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專題
麥穗在蔚藍天空下搖曳,微風送來收獲的味道。
仲夏的焦作,黃河與太行山之間遼闊的原野上麥浪翻滾,湧動著豐收的熱望。
“中國小麥看河南,河南小麥看焦作”。早在2017年,曾任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農業部小麥專家組副組長的郭天財就曾對焦作小麥生產在全國的地位進行過“精準點評”。
北依太行、南臨黃河的焦作,素有“中國小麥之都”的稱號,是聞名全國的糧食高產區、黃河以北第一個噸糧市和全國第一個小麥千斤市,糧食單產水平保持全省領先地位。在大山大河之間廣袤的懷慶牛角川“黑土地”上,小麥種子繁育麵積超過66666.67公頃,在河南省“四分天下有其一”,優質麥種種植麵積更是占據全國冬麥區1/10強。可以說,國人飯碗裏的優質“河南糧”,一直都有源自焦作土地的非凡貢獻,一直隱藏著焦作“芯”。
2022年,修武縣東黃村小麥高產示範田畝產981.1公斤,再度刷新全國紀錄。近10年來,始終保持糧食高產優勢的焦作,先後創造了30多項全國小麥高產紀錄。特別是2022年夏糧生產,平均畝產達到523.25公斤的焦作,繼續保持全省第一。
年年高產,今又高產,焦作小麥多年來屢創傳奇的背後,是小麥種業“芯片”在焦作一代又一代“農民育種專家”和專業科研團隊手中的接力創新,也是焦作農業農村部門立足“藏糧於技”國家戰略的奉獻擔當。
一粒麥種,從培育到種植,從收割到加工,在焦作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提升之路中,可以完成一次“全鏈條旅行”。這種“全鏈條旅行”所依托的,正是焦作數十年來構建的麥種培育科技創新體係。
位於焦作市溫縣的河南平安種業,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曾經創下溫縣麥種“賣全國”的奇跡。依托“平安種業星創天地”國家級眾創平台,平安種業將乘著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東風,結合國內外先進的單倍體育種、分子育種以及離子束輻射育種技術,為焦作小麥的科技“芯”注入更多創新元素。類似平安種業這樣的創新探索,正在焦作近百家小麥育種企業的試驗田裏,創造著一個又一個“麥種傳奇”,也書寫著焦作的“麥田奇跡”——
近5年來,全市通過國家審定小麥品種11個、通過省審定小麥品種43個,年產優質小麥種子5億公斤左右,輻射銷售整個黃淮海冬麥區,年推廣麵積在233萬公頃以上。
不僅如此,焦作還建成高標準農田153533.3公頃,占全市耕地麵積的84.5%,高標準農田占比居全省前列;2023年4266.67公頃高標準農田建成後,焦作市可實現永久基本農田全覆蓋。2022年年底,焦作市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前8年完成國家建設目標,全市耕地質量等級位居全省第二。
2022年秋,小麥播種時節,記者在修武縣農田裏,見證了“麥種打擂台”的經典一幕。來自中國農科院、山東農科院等全國各地的優質麥種,紛紛選擇來這裏試驗種植,不僅激發了種子的更多“潛能”,也為這些優質麥種在全國種植,提供了難能可貴的“焦作經驗”。
多年來奔波在田間地頭“深耕農業”的“板凳專家”、市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楊法誼說,全國冬麥區創造很多高產紀錄的優質麥種,都曾在焦作的試驗田中完美亮相,焦作正在成為各級育種專家挖掘新品種潛力的“試驗場”、各級栽培專家驗證新技術效果的“數據庫”——這也正是焦作農業農村係統對全國糧食穩定生產的“隱形貢獻”。
2023年4月3日,楊法誼接受《光明日報》記者采訪時,談了對“藏糧於技”的獨到見解。
他說,要想高產,種子先行,焦作率先試種“中麥875”“百農418”等小麥新品種,實打實收畝產多次破全國紀錄。不僅如此,焦作還與中國農科院、河南農業大學等10多家單位保持良好合作關係。在播種方式上,焦作從實踐中總結出多施各類農家肥、普用土壤調理菌、定產測土施底肥等“小麥高產八句話”,還針對一線農戶推廣“甩手橫撒施肥法”“微灌補墒苗齊法”等聽得懂、用得上的“好方子”,為焦作小麥的高產貢獻了源於壟畝之間的種植技術。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科技創新體係,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如今,黨的二十大精神正在焦作落地生根。市委書記葛巧紅表示,焦作有信心、有決心把小麥育種、小麥高產攻關提升到一個新水平,為進一步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作出新貢獻。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焦作有“芯”。
如此之“芯”,來自於一代又一代“農民育種專家”和科研團隊紮根麥田的“赤子之心”,來自於焦作農業農村係統執著於科技賦能高產的“科學癡心”,更來自於焦作加強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大種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支持推廣種業聯盟發展模式,努力建成“種業強市”的堅定信心。
又一年豐收在望,懷川無限精彩在良田。
精彩焦作,小麥之“芯”讓國人飯碗端得更放心!
記者 馮新瑞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麥穗在蔚藍天空下搖曳,微風送來收獲的味道。
仲夏的焦作,黃河與太行山之間遼闊的原野上麥浪翻滾,湧動著豐收的熱望。
“中國小麥看河南,河南小麥看焦作”。早在2017年,曾任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農業部小麥專家組副組長的郭天財就曾對焦作小麥生產在全國的地位進行過“精準點評”。
北依太行、南臨黃河的焦作,素有“中國小麥之都”的稱號,是聞名全國的糧食高產區、黃河以北第一個噸糧市和全國第一個小麥千斤市,糧食單產水平保持全省領先地位。在大山大河之間廣袤的懷慶牛角川“黑土地”上,小麥種子繁育麵積超過66666.67公頃,在河南省“四分天下有其一”,優質麥種種植麵積更是占據全國冬麥區1/10強。可以說,國人飯碗裏的優質“河南糧”,一直都有源自焦作土地的非凡貢獻,一直隱藏著焦作“芯”。
2022年,修武縣東黃村小麥高產示範田畝產981.1公斤,再度刷新全國紀錄。近10年來,始終保持糧食高產優勢的焦作,先後創造了30多項全國小麥高產紀錄。特別是2022年夏糧生產,平均畝產達到523.25公斤的焦作,繼續保持全省第一。
年年高產,今又高產,焦作小麥多年來屢創傳奇的背後,是小麥種業“芯片”在焦作一代又一代“農民育種專家”和專業科研團隊手中的接力創新,也是焦作農業農村部門立足“藏糧於技”國家戰略的奉獻擔當。
一粒麥種,從培育到種植,從收割到加工,在焦作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提升之路中,可以完成一次“全鏈條旅行”。這種“全鏈條旅行”所依托的,正是焦作數十年來構建的麥種培育科技創新體係。
位於焦作市溫縣的河南平安種業,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曾經創下溫縣麥種“賣全國”的奇跡。依托“平安種業星創天地”國家級眾創平台,平安種業將乘著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東風,結合國內外先進的單倍體育種、分子育種以及離子束輻射育種技術,為焦作小麥的科技“芯”注入更多創新元素。類似平安種業這樣的創新探索,正在焦作近百家小麥育種企業的試驗田裏,創造著一個又一個“麥種傳奇”,也書寫著焦作的“麥田奇跡”——
近5年來,全市通過國家審定小麥品種11個、通過省審定小麥品種43個,年產優質小麥種子5億公斤左右,輻射銷售整個黃淮海冬麥區,年推廣麵積在233萬公頃以上。
不僅如此,焦作還建成高標準農田153533.3公頃,占全市耕地麵積的84.5%,高標準農田占比居全省前列;2023年4266.67公頃高標準農田建成後,焦作市可實現永久基本農田全覆蓋。2022年年底,焦作市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前8年完成國家建設目標,全市耕地質量等級位居全省第二。
2022年秋,小麥播種時節,記者在修武縣農田裏,見證了“麥種打擂台”的經典一幕。來自中國農科院、山東農科院等全國各地的優質麥種,紛紛選擇來這裏試驗種植,不僅激發了種子的更多“潛能”,也為這些優質麥種在全國種植,提供了難能可貴的“焦作經驗”。
多年來奔波在田間地頭“深耕農業”的“板凳專家”、市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楊法誼說,全國冬麥區創造很多高產紀錄的優質麥種,都曾在焦作的試驗田中完美亮相,焦作正在成為各級育種專家挖掘新品種潛力的“試驗場”、各級栽培專家驗證新技術效果的“數據庫”——這也正是焦作農業農村係統對全國糧食穩定生產的“隱形貢獻”。
2023年4月3日,楊法誼接受《光明日報》記者采訪時,談了對“藏糧於技”的獨到見解。
他說,要想高產,種子先行,焦作率先試種“中麥875”“百農418”等小麥新品種,實打實收畝產多次破全國紀錄。不僅如此,焦作還與中國農科院、河南農業大學等10多家單位保持良好合作關係。在播種方式上,焦作從實踐中總結出多施各類農家肥、普用土壤調理菌、定產測土施底肥等“小麥高產八句話”,還針對一線農戶推廣“甩手橫撒施肥法”“微灌補墒苗齊法”等聽得懂、用得上的“好方子”,為焦作小麥的高產貢獻了源於壟畝之間的種植技術。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科技創新體係,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如今,黨的二十大精神正在焦作落地生根。市委書記葛巧紅表示,焦作有信心、有決心把小麥育種、小麥高產攻關提升到一個新水平,為進一步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作出新貢獻。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焦作有“芯”。
如此之“芯”,來自於一代又一代“農民育種專家”和科研團隊紮根麥田的“赤子之心”,來自於焦作農業農村係統執著於科技賦能高產的“科學癡心”,更來自於焦作加強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大種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支持推廣種業聯盟發展模式,努力建成“種業強市”的堅定信心。
又一年豐收在望,懷川無限精彩在良田。
精彩焦作,小麥之“芯”讓國人飯碗端得更放心!
記者 馮新瑞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