年來《焦作日報》的滋養。

歲月如梭短,青春似歌長。《焦作日報》的墨香點亮了嚴雙軍的整個青春歲月。接受記者采訪時,他曾這樣深情地說:“有你在,我的青春就在。我要謝謝你,我的《焦作日報》。”

當年,嚴雙軍和許多文學青年對本土文化情有獨鍾。“我總是四處搜集有關懷川的文化。當時,書店這樣的書並不多,而《焦作日報》時不時地報道焦作本土的厚重曆史、文化軼事,讀著過癮、解渴。”嚴雙軍說。

作為土生土長的溫縣人,嚴雙軍從小就對太極拳有著特別的情感,被太極拳尊師重道、學拳不可不敬、不可狂、不可滿等價值觀念深深折服。

當年,嚴雙軍也是從《焦作日報》看到有關太極拳的大量報道,讓他如遇知音。

從讀者到作者,有一個“橋梁,那就是《焦作日報》上世紀90年代的“掌門人”李介人。

上世紀90年代初,嚴雙軍與張希昆合著《中國大洪災——1991年中國特大洪澇災害紀實》一書,由地震出版社出版。該書被評為資料翔實、內容豐富、脈絡清晰、敘事有致,再現了那場震撼人心的抗洪圖。

由於該書是自己的處女作,嚴雙軍很希望得到各方鼓勵。讓他意想不到的是,李介人專門為此書寫了一篇書評發表在《焦作日報》上。“我看到後非常感動,從此,《焦作日報》在我心中的地位再也沒有動搖過,那是我最美好的青春記憶。”這件事兒過去30多年了,在嚴雙軍的記憶裏,清晰如昨。

他覺得自己可以給《焦作日報》投稿了。有了這樣的念頭兒,嚴雙軍經常給《焦作日報》投稿,《焦作日報》也成為他的發稿陣地。

最讓嚴雙軍記憶深刻的是,前幾年,他寫的《話說太極拳》在《焦作日報》連載。讀者對這本書評價很高,有人說《話說太極拳》是寫給太極拳的“情書”,有人說作者就是“太極拳情聖”。

一份報紙,一種傳承,一份閱讀,一種共享。如今,嚴雙軍對於《焦作日報》來說有多重身份:他是《焦作日報》的快樂剪報人,喜歡文學的他,看到《焦作日報》上刊登這方麵的稿件都會剪下來,現在光剪報本就積攢了一大摞;他是《焦作日報》的報料者,隻要有太極拳的重大新聞線索,第一個給《焦作日報》報料;他是《焦作日報》義務“推廣員”,不僅自己訂閱《焦作日報》,還勸說親戚朋友訂閱。

嚴雙軍說:“焦作日報像一個播火者,點燃的是思想,啟迪的是智慧。讀《焦作日報》一版,能讀出焦作的大事、要事,市委書記、市長等市領導的每一句講話,能讀出焦作的發展方向、時代脈搏;讀《焦作日報》的專版稿件,能讀出火熱的生活,讀出我市的大事小情;讀焦作晚報周末版,能讀出焦作厚重悠久、生生不息的文化。”嚴雙軍說。

新時代,《焦作日報》再次成為嚴雙軍創作的源泉。《焦作晚報·厚重懷川》欄目中的一篇報道,引發嚴雙軍的關注。根據這一線索,他深入挖掘,寫出30多萬字的長篇曆史小說《浴血懷慶》。

如今,《焦作日報》的銳氣、靈氣、朝氣依然打動著嚴雙軍,他視《焦作日報》為心中永遠的“女神”。“焦作日報曾說,總想走進讀者心裏。其實,焦作日報早就走進了我的心裏。願焦作日報芳華永駐。”嚴雙軍說。

記者 趙改玲

文章編輯:楊銘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嚴雙軍:《焦作日報》是懷川文化的“圖書館”
    2023-4-20 10:20:54    來源:焦作晚報

    嚴雙軍。 

     

    掃描二維碼

    看相關視頻

    “它是我特殊的‘家人’,它是我的青春,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它是懷川文化的‘圖書館’………”近日,說起自己和《焦作日報》的情緣,嚴雙軍打開了話匣子。

    今年57歲的嚴雙軍是溫縣政協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金絲邊眼鏡配著立領中式太極拳服,讓他整個人透著溫文爾雅的學者範兒。他說,他身上的這分書卷氣就是30多年來《焦作日報》的滋養。

    歲月如梭短,青春似歌長。《焦作日報》的墨香點亮了嚴雙軍的整個青春歲月。接受記者采訪時,他曾這樣深情地說:“有你在,我的青春就在。我要謝謝你,我的《焦作日報》。”

    當年,嚴雙軍和許多文學青年對本土文化情有獨鍾。“我總是四處搜集有關懷川的文化。當時,書店這樣的書並不多,而《焦作日報》時不時地報道焦作本土的厚重曆史、文化軼事,讀著過癮、解渴。”嚴雙軍說。

    作為土生土長的溫縣人,嚴雙軍從小就對太極拳有著特別的情感,被太極拳尊師重道、學拳不可不敬、不可狂、不可滿等價值觀念深深折服。

    當年,嚴雙軍也是從《焦作日報》看到有關太極拳的大量報道,讓他如遇知音。

    從讀者到作者,有一個“橋梁,那就是《焦作日報》上世紀90年代的“掌門人”李介人。

    上世紀90年代初,嚴雙軍與張希昆合著《中國大洪災——1991年中國特大洪澇災害紀實》一書,由地震出版社出版。該書被評為資料翔實、內容豐富、脈絡清晰、敘事有致,再現了那場震撼人心的抗洪圖。

    由於該書是自己的處女作,嚴雙軍很希望得到各方鼓勵。讓他意想不到的是,李介人專門為此書寫了一篇書評發表在《焦作日報》上。“我看到後非常感動,從此,《焦作日報》在我心中的地位再也沒有動搖過,那是我最美好的青春記憶。”這件事兒過去30多年了,在嚴雙軍的記憶裏,清晰如昨。

    他覺得自己可以給《焦作日報》投稿了。有了這樣的念頭兒,嚴雙軍經常給《焦作日報》投稿,《焦作日報》也成為他的發稿陣地。

    最讓嚴雙軍記憶深刻的是,前幾年,他寫的《話說太極拳》在《焦作日報》連載。讀者對這本書評價很高,有人說《話說太極拳》是寫給太極拳的“情書”,有人說作者就是“太極拳情聖”。

    一份報紙,一種傳承,一份閱讀,一種共享。如今,嚴雙軍對於《焦作日報》來說有多重身份:他是《焦作日報》的快樂剪報人,喜歡文學的他,看到《焦作日報》上刊登這方麵的稿件都會剪下來,現在光剪報本就積攢了一大摞;他是《焦作日報》的報料者,隻要有太極拳的重大新聞線索,第一個給《焦作日報》報料;他是《焦作日報》義務“推廣員”,不僅自己訂閱《焦作日報》,還勸說親戚朋友訂閱。

    嚴雙軍說:“焦作日報像一個播火者,點燃的是思想,啟迪的是智慧。讀《焦作日報》一版,能讀出焦作的大事、要事,市委書記、市長等市領導的每一句講話,能讀出焦作的發展方向、時代脈搏;讀《焦作日報》的專版稿件,能讀出火熱的生活,讀出我市的大事小情;讀焦作晚報周末版,能讀出焦作厚重悠久、生生不息的文化。”嚴雙軍說。

    新時代,《焦作日報》再次成為嚴雙軍創作的源泉。《焦作晚報·厚重懷川》欄目中的一篇報道,引發嚴雙軍的關注。根據這一線索,他深入挖掘,寫出30多萬字的長篇曆史小說《浴血懷慶》。

    如今,《焦作日報》的銳氣、靈氣、朝氣依然打動著嚴雙軍,他視《焦作日報》為心中永遠的“女神”。“焦作日報曾說,總想走進讀者心裏。其實,焦作日報早就走進了我的心裏。願焦作日報芳華永駐。”嚴雙軍說。

    記者 趙改玲

    文章編輯:楊銘 
     
    相關信息:
    翰墨丹青
    來自中國最北方省級黨媒的祝福
    1983年複刊至今40年來  千變萬變都是為了您
    申亮亮:人民英雄耀懷川
    《河北日報》高級編輯、《采寫編》雜誌原總編輯郝斌生:
    河南糧裏焦作“芯”
    翰墨丹青
    紅船精神映照媒體融合發展之路
    1983年複刊至今40年來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