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22年專題 > 行走懷川 紛享焦作 > 懷川味道 > 正文

2022年專題

見證民族之情 彰顯民族大愛
更新時間:2023-12-1 10:58:16    來源:焦作晚報



​浩瀚的曆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靠的是各民族團結友愛、和睦相處、同舟共濟的民族大團結,而這一碗麵,200多年來,承載著無私大愛,在相隔幾千裏的兩地之間、不同民族之間,搭起了一座友誼之橋,經曆了風風雨雨的一年又一年……

日前,《人民政協報》以《蘭州牛肉麵——各民族共享“味覺”的故事》為題對蘭州牛肉麵的曆史傳承進行了報道,文中指出:從蘭州牛肉麵發展曆史看,清嘉慶年間,河南省懷慶府清化鎮陳維精把牛肉麵製作技藝傳給東鄉族馬六七是我國曆史上民族團結的典範。蘭州牛肉麵的曆史是中華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理念、不同民族的碰撞和融合,是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部分。

恰逢陳維精六世孫陳九如再返焦作,記者前往進行了采訪。

民族大融合的最好見證

自2014年蘭州牛肉麵源自河南焦作博愛蘇寨的這段曆史被挖掘報道出來後,這段曆經200多年的文化傳承迅速傳遍了國內外。而深挖這段傳承的細節,人們會發現,牛肉麵200多年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民族團結史,是中華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理念、不同民族碰撞之後的大融合,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最好見證。

蘭州牛肉麵創始人陳維精的家鄉位於“三百裏懷川”的河南省懷慶府清化鎮蘇寨村,北依太行,南臨黃河,最適宜懷菊花、懷山藥、懷地黃、懷牛膝、懷薑等藥材和蘇寨蘿卜的生長,這些豐富的藥材和食材,成就了馳名中外的蘭州牛肉麵。

清嘉慶年間,享有“懷慶食聖”美譽的蘭州牛肉麵創始人陳家十三世祖陳維精在北京國子監讀書期間,把陳家祖輩牛肉麵的製作技術傳給了家境貧寒的東鄉族同窗馬六七,後來馬六七把牛肉麵製作技藝帶入蘭州,開了史上第一家蘭州牛肉麵館——馬家大爺。

蘭州牛肉麵的發源地博愛縣回漢民雜居,前、後莎莊村村民自古以來以屠宰、加工牛羊肉為生,離陳維精居住的蘇寨村不遠的大新莊村是回漢民族雜居村,近600年以來重視民族團結,回漢民族互相尊重,親如一家。自明代兩個村莊結為“社親”以來,兩村堪稱村街互助的楷模、民族團結的典範。“邘新社親”被國務院多次表彰,還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由此可見,博愛縣曆史上就是民族團結的典範。

乾隆年間,陳維精祖父陳可大、父親陳廣學,因加工小車牛肉及牛肉麵經常與當地大新莊、莎莊村屠戶有買賣來往。因此,陳家與當地的回族朋友也結下了深厚友誼,200多年來,陳家八代人為蘭州牛肉麵的傳承和民族團結作出了貢獻。

同治年間,因戰亂蘭州牛肉麵傳承中斷。光緒年間,陳維精受蘭州閣老之邀,派兒子陳位林攜孫子陳和聲前去蘭州規範牛肉麵廚藝,探訪好友五泉書院的山長。為了牢記牛肉麵調料配方,陳維精以家書囑托兒孫平安回家的形式,把牛肉麵的23種調味料巧妙鑲嵌在題為《春草》的家書中,讓陳家後人代代相傳。陳維精之子陳位林也參照老父親的方法,把家傳鹵牛肉的配方嵌進了《蘇寨賦》這首詩裏,朗朗上口,便於子孫後代記憶,世代流傳。

陳家幾代傳承牛肉麵的事在蘭州被傳為美談。後來的五泉書院山長為了讓這段佳話永留青史,親自撰文勒石:“蘭州牛肉麵係清嘉慶年間,東鄉族馬六七從懷慶府清化人陳維精處學成並帶入蘭州。經後人陳和聲、馬寶仔(回族,海南三亞人)以‘一清二白三綠四紅五香’,規範了牛肉麵的標準。”

而陳家六代人在200多年間,不為名利,潛心傳播推廣中華餐飲文化,不僅見證了200多年的曆史變遷,還促進了民族融合和牛肉麵成為天下第一麵,其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執著和高度及工匠精神,也堪稱楷模。

促進經濟建設的智慧鑰匙

在200多年的發展史上,牛肉麵不僅成為加深各族人民融合的一座橋梁,還成為繁榮當地經濟、助推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據蘭州市政府原副秘書長田修武介紹,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蘭州市政府推行“早餐工程”時,蘭州牛肉麵創始人陳維精的五世孫陳萬通(時任甘肅省衛生防疫站站長)向蘭州市政府推薦將牛肉麵等例為市民的營養早餐品種。市政府采納了陳萬通的意見,把蘭州牛肉麵作為首選的營養早餐工程來推廣,這為日後蘭州牛肉麵在蘭州大麵積推開、走向全國全世界成為中華第一麵打下了堅實基礎。現在蘭州市麵上的牛肉麵館有2000多家,絕大多數是少數民族兄弟在經營。

而牛肉麵傳入蘭州後,不但後世不斷發展壯大,還帶動了青海民眾脫貧致富。20世紀80年代,在青海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青海東部農區的農民,紛紛走出貧瘠大山,親幫親、鄰幫鄰,開牛肉麵館謀出路。

據中國新聞網2021年7月6日的報道顯示:目前,青海約18.7萬名牛肉麵從業者在省內外經營牛肉麵店超3萬家,國外開店500多家,“牛肉麵經濟”年經營性收入180億元,青海牛肉麵已成為引領民眾脫貧的“致富麵”、促進社會穩定的“和諧麵”、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幸福麵”、提升生活品質的“小康麵”,對當地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2014年,《河南商報》《焦作日報》《焦作晚報》關於蘭州牛肉麵源於博愛係列挖掘報道推出後,迅速被國內外多家報社、電視等新聞媒體報道,引發了全國及世界各大新聞媒體轉載和討論,上億人的參與。《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也多次撰文報道蘭州牛肉麵的傳承。

2018年12月19日《人民日報》關於蘭州牛肉麵的一篇題目為《從一碗麵,看40年變遷》的報道更是引起了國家媒體的高度重視,央視、央廣、新華社及國內外200多家新聞媒體爭相報道和轉載,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

文章以小見大,從一碗蘭州牛肉麵中展現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巨大成就。《人民日報》指出: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碗牛肉麵幫助甘肅、青海的許多百姓走出大山,擺脫貧困,融入城市。據統計,甘肅蘭州、青海海東市化隆縣等地百姓在全國開設的牛肉麵館有數萬家,從業者更是數以十萬計,闖了路子、掙了票子、換了腦子、贏得麵子,牛肉麵成了老百姓改變命運的“聚寶盆”。一碗麵幫助青海和甘肅的幾十萬回族、漢族、撒拉族、東鄉族、保安族等群眾擺脫了貧困。

《人民日報》的文中寫道:“其實,這碗麵本就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亟待開發的富礦。有200多年曆史的牛肉麵,伴隨城鎮化進程走向全國,香飄神州,豐富了全國食譜。牛肉麵傳入西北前,傳承自河南陳維精家族。該家族原本就是中醫世家、廚藝高手,熬一鍋牛肉湯需要20多種中草藥。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養生之道,也融合在一碗麵湯裏。中國飲食文化中有的是連綿不斷的柔性力量,破解消費升級的密碼,傳統文化不失為一把金鑰匙。”這段話畫龍點睛地給了我們挖掘整理及傳承中國飲食文化的一把金鑰匙。

陳家熱衷於公益事業,蘇寨村現存的碑刻上都有記載。而陳維精家族傳承的牛肉麵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精髓,這也是留給後人的豐富文化財富和巨大經濟財富,具有不可估量的無形資產價值。

蘭州牛肉麵係列隻是陳維精留存餐飲文化中極小一部分,而這些恰恰是重要的無形資產,它是各族人民多少代人用血汗甚至生命支撐、經營、捍衛下來的寶貴財富,也為促進區域性經濟發展、市場繁榮、社會進步、民族團結發揮了積極作用。

“蘭州牛肉麵在曆史的發展中因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精神逐漸成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人民政協報》文章指出,凝聚了各族人民的聰明智慧,承載了各族人民在其特有的文化場域、不同曆史時期形成的民風民俗、社會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民族團結的和睦基石。

(記者 陳東明)

文章編輯:李燦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見證民族之情 彰顯民族大愛
    2023-12-1 10:58:16    來源:焦作晚報



    ​浩瀚的曆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靠的是各民族團結友愛、和睦相處、同舟共濟的民族大團結,而這一碗麵,200多年來,承載著無私大愛,在相隔幾千裏的兩地之間、不同民族之間,搭起了一座友誼之橋,經曆了風風雨雨的一年又一年……

    日前,《人民政協報》以《蘭州牛肉麵——各民族共享“味覺”的故事》為題對蘭州牛肉麵的曆史傳承進行了報道,文中指出:從蘭州牛肉麵發展曆史看,清嘉慶年間,河南省懷慶府清化鎮陳維精把牛肉麵製作技藝傳給東鄉族馬六七是我國曆史上民族團結的典範。蘭州牛肉麵的曆史是中華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理念、不同民族的碰撞和融合,是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部分。

    恰逢陳維精六世孫陳九如再返焦作,記者前往進行了采訪。

    民族大融合的最好見證

    自2014年蘭州牛肉麵源自河南焦作博愛蘇寨的這段曆史被挖掘報道出來後,這段曆經200多年的文化傳承迅速傳遍了國內外。而深挖這段傳承的細節,人們會發現,牛肉麵200多年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民族團結史,是中華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理念、不同民族碰撞之後的大融合,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最好見證。

    蘭州牛肉麵創始人陳維精的家鄉位於“三百裏懷川”的河南省懷慶府清化鎮蘇寨村,北依太行,南臨黃河,最適宜懷菊花、懷山藥、懷地黃、懷牛膝、懷薑等藥材和蘇寨蘿卜的生長,這些豐富的藥材和食材,成就了馳名中外的蘭州牛肉麵。

    清嘉慶年間,享有“懷慶食聖”美譽的蘭州牛肉麵創始人陳家十三世祖陳維精在北京國子監讀書期間,把陳家祖輩牛肉麵的製作技術傳給了家境貧寒的東鄉族同窗馬六七,後來馬六七把牛肉麵製作技藝帶入蘭州,開了史上第一家蘭州牛肉麵館——馬家大爺。

    蘭州牛肉麵的發源地博愛縣回漢民雜居,前、後莎莊村村民自古以來以屠宰、加工牛羊肉為生,離陳維精居住的蘇寨村不遠的大新莊村是回漢民族雜居村,近600年以來重視民族團結,回漢民族互相尊重,親如一家。自明代兩個村莊結為“社親”以來,兩村堪稱村街互助的楷模、民族團結的典範。“邘新社親”被國務院多次表彰,還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由此可見,博愛縣曆史上就是民族團結的典範。

    乾隆年間,陳維精祖父陳可大、父親陳廣學,因加工小車牛肉及牛肉麵經常與當地大新莊、莎莊村屠戶有買賣來往。因此,陳家與當地的回族朋友也結下了深厚友誼,200多年來,陳家八代人為蘭州牛肉麵的傳承和民族團結作出了貢獻。

    同治年間,因戰亂蘭州牛肉麵傳承中斷。光緒年間,陳維精受蘭州閣老之邀,派兒子陳位林攜孫子陳和聲前去蘭州規範牛肉麵廚藝,探訪好友五泉書院的山長。為了牢記牛肉麵調料配方,陳維精以家書囑托兒孫平安回家的形式,把牛肉麵的23種調味料巧妙鑲嵌在題為《春草》的家書中,讓陳家後人代代相傳。陳維精之子陳位林也參照老父親的方法,把家傳鹵牛肉的配方嵌進了《蘇寨賦》這首詩裏,朗朗上口,便於子孫後代記憶,世代流傳。

    陳家幾代傳承牛肉麵的事在蘭州被傳為美談。後來的五泉書院山長為了讓這段佳話永留青史,親自撰文勒石:“蘭州牛肉麵係清嘉慶年間,東鄉族馬六七從懷慶府清化人陳維精處學成並帶入蘭州。經後人陳和聲、馬寶仔(回族,海南三亞人)以‘一清二白三綠四紅五香’,規範了牛肉麵的標準。”

    而陳家六代人在200多年間,不為名利,潛心傳播推廣中華餐飲文化,不僅見證了200多年的曆史變遷,還促進了民族融合和牛肉麵成為天下第一麵,其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執著和高度及工匠精神,也堪稱楷模。

    促進經濟建設的智慧鑰匙

    在200多年的發展史上,牛肉麵不僅成為加深各族人民融合的一座橋梁,還成為繁榮當地經濟、助推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據蘭州市政府原副秘書長田修武介紹,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蘭州市政府推行“早餐工程”時,蘭州牛肉麵創始人陳維精的五世孫陳萬通(時任甘肅省衛生防疫站站長)向蘭州市政府推薦將牛肉麵等例為市民的營養早餐品種。市政府采納了陳萬通的意見,把蘭州牛肉麵作為首選的營養早餐工程來推廣,這為日後蘭州牛肉麵在蘭州大麵積推開、走向全國全世界成為中華第一麵打下了堅實基礎。現在蘭州市麵上的牛肉麵館有2000多家,絕大多數是少數民族兄弟在經營。

    而牛肉麵傳入蘭州後,不但後世不斷發展壯大,還帶動了青海民眾脫貧致富。20世紀80年代,在青海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青海東部農區的農民,紛紛走出貧瘠大山,親幫親、鄰幫鄰,開牛肉麵館謀出路。

    據中國新聞網2021年7月6日的報道顯示:目前,青海約18.7萬名牛肉麵從業者在省內外經營牛肉麵店超3萬家,國外開店500多家,“牛肉麵經濟”年經營性收入180億元,青海牛肉麵已成為引領民眾脫貧的“致富麵”、促進社會穩定的“和諧麵”、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幸福麵”、提升生活品質的“小康麵”,對當地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2014年,《河南商報》《焦作日報》《焦作晚報》關於蘭州牛肉麵源於博愛係列挖掘報道推出後,迅速被國內外多家報社、電視等新聞媒體報道,引發了全國及世界各大新聞媒體轉載和討論,上億人的參與。《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也多次撰文報道蘭州牛肉麵的傳承。

    2018年12月19日《人民日報》關於蘭州牛肉麵的一篇題目為《從一碗麵,看40年變遷》的報道更是引起了國家媒體的高度重視,央視、央廣、新華社及國內外200多家新聞媒體爭相報道和轉載,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

    文章以小見大,從一碗蘭州牛肉麵中展現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巨大成就。《人民日報》指出: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碗牛肉麵幫助甘肅、青海的許多百姓走出大山,擺脫貧困,融入城市。據統計,甘肅蘭州、青海海東市化隆縣等地百姓在全國開設的牛肉麵館有數萬家,從業者更是數以十萬計,闖了路子、掙了票子、換了腦子、贏得麵子,牛肉麵成了老百姓改變命運的“聚寶盆”。一碗麵幫助青海和甘肅的幾十萬回族、漢族、撒拉族、東鄉族、保安族等群眾擺脫了貧困。

    《人民日報》的文中寫道:“其實,這碗麵本就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亟待開發的富礦。有200多年曆史的牛肉麵,伴隨城鎮化進程走向全國,香飄神州,豐富了全國食譜。牛肉麵傳入西北前,傳承自河南陳維精家族。該家族原本就是中醫世家、廚藝高手,熬一鍋牛肉湯需要20多種中草藥。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養生之道,也融合在一碗麵湯裏。中國飲食文化中有的是連綿不斷的柔性力量,破解消費升級的密碼,傳統文化不失為一把金鑰匙。”這段話畫龍點睛地給了我們挖掘整理及傳承中國飲食文化的一把金鑰匙。

    陳家熱衷於公益事業,蘇寨村現存的碑刻上都有記載。而陳維精家族傳承的牛肉麵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精髓,這也是留給後人的豐富文化財富和巨大經濟財富,具有不可估量的無形資產價值。

    蘭州牛肉麵係列隻是陳維精留存餐飲文化中極小一部分,而這些恰恰是重要的無形資產,它是各族人民多少代人用血汗甚至生命支撐、經營、捍衛下來的寶貴財富,也為促進區域性經濟發展、市場繁榮、社會進步、民族團結發揮了積極作用。

    “蘭州牛肉麵在曆史的發展中因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精神逐漸成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人民政協報》文章指出,凝聚了各族人民的聰明智慧,承載了各族人民在其特有的文化場域、不同曆史時期形成的民風民俗、社會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民族團結的和睦基石。

    (記者 陳東明)

    文章編輯:李燦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