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23年專題 > 《報懷川》 > 正文

2023年專題

1983年5月1日 焦作日報複刊
更新時間:2023-4-7 9:14:41    來源:焦作日報

 

中共焦作市委關於切實做好《焦作日報》發行工作的通知。

(本報資料照片)

 

1983年5月1日《焦作日報》試刊號。(本報資料圖片)

 

  從1983年5月1日《焦作日報》複刊並發展至今,已走過40年風雨曆程。40年,對於一張報紙、一家報社來說,有著很多意義,報社的成長、報業的發展,傾注了各級各部門的關愛和幫助,凝聚著廣大讀者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也凝結著一代代焦作報人的心血和汗水。

  回首再望,40年,我們風雨同舟;40年,我們和衷共濟。

  是新生,亦是延承。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給焦作這座煤城插上了改革開放的翅膀。新時代新需要,焦作迫切需要一張報紙,為改革開放鼓與呼。

  1982年2月2日,焦作市委作出恢複《焦作日報》的決定,專門成立由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人事局相關負責人組成的《焦作日報》複刊籌備組,負責具體籌備工作。

  “從《焦作日報》曆史延續意義上說是複刊,從物質與人員的條件來說是從零開始、白手起家。”回憶當初,身為籌備組成員之一的老報人華秋嫻感慨地說。

  麵臨人員、場地、設備、資料“四大皆空”的現狀,如何讓班子、房子、票子、路子、點子“五子登科”,是擺在籌備組麵前最棘手的問題。

  複刊選址、設置機構、選調人員、培訓學習、設備采購……複刊前各項準備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

  為解決辦報經驗不足問題,1982年3月,市委宣傳部領導親自帶領籌備組人員,赴鄭州、開封、洛陽、新鄉兄弟報社參觀考察,學習借鑒辦報經驗,力促籌備工作快馬加鞭。

  1982年6月,焦作市委任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宋福厚兼任焦作日報社總編輯,任命秦緒常擔任焦作日報社副總編輯,主持全麵工作。

  也是在此時,1957年《焦作日報》創刊時首任記者組組長李介人,從市勞動局調任副總編輯兼編輯部主任。

  1983年4月15日,市委宣傳部下發文件,劃撥經費40萬元,支持報社購置印刷設備、照相器材、電台設備和紙張等急需物資,提出在印刷車間未建成前,先由焦作礦工報社承印《焦作日報》。

  1983年7月15日,市編製委員會下發文件,批準報社內部設總編輯辦公室、行政辦公室、經濟科、政文科、美術副刊科。

  《焦作日報》複刊之初,困難不少,但最大的困難是辦公用房嚴重缺乏。

  1983年,市委老辦公樓隻有三層,多個部門擠在一起辦公,很不方便。後來,經市委同意,辦公樓又加蓋兩層,變成五層。市委安排辦公樓五樓東邊八間房為焦作日報社辦公用房。

  由於辦公用房不夠用,報社的編輯記者都擠在一間大辦公室裏辦公,辦公桌麵對麵擺放著,桌上堆放著一摞一摞的報紙和稿件,擺放著剪刀、膠水、墨水、筆筒、稿簽、稿紙等,這些就是報人的全部家當。

  辦報,人才是關鍵。到哪裏找辦報的人才?

  1961年停刊後,《焦作日報》老報人分散到市區各個單位。當《焦作日報》複刊的號角吹響時,華秋嫻、周正和、籍啟華、皇甫其棠,這四位在上世紀50年代《焦作日報》創刊時即獻身黨的新聞事業的老報人立即響應,再次踏上新聞征程。

  與此同時,秦緒常率領一班人兵分多路,到全市多條戰線“招兵買馬”,劉金忠、郭平治、齊國義等一批年輕有為的轉業軍人來了,柴國慶、王冠侖、李晉豫等一批各行各業的新聞骨幹來了,康偉、張成山等一批大學畢業生也來了。經過兩個月的選調工作,30多名新聞骨幹來到焦作日報社,這被視為當時焦作市最豪華的新聞宣傳陣容。這些年輕人大多經曆過上山下鄉和部隊、工廠鍛煉,他們不怕吃苦,十分熱愛新聞事業,十分珍惜辦報機會。

  報紙怎麼辦?稿件怎樣寫?版麵如何畫?在30多名新聞工作者中,隻有幾名參與過辦報,讓他們在短時間內出版一期《焦作日報》,不是輕而易舉的事。

  秦緒常決定分兵兩路,一路到先期複刊的《洛陽日報》《鄭州晚報》《開封日報》參觀學習;一路留守焦作,整頓內務,聯係報紙印刷事宜,做好一切出版準備工作。

  1983年3月23日清晨,一支平均年齡32歲的23人采編隊伍,登上了開往洛陽的火車。洛陽日報社對《焦作日報》複刊給予了極大支持,安排其管理層及總編室、工交部、政文部、副刊部骨幹采編人員與焦作日報社派去的學習人員進行對接,傳授經驗。

  焦作報人們如饑似渴地學習業務知識,努力提升業務技能,從《洛陽日報》到《鄭州晚報》、再到《開封日報》,五天緊張的學習,大家一路取經,一路思考,收獲頗豐。

  “當時《洛陽日報》已複刊兩年,有了一定的讀者群,報紙的采編、出版形成了一套較好的機製,我們羨慕極了,白天學習,晚上回到旅館整理資料、開碰頭會,很快,采訪—組稿—編輯—發排—出樣—校對—製版—印刷,一整套現代報紙采編流程在我們腦中清晰了。”華秋嫻說。

  一張報,一座城。

  1983年5月1日,《焦作日報》試刊號成功出版!散發著清新墨香的報紙折射出焦作報人敢為人先、無私奉獻的精神,曆久彌新。

  “《焦作日報》是市委機關報,是黨的重要宣傳工具,是人民的喉舌……由於各方麵條件尚不完備,報紙暫時隻是試刊,請廣大讀者給以大力支持,積極為報紙撰寫稿件,並對如何辦好報紙提出批評建議,以便不斷改進提高,把報紙辦得更好!”樸素的試刊詞,表達了《焦作日報》的辦報理念。

  與時代同行,與懷川共進。1983年10月,《焦作日報》改為周六刊;1984年1月1日,《焦作日報》正式複刊,四開四版,通過郵局發行。

  無邊歲月眼前過,時代風雲一紙書。作為這個時代的參與者和記錄者,焦作報人將倍加努力,在新的曆史征程中,堅定前行,繼往開來,創造無愧於前人、無愧於時代的嶄新業績!

記者 李 秋

文章編輯:楊銘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1983年5月1日 焦作日報複刊
2023-4-7 9:14:41    來源:焦作日報

 

中共焦作市委關於切實做好《焦作日報》發行工作的通知。

(本報資料照片)

 

1983年5月1日《焦作日報》試刊號。(本報資料圖片)

 

  從1983年5月1日《焦作日報》複刊並發展至今,已走過40年風雨曆程。40年,對於一張報紙、一家報社來說,有著很多意義,報社的成長、報業的發展,傾注了各級各部門的關愛和幫助,凝聚著廣大讀者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也凝結著一代代焦作報人的心血和汗水。

  回首再望,40年,我們風雨同舟;40年,我們和衷共濟。

  是新生,亦是延承。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給焦作這座煤城插上了改革開放的翅膀。新時代新需要,焦作迫切需要一張報紙,為改革開放鼓與呼。

  1982年2月2日,焦作市委作出恢複《焦作日報》的決定,專門成立由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人事局相關負責人組成的《焦作日報》複刊籌備組,負責具體籌備工作。

  “從《焦作日報》曆史延續意義上說是複刊,從物質與人員的條件來說是從零開始、白手起家。”回憶當初,身為籌備組成員之一的老報人華秋嫻感慨地說。

  麵臨人員、場地、設備、資料“四大皆空”的現狀,如何讓班子、房子、票子、路子、點子“五子登科”,是擺在籌備組麵前最棘手的問題。

  複刊選址、設置機構、選調人員、培訓學習、設備采購……複刊前各項準備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

  為解決辦報經驗不足問題,1982年3月,市委宣傳部領導親自帶領籌備組人員,赴鄭州、開封、洛陽、新鄉兄弟報社參觀考察,學習借鑒辦報經驗,力促籌備工作快馬加鞭。

  1982年6月,焦作市委任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宋福厚兼任焦作日報社總編輯,任命秦緒常擔任焦作日報社副總編輯,主持全麵工作。

  也是在此時,1957年《焦作日報》創刊時首任記者組組長李介人,從市勞動局調任副總編輯兼編輯部主任。

  1983年4月15日,市委宣傳部下發文件,劃撥經費40萬元,支持報社購置印刷設備、照相器材、電台設備和紙張等急需物資,提出在印刷車間未建成前,先由焦作礦工報社承印《焦作日報》。

  1983年7月15日,市編製委員會下發文件,批準報社內部設總編輯辦公室、行政辦公室、經濟科、政文科、美術副刊科。

  《焦作日報》複刊之初,困難不少,但最大的困難是辦公用房嚴重缺乏。

  1983年,市委老辦公樓隻有三層,多個部門擠在一起辦公,很不方便。後來,經市委同意,辦公樓又加蓋兩層,變成五層。市委安排辦公樓五樓東邊八間房為焦作日報社辦公用房。

  由於辦公用房不夠用,報社的編輯記者都擠在一間大辦公室裏辦公,辦公桌麵對麵擺放著,桌上堆放著一摞一摞的報紙和稿件,擺放著剪刀、膠水、墨水、筆筒、稿簽、稿紙等,這些就是報人的全部家當。

  辦報,人才是關鍵。到哪裏找辦報的人才?

  1961年停刊後,《焦作日報》老報人分散到市區各個單位。當《焦作日報》複刊的號角吹響時,華秋嫻、周正和、籍啟華、皇甫其棠,這四位在上世紀50年代《焦作日報》創刊時即獻身黨的新聞事業的老報人立即響應,再次踏上新聞征程。

  與此同時,秦緒常率領一班人兵分多路,到全市多條戰線“招兵買馬”,劉金忠、郭平治、齊國義等一批年輕有為的轉業軍人來了,柴國慶、王冠侖、李晉豫等一批各行各業的新聞骨幹來了,康偉、張成山等一批大學畢業生也來了。經過兩個月的選調工作,30多名新聞骨幹來到焦作日報社,這被視為當時焦作市最豪華的新聞宣傳陣容。這些年輕人大多經曆過上山下鄉和部隊、工廠鍛煉,他們不怕吃苦,十分熱愛新聞事業,十分珍惜辦報機會。

  報紙怎麼辦?稿件怎樣寫?版麵如何畫?在30多名新聞工作者中,隻有幾名參與過辦報,讓他們在短時間內出版一期《焦作日報》,不是輕而易舉的事。

  秦緒常決定分兵兩路,一路到先期複刊的《洛陽日報》《鄭州晚報》《開封日報》參觀學習;一路留守焦作,整頓內務,聯係報紙印刷事宜,做好一切出版準備工作。

  1983年3月23日清晨,一支平均年齡32歲的23人采編隊伍,登上了開往洛陽的火車。洛陽日報社對《焦作日報》複刊給予了極大支持,安排其管理層及總編室、工交部、政文部、副刊部骨幹采編人員與焦作日報社派去的學習人員進行對接,傳授經驗。

  焦作報人們如饑似渴地學習業務知識,努力提升業務技能,從《洛陽日報》到《鄭州晚報》、再到《開封日報》,五天緊張的學習,大家一路取經,一路思考,收獲頗豐。

  “當時《洛陽日報》已複刊兩年,有了一定的讀者群,報紙的采編、出版形成了一套較好的機製,我們羨慕極了,白天學習,晚上回到旅館整理資料、開碰頭會,很快,采訪—組稿—編輯—發排—出樣—校對—製版—印刷,一整套現代報紙采編流程在我們腦中清晰了。”華秋嫻說。

  一張報,一座城。

  1983年5月1日,《焦作日報》試刊號成功出版!散發著清新墨香的報紙折射出焦作報人敢為人先、無私奉獻的精神,曆久彌新。

  “《焦作日報》是市委機關報,是黨的重要宣傳工具,是人民的喉舌……由於各方麵條件尚不完備,報紙暫時隻是試刊,請廣大讀者給以大力支持,積極為報紙撰寫稿件,並對如何辦好報紙提出批評建議,以便不斷改進提高,把報紙辦得更好!”樸素的試刊詞,表達了《焦作日報》的辦報理念。

  與時代同行,與懷川共進。1983年10月,《焦作日報》改為周六刊;1984年1月1日,《焦作日報》正式複刊,四開四版,通過郵局發行。

  無邊歲月眼前過,時代風雲一紙書。作為這個時代的參與者和記錄者,焦作報人將倍加努力,在新的曆史征程中,堅定前行,繼往開來,創造無愧於前人、無愧於時代的嶄新業績!

記者 李 秋

文章編輯:楊銘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