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專題
省委書記樓陽生7月19日在河南省科學院沁陽科創園調研時,對河南省科學院與沁陽市院地科技合作的成功實踐給予讚賞,指出這曾是一座難攻的“山頭”,如今是一個成功案例,要求認真總結、加以推廣。
這是一個難攻的“山頭”——困繞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問題是創新要素匱乏、創新能力不足,一缺平台、二缺人才、三缺技術。這個難題,是難攻的“山頭”。
這是一個成功案例——河南省科學院與沁陽市共同建設沁陽科創園,成功在一個縣(市)打造了“不走的科學院”,放眼全國,此舉為敢闖敢試。
“麵對這個難攻的‘山頭’,我們之前也做過一些嚐試,但成效都不明顯,河南省委重建重振科學院的戰略決策,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我們認為,抓住科學院重建重振這一難得的曆史機遇,主動融入省科學院創新生態圈是最為現實的不二選擇。”焦作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沁陽市委書記王家鵬深思熟慮。
“從省科學院的角度看,既需要解決中試問題,又需要解決應用場景等問題;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講,沁陽市既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又有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因此,雙方就找到了合作的結合點,一拍即合,高位推動,很快就落了地。”河南省科學院副院長高正龍說。
“不走的科學院”之路徑
該園共建的目標定位是貫通產學研用,促進成果轉化,孵化科技企業,培育創新產業,建設開放共享的公共創新平台;總體要求是政院合作、共建共享、落地團隊、市場運作,企業出題、團隊答卷、協同創新、共同發展;合作方式是政府建硬件、院所出設備、團隊出技術、公司管運營。
該園建設兩年來,投資5億元,建設實驗室、中試車間、綜合服務設施、汙水處理設施等,分沁南、沁北兩個園區,占地314畝,總建築麵積17.2萬平方米。沁南園區主要以環保新材料應用研究和中試為主,沁北園區主要是與化工園區配套的中試基地。
田振邦是河南舞陽人,2005年大學畢業來到河南省科學院化學所工作,負責新型環保材料研發。2011年,田振邦實驗室的產品做出來後,需要進入中試階段。“每次試驗都提心吊膽!”田振邦說,這個階段就是不停扔錢,還收不到任何回音。
轉機就出現在省科學院與沁陽市積極對接“院地合作”,共建沁陽科創園。田振邦聞訊而來,組建了“河南省環保與精細化工新材料中試基地”,成為省首批8家中試基地之一。他擁有了1500平方米的設備中試車間,還招聘了20多名專職工人。他研發的新型環保材料中試、工程設備應用前的中試都在這裏完成。他和核心團隊成員在當地注冊成立的新公司被授予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稱號,2021年收入1200多萬元,2022年合同額已超過千萬元。“沁陽提供的條件讓我們信心十足,充分感受到科技創新的春天!”田振邦說。
“不走的科學院”之沁陽效應
該園經過兩年發展,已經成為集應用研究、小試、中試、成果轉化、科技孵化為一體的綜合創新平台,共引進專家團隊32個,10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入駐沁陽。
專家團隊、專業技術人員的到來,讓沁陽市呈現“兩多”“兩個不一樣”:科研活動多,學術交流多;創新氛圍不一樣,創新生態不一樣。該市財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長23.3%,今年上半年增長68%,為曆年來最高。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由2020年的1.58%上升到2022年的2.4%;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由2020年的27家上升到2022年的41家,增長14.9%;科技型中小企業由2020年的24家上升到2022年的58家,增長1.4倍;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達77%。
該市宏達鋼鐵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廢舊汽車拆解為核心業務的企業。隨著市場形勢的發展,企業麵臨技術難題:一方麵,產品急需從普通的建築用鋼向高附加值的特種鋼轉移;另一方麵,隨著環保要求提高,汽車拆解後產生的大量廢渣也要無害化處理。
該公司副總經理司建林說:“以前我們隻能想方設法四處聯係專家,多麼希望身邊就有科研平台,隨時能夠得到專家的支持啊!”
沁陽科創園的建成,解決了縣域緊缺高層次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用不好”的難題。如今,科創園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多達百餘項,成為服務沁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不走的科學院”。
“不走的科學院”背後,是人才的集聚。為了廣攬人才,沁陽市實施了“沁陽英才計劃”,聚焦新能源電池材料、新型有色金屬壓延加工等產業重點領域,為高層次人才提供醫療健康、住房保障、子女就學、家屬就業等各種服務和優惠政策。目前,已累計幫助企業引進150餘名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
“不走的科學院”之省科學院效應
該園的建設是省科學院搶抓科學院重建重振機遇,立足自身產業基礎和發展要求,積極對接、主動建設省科學院創新生態圈的結果。省科學院破除體製機製障礙,整合多方資源,共建沁陽科創園。
兩年來,省科學院遵循科技創新規律,以科創園為平台載體,以實現“政產學研用”貫通為目標,緊扣地方人才、技術、項目三大需求和院所中試基地、成果轉化兩大關鍵環節,理思路、找路徑、建機製、強投入,成功探索出一條“企業出題、團隊答卷、成果共享”的科研範式,既有效破解了縣域“引人難、留人難、企業創新難”的三難問題,又打通了科研院所科技成果項目化、產業化的關鍵環節,極大地激發了科研人員的成果轉化與創業激情。目前,入住沁陽的省科學院專家團隊、專業技術人員共孵化科技型中小企業33家,轉化項目36個,全部投產後可創年產值20億元以上。
該園日前傳出喜訊,省科學院化學所有機矽團隊與焦作當地企業合作研發的熱轉印碳帶背膠項目不僅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更打破了發達國家對中國高端熱轉印碳帶背膠的技術壟斷。
記者近日在該園看到,省科學院化學所研發人員楊菲正和同事們一起忙著進行有機矽改性研發實驗。“目前項目進展順利,較好地開辟了國內供貨市場。”楊菲向記者介紹。
從事化學電源研究22年的閆新華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後成為全國鉛酸蓄電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說起來到沁陽,他第一反應就是省科學院創新生態圈在沁陽的形成,讓他在研發過程中能夠隨時得到支持。
河南龍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鋰電池正極材料的生產、銷售及技術研發。該公司在沁陽電池材料產業園投資20億元,建設了年產20萬噸磷酸鐵鋰項目。近年來,在該園的支持下,龍佰公司通過設備大型化實現節能降耗壓縮成本,節能減排做到了業內的標杆,每噸產品能夠節電800千瓦·時。
“科創園已成為立足沁陽、輻射豫西北的集共享研發、科研中試、企業孵化、技術轉移、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科創綜合體。”高正龍說。
(記者 郭樹勳 靳蓓)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省委書記樓陽生7月19日在河南省科學院沁陽科創園調研時,對河南省科學院與沁陽市院地科技合作的成功實踐給予讚賞,指出這曾是一座難攻的“山頭”,如今是一個成功案例,要求認真總結、加以推廣。
這是一個難攻的“山頭”——困繞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問題是創新要素匱乏、創新能力不足,一缺平台、二缺人才、三缺技術。這個難題,是難攻的“山頭”。
這是一個成功案例——河南省科學院與沁陽市共同建設沁陽科創園,成功在一個縣(市)打造了“不走的科學院”,放眼全國,此舉為敢闖敢試。
“麵對這個難攻的‘山頭’,我們之前也做過一些嚐試,但成效都不明顯,河南省委重建重振科學院的戰略決策,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我們認為,抓住科學院重建重振這一難得的曆史機遇,主動融入省科學院創新生態圈是最為現實的不二選擇。”焦作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沁陽市委書記王家鵬深思熟慮。
“從省科學院的角度看,既需要解決中試問題,又需要解決應用場景等問題;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講,沁陽市既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又有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因此,雙方就找到了合作的結合點,一拍即合,高位推動,很快就落了地。”河南省科學院副院長高正龍說。
“不走的科學院”之路徑
該園共建的目標定位是貫通產學研用,促進成果轉化,孵化科技企業,培育創新產業,建設開放共享的公共創新平台;總體要求是政院合作、共建共享、落地團隊、市場運作,企業出題、團隊答卷、協同創新、共同發展;合作方式是政府建硬件、院所出設備、團隊出技術、公司管運營。
該園建設兩年來,投資5億元,建設實驗室、中試車間、綜合服務設施、汙水處理設施等,分沁南、沁北兩個園區,占地314畝,總建築麵積17.2萬平方米。沁南園區主要以環保新材料應用研究和中試為主,沁北園區主要是與化工園區配套的中試基地。
田振邦是河南舞陽人,2005年大學畢業來到河南省科學院化學所工作,負責新型環保材料研發。2011年,田振邦實驗室的產品做出來後,需要進入中試階段。“每次試驗都提心吊膽!”田振邦說,這個階段就是不停扔錢,還收不到任何回音。
轉機就出現在省科學院與沁陽市積極對接“院地合作”,共建沁陽科創園。田振邦聞訊而來,組建了“河南省環保與精細化工新材料中試基地”,成為省首批8家中試基地之一。他擁有了1500平方米的設備中試車間,還招聘了20多名專職工人。他研發的新型環保材料中試、工程設備應用前的中試都在這裏完成。他和核心團隊成員在當地注冊成立的新公司被授予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稱號,2021年收入1200多萬元,2022年合同額已超過千萬元。“沁陽提供的條件讓我們信心十足,充分感受到科技創新的春天!”田振邦說。
“不走的科學院”之沁陽效應
該園經過兩年發展,已經成為集應用研究、小試、中試、成果轉化、科技孵化為一體的綜合創新平台,共引進專家團隊32個,10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入駐沁陽。
專家團隊、專業技術人員的到來,讓沁陽市呈現“兩多”“兩個不一樣”:科研活動多,學術交流多;創新氛圍不一樣,創新生態不一樣。該市財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長23.3%,今年上半年增長68%,為曆年來最高。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由2020年的1.58%上升到2022年的2.4%;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由2020年的27家上升到2022年的41家,增長14.9%;科技型中小企業由2020年的24家上升到2022年的58家,增長1.4倍;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達77%。
該市宏達鋼鐵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廢舊汽車拆解為核心業務的企業。隨著市場形勢的發展,企業麵臨技術難題:一方麵,產品急需從普通的建築用鋼向高附加值的特種鋼轉移;另一方麵,隨著環保要求提高,汽車拆解後產生的大量廢渣也要無害化處理。
該公司副總經理司建林說:“以前我們隻能想方設法四處聯係專家,多麼希望身邊就有科研平台,隨時能夠得到專家的支持啊!”
沁陽科創園的建成,解決了縣域緊缺高層次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用不好”的難題。如今,科創園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多達百餘項,成為服務沁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不走的科學院”。
“不走的科學院”背後,是人才的集聚。為了廣攬人才,沁陽市實施了“沁陽英才計劃”,聚焦新能源電池材料、新型有色金屬壓延加工等產業重點領域,為高層次人才提供醫療健康、住房保障、子女就學、家屬就業等各種服務和優惠政策。目前,已累計幫助企業引進150餘名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
“不走的科學院”之省科學院效應
該園的建設是省科學院搶抓科學院重建重振機遇,立足自身產業基礎和發展要求,積極對接、主動建設省科學院創新生態圈的結果。省科學院破除體製機製障礙,整合多方資源,共建沁陽科創園。
兩年來,省科學院遵循科技創新規律,以科創園為平台載體,以實現“政產學研用”貫通為目標,緊扣地方人才、技術、項目三大需求和院所中試基地、成果轉化兩大關鍵環節,理思路、找路徑、建機製、強投入,成功探索出一條“企業出題、團隊答卷、成果共享”的科研範式,既有效破解了縣域“引人難、留人難、企業創新難”的三難問題,又打通了科研院所科技成果項目化、產業化的關鍵環節,極大地激發了科研人員的成果轉化與創業激情。目前,入住沁陽的省科學院專家團隊、專業技術人員共孵化科技型中小企業33家,轉化項目36個,全部投產後可創年產值20億元以上。
該園日前傳出喜訊,省科學院化學所有機矽團隊與焦作當地企業合作研發的熱轉印碳帶背膠項目不僅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更打破了發達國家對中國高端熱轉印碳帶背膠的技術壟斷。
記者近日在該園看到,省科學院化學所研發人員楊菲正和同事們一起忙著進行有機矽改性研發實驗。“目前項目進展順利,較好地開辟了國內供貨市場。”楊菲向記者介紹。
從事化學電源研究22年的閆新華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後成為全國鉛酸蓄電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說起來到沁陽,他第一反應就是省科學院創新生態圈在沁陽的形成,讓他在研發過程中能夠隨時得到支持。
河南龍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鋰電池正極材料的生產、銷售及技術研發。該公司在沁陽電池材料產業園投資20億元,建設了年產20萬噸磷酸鐵鋰項目。近年來,在該園的支持下,龍佰公司通過設備大型化實現節能降耗壓縮成本,節能減排做到了業內的標杆,每噸產品能夠節電800千瓦·時。
“科創園已成為立足沁陽、輻射豫西北的集共享研發、科研中試、企業孵化、技術轉移、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科創綜合體。”高正龍說。
(記者 郭樹勳 靳蓓)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