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專題
圖① 蘇雲龍(右)正在等待同事用儀器對電纜進行檢測,以記錄實時數據。
圖② 記者(左)跟隨配電電纜運檢員進入到地下電纜隧道進行巡檢工作。
圖③ 蘇雲龍(左)與同事正在做隧道巡檢的前期準備工作。
圖④ 巡視配電電纜,是配電電纜運檢員的一項日常工作。
圖⑤ 蘇雲龍(右)與同事準備從豎井進入到電纜隧道中。
(本版圖片均由本報記者吉亞南攝)
【人物名片】
蘇雲龍大學畢業後考入國網焦作供電公司,成為一名配電電纜運檢員。蘇雲龍在大學期間雖然學的是電氣專業,但到一線工作後,發現自己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為了快速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他除了將課本上學的理論知識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以外,還隨時隨地向自己的師傅請教,學習實際操作。經過兩年的曆練,蘇雲龍現如今已能夠獨當一麵。
【人物故事】
1999年出生的蘇雲龍,高高瘦瘦的身材,帶著眼鏡,學生氣十足。在國網焦作供電公司配電運檢中心配電電纜運檢班,和蘇雲龍一樣的大學生很多。這些年輕的大學生身上有一股不服輸的精氣神,不放過任何學習技術的機會,都想成為更優秀的那一個。
2021年至今,才過了短短的兩年時間,蘇雲龍已經完成蛻變,逐步成長為一名有基層工作經驗的技術人員。
在我們生活的城市地麵下,分布著四通八達的配電電纜線路,這些地下電纜一旦發生故障,需要技術人員快速排查找到故障點。配電運檢中心負責城市配電電纜的運維搶修工作,而配電電纜運檢班的日常工作就是巡視10千伏配電電纜。
隔著將近一米厚的地麵排查電纜故障特別考驗技術。蘇雲龍說,地埋電纜連接的地方容易發生故障,排查起來相對簡單,如果電纜本體故障則隻能借助專業設備,通過波反射法細心排查故障點。在排查故障時,不同的路麵聽到的接地放電的聲音是不同的,如果是穿管電纜,查找起來更加困難,這就要依靠平時多積累經驗,才能提高準確性。
就在不久前,位於山陽路的某小區供電電纜出現故障,導致整個小區停電。蘇雲龍所在的班組接到通知後,他和同事攜帶設備趕到現場。正值盛夏,居民家中停電,小區的電梯也無法運行,大家對小區物業怨聲載道。蘇雲龍和同事連夜排查,最終確定了4處接頭出現了故障。就在蘇雲龍等人排查故障的時候,維修人員就守在一旁等待搶修,物業人員也在一旁焦急的等待。此刻,排查故障的人員麵臨著來自多方的壓力,同時,也檢驗了他們的專業技術水平和快速排查故障的能力。
【記者體驗】
蘇雲龍所在班組負責運檢的地下配電電纜總長約400千米,另有15條電纜隧道,5條電纜溝、60餘座開閉所進線電纜通道。8月18日下午,記者跟著蘇雲龍來到於村變電纜隧道巡視,體驗配電電纜運檢員的日常工作。
在進入電纜隧道之前,蘇雲龍要打開隧道通風井通風。當通風井的門被打開時,一股涼氣從地下躥了上來,讓人不由地打了個激靈。從事配電電纜巡視工作需兩個人同行。當天,蘇雲龍和同事崔樂樂搭班,他們相互檢查安全帽、照明手電、檢查儀器等工具後,就要通過豎井進入到電纜隧道了。豎井壁上的爬梯很簡易,記者按照蘇雲龍交代的動作要領,手腳並用,終於下到距地麵4米深的電纜隧道內。
真正進入隧道,第一感覺是涼爽。借著井口射下來的陽光,觀察電纜隧道遠處的情形,隻能用陰冷幽暗、深不可測形容。照明工具的光束照向隧道深處,隧道的內景讓人震撼。隧道的頂是圓弧形的,兩側牆上架設著多層電纜架子,每一層架子上都有一根粗壯的電纜。這些比成年人手臂還粗的電纜,從下至上,整齊地排列在一起,壓迫感滿滿。隧道高約2米,個子高的人必須彎著腰走,不然安全帽會碰到隧道頂。
初進隧道感覺是涼爽的,還沒有走幾步就感覺胸口發悶,雖然有幾台風機持續通風,還是會讓人感覺不舒服。蘇雲龍介紹,於村變電纜隧道長約800米,敷設著多條重要電纜。走在黑黢黢的隧道內,感覺像沒有盡頭,讓人有一種未知的恐懼感。為了消除不適感,蘇雲龍和崔樂樂每每檢查一項設備,記者都會詳細詢問,可能說話太多,感覺胸口好像壓了一塊石頭般不適。
終於等到蘇雲龍工作結束,記者迫不及待地返回地麵,當看到陽光的刹那間,有一種重生的感覺。
巡視完電纜隧道後,蘇雲龍和崔樂樂又趕到迎賓路,檢查了道路沿線電纜通道。18時,下班時間到了,蘇雲龍正在收拾設備時,接到了故障搶修通知。兩人和記者告別,駕駛車輛趕往現場排查電纜故障。次日2時,蘇雲龍更新了一條微信朋友圈,寫著“下班”倆字。
(記者 朱穎江)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圖① 蘇雲龍(右)正在等待同事用儀器對電纜進行檢測,以記錄實時數據。
圖② 記者(左)跟隨配電電纜運檢員進入到地下電纜隧道進行巡檢工作。
圖③ 蘇雲龍(左)與同事正在做隧道巡檢的前期準備工作。
圖④ 巡視配電電纜,是配電電纜運檢員的一項日常工作。
圖⑤ 蘇雲龍(右)與同事準備從豎井進入到電纜隧道中。
(本版圖片均由本報記者吉亞南攝)
【人物名片】
蘇雲龍大學畢業後考入國網焦作供電公司,成為一名配電電纜運檢員。蘇雲龍在大學期間雖然學的是電氣專業,但到一線工作後,發現自己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為了快速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他除了將課本上學的理論知識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以外,還隨時隨地向自己的師傅請教,學習實際操作。經過兩年的曆練,蘇雲龍現如今已能夠獨當一麵。
【人物故事】
1999年出生的蘇雲龍,高高瘦瘦的身材,帶著眼鏡,學生氣十足。在國網焦作供電公司配電運檢中心配電電纜運檢班,和蘇雲龍一樣的大學生很多。這些年輕的大學生身上有一股不服輸的精氣神,不放過任何學習技術的機會,都想成為更優秀的那一個。
2021年至今,才過了短短的兩年時間,蘇雲龍已經完成蛻變,逐步成長為一名有基層工作經驗的技術人員。
在我們生活的城市地麵下,分布著四通八達的配電電纜線路,這些地下電纜一旦發生故障,需要技術人員快速排查找到故障點。配電運檢中心負責城市配電電纜的運維搶修工作,而配電電纜運檢班的日常工作就是巡視10千伏配電電纜。
隔著將近一米厚的地麵排查電纜故障特別考驗技術。蘇雲龍說,地埋電纜連接的地方容易發生故障,排查起來相對簡單,如果電纜本體故障則隻能借助專業設備,通過波反射法細心排查故障點。在排查故障時,不同的路麵聽到的接地放電的聲音是不同的,如果是穿管電纜,查找起來更加困難,這就要依靠平時多積累經驗,才能提高準確性。
就在不久前,位於山陽路的某小區供電電纜出現故障,導致整個小區停電。蘇雲龍所在的班組接到通知後,他和同事攜帶設備趕到現場。正值盛夏,居民家中停電,小區的電梯也無法運行,大家對小區物業怨聲載道。蘇雲龍和同事連夜排查,最終確定了4處接頭出現了故障。就在蘇雲龍等人排查故障的時候,維修人員就守在一旁等待搶修,物業人員也在一旁焦急的等待。此刻,排查故障的人員麵臨著來自多方的壓力,同時,也檢驗了他們的專業技術水平和快速排查故障的能力。
【記者體驗】
蘇雲龍所在班組負責運檢的地下配電電纜總長約400千米,另有15條電纜隧道,5條電纜溝、60餘座開閉所進線電纜通道。8月18日下午,記者跟著蘇雲龍來到於村變電纜隧道巡視,體驗配電電纜運檢員的日常工作。
在進入電纜隧道之前,蘇雲龍要打開隧道通風井通風。當通風井的門被打開時,一股涼氣從地下躥了上來,讓人不由地打了個激靈。從事配電電纜巡視工作需兩個人同行。當天,蘇雲龍和同事崔樂樂搭班,他們相互檢查安全帽、照明手電、檢查儀器等工具後,就要通過豎井進入到電纜隧道了。豎井壁上的爬梯很簡易,記者按照蘇雲龍交代的動作要領,手腳並用,終於下到距地麵4米深的電纜隧道內。
真正進入隧道,第一感覺是涼爽。借著井口射下來的陽光,觀察電纜隧道遠處的情形,隻能用陰冷幽暗、深不可測形容。照明工具的光束照向隧道深處,隧道的內景讓人震撼。隧道的頂是圓弧形的,兩側牆上架設著多層電纜架子,每一層架子上都有一根粗壯的電纜。這些比成年人手臂還粗的電纜,從下至上,整齊地排列在一起,壓迫感滿滿。隧道高約2米,個子高的人必須彎著腰走,不然安全帽會碰到隧道頂。
初進隧道感覺是涼爽的,還沒有走幾步就感覺胸口發悶,雖然有幾台風機持續通風,還是會讓人感覺不舒服。蘇雲龍介紹,於村變電纜隧道長約800米,敷設著多條重要電纜。走在黑黢黢的隧道內,感覺像沒有盡頭,讓人有一種未知的恐懼感。為了消除不適感,蘇雲龍和崔樂樂每每檢查一項設備,記者都會詳細詢問,可能說話太多,感覺胸口好像壓了一塊石頭般不適。
終於等到蘇雲龍工作結束,記者迫不及待地返回地麵,當看到陽光的刹那間,有一種重生的感覺。
巡視完電纜隧道後,蘇雲龍和崔樂樂又趕到迎賓路,檢查了道路沿線電纜通道。18時,下班時間到了,蘇雲龍正在收拾設備時,接到了故障搶修通知。兩人和記者告別,駕駛車輛趕往現場排查電纜故障。次日2時,蘇雲龍更新了一條微信朋友圈,寫著“下班”倆字。
(記者 朱穎江)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