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專題區
“未來的博物館是什麼模樣?在我看來,將是更加多元化、特色化、現代化的博物館。”作為首都博物館首席研究館員,對於記者問及的這個話題,全國人大代表齊玫侃侃而談。
暢想未來,應基於現況。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博物館數量超5000家。其中,國有博物館占比約為70%,非國有博物館占比約為30%。”齊玫表示,民營博物館數量占比較少,意味著不少民間藏家的珍貴文物,無法與社會共享。
“近年來,我國民間藏家隊伍不斷擴大,藏品類別多、數量大,很多藏品還是中華文明發展的標誌物和代表性文物,價值很高,非常珍貴。”齊玫告訴記者。
為此,她建議,國家應對民間籌建包括博物館在內的公共文化設施提供必要的支持。“希望未來可以湧現一批不同類別、獨具特色的民營博物館,促進民間藏家把更多的藏品展示出來,為大眾所共賞。”
“數字化”“雲端化”,也是齊玫眼中未來博物館的特質。
她表示,2020年,受疫情影響,線上服務優勢凸顯,促進了博物館數字化建設。很多博物館積極開展“雲展覽”“雲直播”“雲活動”等線上服務,為社會大眾提供了文化享受和交流的新平台。
“這一趨勢是必然的,前景是廣闊的。”齊玫表示,隨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眾對文化享受的需求進一步提高,加速推進數字化博物館建設,可以更好滿足這些需求,“期待‘雲展覽’等可以成為新的網紅打卡地。”
在她看來,博物館還應積極“修煉內功”,提升展覽品質,實現高質量發展。
齊玫表示,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單獨列為一章,為包括博物館在內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指明了發展方向。博物館應以此為目標,進一步提升展覽的質量和水平。
“要精心策劃、巧妙設計,從展覽主題、展品選擇、實施團隊等方麵進一步完善創新,形成高質量展覽,讓文物‘活起來、會說話’,自然就會被更多百姓喜愛。”齊玫說。
記者申铖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未來的博物館是什麼模樣?在我看來,將是更加多元化、特色化、現代化的博物館。”作為首都博物館首席研究館員,對於記者問及的這個話題,全國人大代表齊玫侃侃而談。
暢想未來,應基於現況。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博物館數量超5000家。其中,國有博物館占比約為70%,非國有博物館占比約為30%。”齊玫表示,民營博物館數量占比較少,意味著不少民間藏家的珍貴文物,無法與社會共享。
“近年來,我國民間藏家隊伍不斷擴大,藏品類別多、數量大,很多藏品還是中華文明發展的標誌物和代表性文物,價值很高,非常珍貴。”齊玫告訴記者。
為此,她建議,國家應對民間籌建包括博物館在內的公共文化設施提供必要的支持。“希望未來可以湧現一批不同類別、獨具特色的民營博物館,促進民間藏家把更多的藏品展示出來,為大眾所共賞。”
“數字化”“雲端化”,也是齊玫眼中未來博物館的特質。
她表示,2020年,受疫情影響,線上服務優勢凸顯,促進了博物館數字化建設。很多博物館積極開展“雲展覽”“雲直播”“雲活動”等線上服務,為社會大眾提供了文化享受和交流的新平台。
“這一趨勢是必然的,前景是廣闊的。”齊玫表示,隨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眾對文化享受的需求進一步提高,加速推進數字化博物館建設,可以更好滿足這些需求,“期待‘雲展覽’等可以成為新的網紅打卡地。”
在她看來,博物館還應積極“修煉內功”,提升展覽品質,實現高質量發展。
齊玫表示,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單獨列為一章,為包括博物館在內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指明了發展方向。博物館應以此為目標,進一步提升展覽的質量和水平。
“要精心策劃、巧妙設計,從展覽主題、展品選擇、實施團隊等方麵進一步完善創新,形成高質量展覽,讓文物‘活起來、會說話’,自然就會被更多百姓喜愛。”齊玫說。
記者申铖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