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專題
民族要複興,鄉村必振興。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大步邁進,農村麵貌煥然一新,農民生活越過越好,一幅村美民富產業興的壯美畫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鋪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紮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人民論壇網推出“大國新村:沿著總書記的足跡”係列報道,講好神州大地廣袤鄉村的振興故事。今天,人民論壇調研組帶您走進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一起感受這座靈山秀水之城把“藍圖”變“現實”、將“願景”化“實景”的鄉村振興路。
金溪為脈,群峰列屏。
七月的將樂處處動人:龍棲山蓊鬱蒼翠,金溪河清澈澄碧。在“閩學鼻祖”楊時紀念館,沐浴先師思想之光;在久負盛名的玉華洞,絡繹不絕的四方遊客尋陳跡越溶洞,探幽奇瑰炫巧之樂;在金溪河畔水上運動基地,世界各國運動健兒山水間勇逐浪,領略魚翔淺底之美……
地處武夷山脈東南麓的將樂,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與創新實踐地。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誌到將樂縣常口村調研,對將樂廣大幹部群眾寄予殷切期望。
將樂縣常口村常上湖風景區。將樂縣委組織部供圖
20多年來,將樂兒女牢記諄諄囑托,砥礪奮進,不斷豐富和發展“兩山”理論內涵,以“綠水青山”煥活“金山銀山”,將“美好願景”化成“幸福實景”,一個“綠富美”的將樂正款款走來。
厚植底色 繪美綠水青山圖
青山莽莽,碧水悠悠。
在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一塊鐫刻著“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的石碑矗立在村口,在似水流年裏,見證著這裏的“綠色奇跡”。
20多年前,常口還是個典型的“三無村”。“村裏沒有一條水泥路,沒有一幢新房子,沒有一盞能亮的路燈。”高唐鎮黨委宣傳委員、原常口村黨支部書記張林順回憶說,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村集體年收入不足3萬元。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誌來常口村調研。站在老村部門口遠眺對岸山水,他語重心長地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
殷殷話語,字字千鈞。此後,村民們把囑托歸納總結成72個字村規民約,刻在石碑上,立在村部前,當作全村的實踐指南。
常口村新舊村規民約對比。將樂縣委組織部供圖
在項目引進中,常口村嚴把入門關,發揮山水田優勢,引進生態農業,發展生態漂流,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機製上,利用林地資源和上市林業公司開展合作造林項目,如今,全村近200名村民在家門口的企業就業,占全村主要勞動力的80%。
與此同時,率先實施天然氣改裝、汙水管線下地,進行村莊立麵改造,建設鄉村露天遊泳池,把後山山泉水引入村中,形成村中有園、園中有水、水中有花的園林式村莊,徹底改變了常口“三無村”的麵貌。
眼下,全村愛山愛水、護山護水的精神理念蔚然成風。
“這些年,保護好身邊的綠水青山已成了我們每一個常口人的行動自覺,村裏的環境越來越好了,大家越來越富。”村民邱彩立在自家屋裏建了一個擂茶體驗館,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打卡。
村容村貌變了,村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過去的“三無”村已是滄海桑田,“換了人間”!
2021年5月18日,在三明林業碳票首發儀式上,常口村領取了一張編號為“0000001”的林業碳票,這也是全國首張林業碳票並成功流轉,讓“空氣賣錢”成為現實。
空氣“打包”,鼓起腰包。2022年,常口村集體收入達到185萬元,村民人均年純收入從早期的不到2000元增長到如今的3萬元。
常口村的綠色蝶變,是將樂人民愛山愛水、推動生態環境保護不斷取得新成就的生動寫照。
將樂縣金溪俯瞰圖。將樂縣委組織部
“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正是秉持著這樣的理念,福建將樂走出了一條化“無價之寶”為“真金白銀”、將“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康莊大道。將樂縣以生態振興推動鄉村綠色發展,先後榮獲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全省農村“廁所革命”樣板縣、全省鄉村振興熱度指數“獲得感”前十縣等榮譽稱號,2020年打造“綠水青山”贏得“金山銀山”經驗做法獲國務院通報表揚,2022年全國鄉村建設工作會議在將樂縣設現場考察點……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
夯實“堡壘” 鋪就鄉村振興路
時光荏苒,不忘初心。
將樂是原中央蘇區縣之一,是當年連接中央蘇區和閩浙贛蘇區的戰略要地,紅色旅遊資源豐富。作為“兩山”理論的孕育地與踐行地,常口村全力打造“兩山學堂”紅色研學項目,以“紅色黨建+教育研學”的模式,深入挖掘本地紅色旅遊資源和紅色黨建文化。同時,與村民合作經營福旅村宴、生態農業、特色民宿等多樣化的旅遊產品,與村民共享旅遊發展成果。
“一個村富了不算富,一起富才是真的富。”2017年,將樂縣建立全縣首個聯村黨委——常口聯村黨委,發揮常口村黨支部的示範引領作用,通過強村弱村聯創、山水林田聯管、產業項目聯片、生態福利聯享,集中盤活各村土地、資金等資源,采取“公司+合作社+村黨支部+農戶”方式,實現村村有產業、業業有特色,2022年帶動6個聯建村實現平均收入65萬元。
強村帶動弱村,猶如“大手拉小手”。近年來,將樂縣打破“就村抓村”的慣性思維,因地製宜探索組建一批區域黨建綜合體,推動基層黨組織由“分散運行”向“融合共進”轉變,實現鄉村抱團發展、連片振興。
“我們聚焦產業發展與基層治理兩條線,加強村、社區、兩新組織、機關事業單位等黨組織整合,以黨建聯盟推動區域融合。”將樂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陳玉山介紹說。
目前,全縣共打造29個區域黨建綜合體,覆蓋148個村、社區、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形成了以點帶麵、連線成片、整體提升的鄉村振興新格局。
走進萬安鎮萬安村,隻見一座座標準化現代化設施大棚整齊排列,棚內蔬菜瓜果發榮滋長。在這裏,蔬菜育苗、栽培、吊秧、地膜、打葉等種植環節如同一條工業生產線,“標準範”“科技範”十足。
“這是我們去年引進的綠豐保供基地項目。”萬安鎮黨委書記黃小君指著眼前的現代農業產業園說,鎮裏采取強帶弱、大帶小的方式,通過組織聯動、產業聯動、企地聯動、人才聯動的“一園四聯”工作法,有力破解園區聚集不聚合、產業共存不共聯、資源分散不分享等問題。
以園區為“營”,把支部建在產業園,在萬安鎮產業聯盟黨支部牽線搭橋下,鎮內溫氏、綠景農、綠豐、金碩等龍頭企業集聚,已構建起“一鴨一樹一菜一米”特色產業格局,不僅提升了城鎮的吸引力和輻射能力,更是集聚鄰近鄉鎮、村近千人創業、就業,為產業發展、鄉村振興寫下了生動注腳。
將樂縣萬安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全景圖。將樂縣委組織部供圖
“以前要照顧家人無法外出務工,沒有事情做沒有收入,現在好了,新的產業進來,在家門口就可以就業,家庭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去年11月到綠豐上班的黃樹梅希望企業能發展得越來越好。
“在這兒上班,每個月有工資拿,而且離家也近,照顧家人很方便。”家住萬安鎮的村民張秋英對眼下的生活很滿意。
一個健康的身體,一份穩定的收入,一個幸福的家庭,是村裏每個人最大的心願,鄉村特色農業的持續壯大,圓了許多萬安百姓的“幸福夢”。
依托現代化禽業、蔬菜種植業、花卉苗木業和稻米生產加工等,2022年,萬安村村級集體經濟自有經營性收入3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萬元。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目前,將樂全縣村集體經濟平均自有經營性收入達到60.9萬元,村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下的村已全麵消除,50萬元以上的村突破20.7%。
“聚”力民生 開啟百姓幸福門
綠水豐漣漪,青山多錦繡。
來到“閩學鼻祖”“程氏正宗”楊時的幼時啟蒙讀書和後裔聚居地——南口鎮蛟湖村,一幅靚麗祥和的鄉村田園圖躍然眼前:寬闊平坦的村道,清爽幹淨的村莊,和諧舒適的村居環境,在山水輝映間顯得格外動人。
“與過去相比,這裏的變化太大了。”年逾70的村民楊炳旺感慨道:“原來路上生產廢料亂堆,生活垃圾亂放,現在村容村貌明顯改變了,整個村子就像花園一樣。”
“近年來,我們立足蛟湖‘紅、綠、儒’三大資源優勢,盤活村內的舊屋、河道、果林等要素,合理規劃鄉村空間格局和產業結構,努力打造具有‘蛟湖特色、果香茶韻,望山親水、融合共享’的康養研學綜合體。”蛟湖村黨支部書記謝林生說。
將樂縣天籟蛟湖國際研學基地。將樂縣委組織部供圖
一方麵,蛟湖通過整合水庫移民後扶、美麗鄉村、農業等扶持資金,針對性開展汙水治理、岸坡整治、補種綠化等方麵整治,逐點連片打造各具特色的“微節點”。
另一方麵,蛟湖村用好“水之美”、挖掘“水之利”,建設了天籟蛟湖國際研學基地、打造集理學與紅色文化教育、休閑采摘垂釣、戶外拓展運動等為一體的鄉村旅遊項目,年接待遊客達7萬人次以上。
“樹木當護樂山樂水,地脈永秀蘊金蘊銀。”依靠著“綠水青山”,蛟湖這座美麗的村莊先後被評為“國家級3A景區”“國家級森林鄉村”“省家風家教示範基地”等稱號。
“鄉村建設需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將樂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肖衍紅坦言,將樂在加快推進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中,堅持“先規劃後建設”原則,堅持“原生態、低成本、有特色”理念,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的將樂模式,走好具有將樂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將樂縣兩山學堂。將樂縣委組織部供圖
同時,將樂瞄準鄉村建設重點,深入治理農村汙水和垃圾、持續提升農村居住品質、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鼓勵全縣村莊向“拆舊、拓新、整漂亮”2.0 版升級,向“穿衣戴帽扮靚麗”3.0 版看齊。
——因村施策整治提升人居環境,累計投入近2億元整治76個重點村,覆蓋全縣近85%農村人口。投入1.4億元實施農村汙水集中處理,農村汙水處理率超過90%。
——紮實開展垃圾分類,農村垃圾處理率達100%。持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9.98%。
——深化河湖長製,在三明市率先實現縣域內采砂場數量清零,養殖廢水實現零排放。
——深入落實林長製,在全省率先探索實施重點生態區位森林資源保護PPP項目。深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工作,連續三年進入省級考評第一檔。
——助推基層醫療服務提質升級,率先在全省探索緊密型醫共體建設,投入約8000萬元改擴建7家基層衛生院門診綜合樓、8幢衛生院職工周轉房和62個村衛生所,並完善基層醫療機構醫療設備和醫療信息化水平。
——創新實施農村學生“幸福成長工程”,2007年在全省率先實施“農村中小學寄宿生食宿改善工程”,2012年將其提升為農村學生“幸福成長工程”,這些年先後投入4000多萬元資金,完善校舍、食堂等設施設備,為學生舒心生活、快樂學習提供溫馨場所。
——打通便民服務最後一公裏,規範建設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和村居代辦點,2022年啟動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建設項目,打造集鄉村振興綜合便民服務平台等於一體的綜合服務平台。
一幕幕精彩的“蝶變”,讓我們看到了一座座樓房、一個個新村、一張張笑臉……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將樂縣堅持規劃先導、因村施策、共建共享,創建了以常口村為代表的“生態保護型”等六種風格各異的鄉村建設模式,成功探索出美麗鄉村建設的實現路徑,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攀升。
“我們將始終牢記囑托,以生態文明為底色,堅持黨政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的原則,循序漸進、久久為功,奮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將樂縣委書記陳羲表示。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眼下,福建將樂正以嶄新的麵貌、昂揚的鬥誌迎接著屬於她的錦繡山河!(作者:人民論壇調研組)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民族要複興,鄉村必振興。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大步邁進,農村麵貌煥然一新,農民生活越過越好,一幅村美民富產業興的壯美畫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鋪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紮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人民論壇網推出“大國新村:沿著總書記的足跡”係列報道,講好神州大地廣袤鄉村的振興故事。今天,人民論壇調研組帶您走進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一起感受這座靈山秀水之城把“藍圖”變“現實”、將“願景”化“實景”的鄉村振興路。
金溪為脈,群峰列屏。
七月的將樂處處動人:龍棲山蓊鬱蒼翠,金溪河清澈澄碧。在“閩學鼻祖”楊時紀念館,沐浴先師思想之光;在久負盛名的玉華洞,絡繹不絕的四方遊客尋陳跡越溶洞,探幽奇瑰炫巧之樂;在金溪河畔水上運動基地,世界各國運動健兒山水間勇逐浪,領略魚翔淺底之美……
地處武夷山脈東南麓的將樂,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與創新實踐地。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誌到將樂縣常口村調研,對將樂廣大幹部群眾寄予殷切期望。
將樂縣常口村常上湖風景區。將樂縣委組織部供圖
20多年來,將樂兒女牢記諄諄囑托,砥礪奮進,不斷豐富和發展“兩山”理論內涵,以“綠水青山”煥活“金山銀山”,將“美好願景”化成“幸福實景”,一個“綠富美”的將樂正款款走來。
厚植底色 繪美綠水青山圖
青山莽莽,碧水悠悠。
在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一塊鐫刻著“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的石碑矗立在村口,在似水流年裏,見證著這裏的“綠色奇跡”。
20多年前,常口還是個典型的“三無村”。“村裏沒有一條水泥路,沒有一幢新房子,沒有一盞能亮的路燈。”高唐鎮黨委宣傳委員、原常口村黨支部書記張林順回憶說,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村集體年收入不足3萬元。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誌來常口村調研。站在老村部門口遠眺對岸山水,他語重心長地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
殷殷話語,字字千鈞。此後,村民們把囑托歸納總結成72個字村規民約,刻在石碑上,立在村部前,當作全村的實踐指南。
常口村新舊村規民約對比。將樂縣委組織部供圖
在項目引進中,常口村嚴把入門關,發揮山水田優勢,引進生態農業,發展生態漂流,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機製上,利用林地資源和上市林業公司開展合作造林項目,如今,全村近200名村民在家門口的企業就業,占全村主要勞動力的80%。
與此同時,率先實施天然氣改裝、汙水管線下地,進行村莊立麵改造,建設鄉村露天遊泳池,把後山山泉水引入村中,形成村中有園、園中有水、水中有花的園林式村莊,徹底改變了常口“三無村”的麵貌。
眼下,全村愛山愛水、護山護水的精神理念蔚然成風。
“這些年,保護好身邊的綠水青山已成了我們每一個常口人的行動自覺,村裏的環境越來越好了,大家越來越富。”村民邱彩立在自家屋裏建了一個擂茶體驗館,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打卡。
村容村貌變了,村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過去的“三無”村已是滄海桑田,“換了人間”!
2021年5月18日,在三明林業碳票首發儀式上,常口村領取了一張編號為“0000001”的林業碳票,這也是全國首張林業碳票並成功流轉,讓“空氣賣錢”成為現實。
空氣“打包”,鼓起腰包。2022年,常口村集體收入達到185萬元,村民人均年純收入從早期的不到2000元增長到如今的3萬元。
常口村的綠色蝶變,是將樂人民愛山愛水、推動生態環境保護不斷取得新成就的生動寫照。
將樂縣金溪俯瞰圖。將樂縣委組織部
“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正是秉持著這樣的理念,福建將樂走出了一條化“無價之寶”為“真金白銀”、將“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康莊大道。將樂縣以生態振興推動鄉村綠色發展,先後榮獲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全省農村“廁所革命”樣板縣、全省鄉村振興熱度指數“獲得感”前十縣等榮譽稱號,2020年打造“綠水青山”贏得“金山銀山”經驗做法獲國務院通報表揚,2022年全國鄉村建設工作會議在將樂縣設現場考察點……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
夯實“堡壘” 鋪就鄉村振興路
時光荏苒,不忘初心。
將樂是原中央蘇區縣之一,是當年連接中央蘇區和閩浙贛蘇區的戰略要地,紅色旅遊資源豐富。作為“兩山”理論的孕育地與踐行地,常口村全力打造“兩山學堂”紅色研學項目,以“紅色黨建+教育研學”的模式,深入挖掘本地紅色旅遊資源和紅色黨建文化。同時,與村民合作經營福旅村宴、生態農業、特色民宿等多樣化的旅遊產品,與村民共享旅遊發展成果。
“一個村富了不算富,一起富才是真的富。”2017年,將樂縣建立全縣首個聯村黨委——常口聯村黨委,發揮常口村黨支部的示範引領作用,通過強村弱村聯創、山水林田聯管、產業項目聯片、生態福利聯享,集中盤活各村土地、資金等資源,采取“公司+合作社+村黨支部+農戶”方式,實現村村有產業、業業有特色,2022年帶動6個聯建村實現平均收入65萬元。
強村帶動弱村,猶如“大手拉小手”。近年來,將樂縣打破“就村抓村”的慣性思維,因地製宜探索組建一批區域黨建綜合體,推動基層黨組織由“分散運行”向“融合共進”轉變,實現鄉村抱團發展、連片振興。
“我們聚焦產業發展與基層治理兩條線,加強村、社區、兩新組織、機關事業單位等黨組織整合,以黨建聯盟推動區域融合。”將樂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陳玉山介紹說。
目前,全縣共打造29個區域黨建綜合體,覆蓋148個村、社區、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形成了以點帶麵、連線成片、整體提升的鄉村振興新格局。
走進萬安鎮萬安村,隻見一座座標準化現代化設施大棚整齊排列,棚內蔬菜瓜果發榮滋長。在這裏,蔬菜育苗、栽培、吊秧、地膜、打葉等種植環節如同一條工業生產線,“標準範”“科技範”十足。
“這是我們去年引進的綠豐保供基地項目。”萬安鎮黨委書記黃小君指著眼前的現代農業產業園說,鎮裏采取強帶弱、大帶小的方式,通過組織聯動、產業聯動、企地聯動、人才聯動的“一園四聯”工作法,有力破解園區聚集不聚合、產業共存不共聯、資源分散不分享等問題。
以園區為“營”,把支部建在產業園,在萬安鎮產業聯盟黨支部牽線搭橋下,鎮內溫氏、綠景農、綠豐、金碩等龍頭企業集聚,已構建起“一鴨一樹一菜一米”特色產業格局,不僅提升了城鎮的吸引力和輻射能力,更是集聚鄰近鄉鎮、村近千人創業、就業,為產業發展、鄉村振興寫下了生動注腳。
將樂縣萬安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全景圖。將樂縣委組織部供圖
“以前要照顧家人無法外出務工,沒有事情做沒有收入,現在好了,新的產業進來,在家門口就可以就業,家庭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去年11月到綠豐上班的黃樹梅希望企業能發展得越來越好。
“在這兒上班,每個月有工資拿,而且離家也近,照顧家人很方便。”家住萬安鎮的村民張秋英對眼下的生活很滿意。
一個健康的身體,一份穩定的收入,一個幸福的家庭,是村裏每個人最大的心願,鄉村特色農業的持續壯大,圓了許多萬安百姓的“幸福夢”。
依托現代化禽業、蔬菜種植業、花卉苗木業和稻米生產加工等,2022年,萬安村村級集體經濟自有經營性收入3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萬元。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目前,將樂全縣村集體經濟平均自有經營性收入達到60.9萬元,村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下的村已全麵消除,50萬元以上的村突破20.7%。
“聚”力民生 開啟百姓幸福門
綠水豐漣漪,青山多錦繡。
來到“閩學鼻祖”“程氏正宗”楊時的幼時啟蒙讀書和後裔聚居地——南口鎮蛟湖村,一幅靚麗祥和的鄉村田園圖躍然眼前:寬闊平坦的村道,清爽幹淨的村莊,和諧舒適的村居環境,在山水輝映間顯得格外動人。
“與過去相比,這裏的變化太大了。”年逾70的村民楊炳旺感慨道:“原來路上生產廢料亂堆,生活垃圾亂放,現在村容村貌明顯改變了,整個村子就像花園一樣。”
“近年來,我們立足蛟湖‘紅、綠、儒’三大資源優勢,盤活村內的舊屋、河道、果林等要素,合理規劃鄉村空間格局和產業結構,努力打造具有‘蛟湖特色、果香茶韻,望山親水、融合共享’的康養研學綜合體。”蛟湖村黨支部書記謝林生說。
將樂縣天籟蛟湖國際研學基地。將樂縣委組織部供圖
一方麵,蛟湖通過整合水庫移民後扶、美麗鄉村、農業等扶持資金,針對性開展汙水治理、岸坡整治、補種綠化等方麵整治,逐點連片打造各具特色的“微節點”。
另一方麵,蛟湖村用好“水之美”、挖掘“水之利”,建設了天籟蛟湖國際研學基地、打造集理學與紅色文化教育、休閑采摘垂釣、戶外拓展運動等為一體的鄉村旅遊項目,年接待遊客達7萬人次以上。
“樹木當護樂山樂水,地脈永秀蘊金蘊銀。”依靠著“綠水青山”,蛟湖這座美麗的村莊先後被評為“國家級3A景區”“國家級森林鄉村”“省家風家教示範基地”等稱號。
“鄉村建設需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將樂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肖衍紅坦言,將樂在加快推進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中,堅持“先規劃後建設”原則,堅持“原生態、低成本、有特色”理念,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的將樂模式,走好具有將樂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將樂縣兩山學堂。將樂縣委組織部供圖
同時,將樂瞄準鄉村建設重點,深入治理農村汙水和垃圾、持續提升農村居住品質、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鼓勵全縣村莊向“拆舊、拓新、整漂亮”2.0 版升級,向“穿衣戴帽扮靚麗”3.0 版看齊。
——因村施策整治提升人居環境,累計投入近2億元整治76個重點村,覆蓋全縣近85%農村人口。投入1.4億元實施農村汙水集中處理,農村汙水處理率超過90%。
——紮實開展垃圾分類,農村垃圾處理率達100%。持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9.98%。
——深化河湖長製,在三明市率先實現縣域內采砂場數量清零,養殖廢水實現零排放。
——深入落實林長製,在全省率先探索實施重點生態區位森林資源保護PPP項目。深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工作,連續三年進入省級考評第一檔。
——助推基層醫療服務提質升級,率先在全省探索緊密型醫共體建設,投入約8000萬元改擴建7家基層衛生院門診綜合樓、8幢衛生院職工周轉房和62個村衛生所,並完善基層醫療機構醫療設備和醫療信息化水平。
——創新實施農村學生“幸福成長工程”,2007年在全省率先實施“農村中小學寄宿生食宿改善工程”,2012年將其提升為農村學生“幸福成長工程”,這些年先後投入4000多萬元資金,完善校舍、食堂等設施設備,為學生舒心生活、快樂學習提供溫馨場所。
——打通便民服務最後一公裏,規範建設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和村居代辦點,2022年啟動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建設項目,打造集鄉村振興綜合便民服務平台等於一體的綜合服務平台。
一幕幕精彩的“蝶變”,讓我們看到了一座座樓房、一個個新村、一張張笑臉……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將樂縣堅持規劃先導、因村施策、共建共享,創建了以常口村為代表的“生態保護型”等六種風格各異的鄉村建設模式,成功探索出美麗鄉村建設的實現路徑,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攀升。
“我們將始終牢記囑托,以生態文明為底色,堅持黨政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的原則,循序漸進、久久為功,奮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將樂縣委書記陳羲表示。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眼下,福建將樂正以嶄新的麵貌、昂揚的鬥誌迎接著屬於她的錦繡山河!(作者:人民論壇調研組)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