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專題區
圖① 齊文舉(左)到脫貧戶家中走訪。
圖② 齊文舉的座右銘。
記者 楊景鵬 攝
如何幹好駐村第一書記?沉下心、撲下身,踏踏實實為群眾辦點實事!
今年53歲的市文廣旅局駐博愛縣磨頭鎮東馬村第一書記齊文舉,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自2015年10月與省級貧困村東馬村結緣,齊文舉心中隻有這一個信念。5年多來,他與村“兩委”班子一起攜手並肩,決戰脫貧攻堅戰役,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產業振興路子、助力脫貧攻堅戰役,心係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一樁樁、一件件實事見證駐村初心——
26座蔬菜大棚變成了村民的致富田,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修建硬化5條出村、村內道路,修建村內排水管網、開展綠化亮化工程,新建村衛生室等,抓黨建陣地、促鄉村振興,如今的東馬村完成了美麗、富裕的嬗變,路更平、更寬了,文化活動更多、更豐富了,生活環境更美、更舒心了,村民交口稱讚這位好書記。
實事辦在群眾心坎上
暮春時節,春意闌珊。走在博愛縣磨頭鎮東馬村幹淨整潔的鄉村道路上,田間地頭到處是忙碌的身影。進入蔬菜大棚,見菜農忙著采摘西葫蘆、洋白菜等蔬菜,駐村第一書記齊文舉正在熱情地幫助菜農采摘、裝車,忙得不亦樂乎。
“這26座蔬菜大棚是齊書記多方協調資金分兩批建的,去年春季開始產生效益,村集體每年能落2萬多元錢。錢雖不多,但這是東馬村集體經濟的零突破……”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保福說,蔬菜大棚為該村產業振興開辟了路子,讓村民承包大棚鼓起了腰包,脫貧群眾有了公益崗位等,是一件實實在在的好事。
臉上洋溢著笑容,腳上沾滿了泥土,說話間,看著一車車蔬菜運往附近的蔬菜批發市場,齊文舉才作稍事休息。“我經常來大棚裏,看看蔬菜的長勢,聽聽咱菜農有啥訴求、啥想法,順便也搭把手……”齊文舉笑著說。
踏實肯幹、為群眾服務,作為駐村第一書記,齊文舉早已把自己變成了農民,變成了村裏人。5年多來,從駐村工作隊員到駐村第一書記,齊文舉為東馬村改變貧困落後麵貌傾注了大量心血。“剛來時,村裏道路破敗、沒有路燈、汙水橫流,村委會院子裏還住著幾戶村民,連個廁所都沒有……”齊文舉說,東馬村有175戶828口人,2017年經過精準識別,該村貧困人口共有7戶31人。
抓黨建陣地建設、完善村裏基礎設施、精準扶貧讓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齊文舉想方設法、各處“化緣”爭取資金扶持,為東馬村做了不少實事,件件辦到群眾的心坎上。
“我們很感謝齊書記,你看我們村現在道路寬敞、路燈明亮,修建了排水管網,新打了6眼機井,還開展了環境衛生大整治,大街小巷幹淨整潔,無亂搭亂建、亂寫亂畫現象,村容村貌、戶容戶貌明顯改善。”張保福說。
真情幫扶溫暖脫貧戶
心係貧困戶,情牽扶貧路,是齊文舉的真實寫照。“我們要想貧困戶之所想,急貧困戶之所急,找準幫扶的重點和難點,精準發力,才能做好精準幫扶工作。”齊文舉說,2017年年底,東馬村摘掉了貧困帽,剩下的3戶貧困群眾成了他最牽掛的人。
“齊書記是我最感謝的人!”東馬村脫貧戶李春香感激地說。李春香身患子宮癌且眼睛有殘疾,她的兒子、兒媳也有精神方麵的疾病,好在孫子和孫女健康。齊文舉第一次到她家時,看到的情景可以用荒涼來形容:沒有大門,沒有院牆,沒有廁所,房子沒有門和窗,屋裏隻有幾件簡單的舊家具和基本生活用品。
齊文舉找到縣人武部政委李建芳尋求幫助,駐村工作隊和脫貧責任組全體成員專門針對李春香家製訂了幫扶計劃。讓李春香的孫子、孫女享受教育扶貧政策,為他們全家辦理低保手續,為李春香和兒子辦理殘疾證。在縣人武部的資金支持下,為李春香家新建了大門樓和院牆,安裝鋁合金門窗、硬化院地、搭建車棚簡易房,幫她家更換年久失修的屋內吊頂……在幫扶中,齊文舉為她家的事操碎了心,跑前跑後,像親人一樣照顧李春香一家,所有政策他要看著一一落實,平時義務輔導、照看她家的孫子和孫女,農忙時幫忙幹活。
齊文舉與脫貧戶的感情在一點一滴幫扶中建立起來。齊文舉是貧困大學生郭夢迪心中最親近的“齊伯伯”。2015年開始,身在單親家庭中的郭夢迪連連遭遇不幸,父親重病、去世,她和80多歲的奶奶相依為命……最困難的時刻,市文廣旅局駐村工作隊、博愛縣人裝部、博愛縣愛心企業對郭夢迪一家伸出援助之手,為她家帶來希望,不僅資助郭夢迪順利讀完大學,還幫助她介紹見習崗位……如今,郭夢迪在博愛縣扶貧辦工作,將這分愛心延續下去。
文化扶貧潤民心
東馬村村委會一間不足6平方米的小屋裏,就是齊文舉的住處。這些年,這裏就是他的“家”。“有了齊書記,村委會就有了人氣,村民有事沒事喜歡來找齊書記聊聊天,有新鮮蔬菜,自家炸的菜角、擀的麵條,也往齊書記這兒送,大家就像一家人。”張保福說。
駐村工作5年多來,齊文舉堅持“五天四夜”,吃住在村。張保福告訴記者:“想盡一切辦法讓鄉親們脫貧致富,是駐村幹部的初心,我們在齊老弟身上看到了這樣的初心。”
在齊文舉的帶領下,駐村工作隊注重發揮自身優勢,加大文化扶貧力度。文化扶貧有陣地,東馬村黨群服務中心、“七個一”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包括文化服務中心、文體活動廣場、文化大舞台、黨建宣傳牆、文化活動器材、廣播器材、體育設施器材。如今,該村文化服務中心設施齊全,圖書室窗明幾淨,農業科技、健康養生和文學名著等各類書籍琳琅滿目……
為改變當地一些貧困戶蹲牆根、曬太陽、一味伸手要補助的現象,工作隊發揮文化部門優勢,大力開展送戲曲、送文化下鄉活動,把形式多樣的節目送到村裏,突出宣傳黨的政策,介紹脫貧致富經驗。
2018年暑假期間,在齊文舉的牽線搭橋下,市文廣旅局派出市文化館兩名藝術教師到東馬村,義務為該村40多個孩子培訓繪畫和二胡課程。扶貧先扶誌、治貧先治愚。連續三年來,這項文化扶貧工作不斷豐富貧困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激發他們脫貧的內生動力。
去年10月,經過齊文舉的多方“化緣”,在愛心企業的支持下,東馬村標準化衛生室投入使用,提升了東馬村的醫療條件,解決了群眾看病難的問題。
“這些年的駐村工作,讓我始終記得以真心對待群眾,不管是脫貧攻堅戰役,還是鄉村振興道路上,我要和東馬村一起,朝著幸福大道往前奔!”齊文舉說。
■記者手記
“欲問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風雨瀟瀟。生活是一方沃土,你播下什麼,就收獲什麼”。齊文舉就是這樣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個駐村第一書記的初心使命和責任擔當。
在東馬村,齊文舉有很多稱呼,有人叫他“文老弟”,有人叫他“小齊”,由齊文舉主持建造的地下排水管網還被村民稱為“文舉”網。齊文舉說,這是群眾對他的信任。
采訪中,記者感受到齊文舉為東馬村發展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麵對難題他多方“化緣”,借力助發展,總是竭盡所能,給東馬村送大戲、扶產業、惠民生、搭平台、美環境,昔日貧困落後的東馬村村民變富了,文化生活豐富了,村容村貌也變美了。
他也收獲了感動,比方說,下雪時,村民為他的車蓋上塑料布,為村委會門前掃出一條路……齊文舉感慨地說:“作為一名駐村幹部,我用真心待群眾,也換來群眾的真心,我覺得挺幸福的。”
(記者 楊景鵬)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圖① 齊文舉(左)到脫貧戶家中走訪。
圖② 齊文舉的座右銘。
記者 楊景鵬 攝
如何幹好駐村第一書記?沉下心、撲下身,踏踏實實為群眾辦點實事!
今年53歲的市文廣旅局駐博愛縣磨頭鎮東馬村第一書記齊文舉,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自2015年10月與省級貧困村東馬村結緣,齊文舉心中隻有這一個信念。5年多來,他與村“兩委”班子一起攜手並肩,決戰脫貧攻堅戰役,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產業振興路子、助力脫貧攻堅戰役,心係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一樁樁、一件件實事見證駐村初心——
26座蔬菜大棚變成了村民的致富田,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修建硬化5條出村、村內道路,修建村內排水管網、開展綠化亮化工程,新建村衛生室等,抓黨建陣地、促鄉村振興,如今的東馬村完成了美麗、富裕的嬗變,路更平、更寬了,文化活動更多、更豐富了,生活環境更美、更舒心了,村民交口稱讚這位好書記。
實事辦在群眾心坎上
暮春時節,春意闌珊。走在博愛縣磨頭鎮東馬村幹淨整潔的鄉村道路上,田間地頭到處是忙碌的身影。進入蔬菜大棚,見菜農忙著采摘西葫蘆、洋白菜等蔬菜,駐村第一書記齊文舉正在熱情地幫助菜農采摘、裝車,忙得不亦樂乎。
“這26座蔬菜大棚是齊書記多方協調資金分兩批建的,去年春季開始產生效益,村集體每年能落2萬多元錢。錢雖不多,但這是東馬村集體經濟的零突破……”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保福說,蔬菜大棚為該村產業振興開辟了路子,讓村民承包大棚鼓起了腰包,脫貧群眾有了公益崗位等,是一件實實在在的好事。
臉上洋溢著笑容,腳上沾滿了泥土,說話間,看著一車車蔬菜運往附近的蔬菜批發市場,齊文舉才作稍事休息。“我經常來大棚裏,看看蔬菜的長勢,聽聽咱菜農有啥訴求、啥想法,順便也搭把手……”齊文舉笑著說。
踏實肯幹、為群眾服務,作為駐村第一書記,齊文舉早已把自己變成了農民,變成了村裏人。5年多來,從駐村工作隊員到駐村第一書記,齊文舉為東馬村改變貧困落後麵貌傾注了大量心血。“剛來時,村裏道路破敗、沒有路燈、汙水橫流,村委會院子裏還住著幾戶村民,連個廁所都沒有……”齊文舉說,東馬村有175戶828口人,2017年經過精準識別,該村貧困人口共有7戶31人。
抓黨建陣地建設、完善村裏基礎設施、精準扶貧讓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齊文舉想方設法、各處“化緣”爭取資金扶持,為東馬村做了不少實事,件件辦到群眾的心坎上。
“我們很感謝齊書記,你看我們村現在道路寬敞、路燈明亮,修建了排水管網,新打了6眼機井,還開展了環境衛生大整治,大街小巷幹淨整潔,無亂搭亂建、亂寫亂畫現象,村容村貌、戶容戶貌明顯改善。”張保福說。
真情幫扶溫暖脫貧戶
心係貧困戶,情牽扶貧路,是齊文舉的真實寫照。“我們要想貧困戶之所想,急貧困戶之所急,找準幫扶的重點和難點,精準發力,才能做好精準幫扶工作。”齊文舉說,2017年年底,東馬村摘掉了貧困帽,剩下的3戶貧困群眾成了他最牽掛的人。
“齊書記是我最感謝的人!”東馬村脫貧戶李春香感激地說。李春香身患子宮癌且眼睛有殘疾,她的兒子、兒媳也有精神方麵的疾病,好在孫子和孫女健康。齊文舉第一次到她家時,看到的情景可以用荒涼來形容:沒有大門,沒有院牆,沒有廁所,房子沒有門和窗,屋裏隻有幾件簡單的舊家具和基本生活用品。
齊文舉找到縣人武部政委李建芳尋求幫助,駐村工作隊和脫貧責任組全體成員專門針對李春香家製訂了幫扶計劃。讓李春香的孫子、孫女享受教育扶貧政策,為他們全家辦理低保手續,為李春香和兒子辦理殘疾證。在縣人武部的資金支持下,為李春香家新建了大門樓和院牆,安裝鋁合金門窗、硬化院地、搭建車棚簡易房,幫她家更換年久失修的屋內吊頂……在幫扶中,齊文舉為她家的事操碎了心,跑前跑後,像親人一樣照顧李春香一家,所有政策他要看著一一落實,平時義務輔導、照看她家的孫子和孫女,農忙時幫忙幹活。
齊文舉與脫貧戶的感情在一點一滴幫扶中建立起來。齊文舉是貧困大學生郭夢迪心中最親近的“齊伯伯”。2015年開始,身在單親家庭中的郭夢迪連連遭遇不幸,父親重病、去世,她和80多歲的奶奶相依為命……最困難的時刻,市文廣旅局駐村工作隊、博愛縣人裝部、博愛縣愛心企業對郭夢迪一家伸出援助之手,為她家帶來希望,不僅資助郭夢迪順利讀完大學,還幫助她介紹見習崗位……如今,郭夢迪在博愛縣扶貧辦工作,將這分愛心延續下去。
文化扶貧潤民心
東馬村村委會一間不足6平方米的小屋裏,就是齊文舉的住處。這些年,這裏就是他的“家”。“有了齊書記,村委會就有了人氣,村民有事沒事喜歡來找齊書記聊聊天,有新鮮蔬菜,自家炸的菜角、擀的麵條,也往齊書記這兒送,大家就像一家人。”張保福說。
駐村工作5年多來,齊文舉堅持“五天四夜”,吃住在村。張保福告訴記者:“想盡一切辦法讓鄉親們脫貧致富,是駐村幹部的初心,我們在齊老弟身上看到了這樣的初心。”
在齊文舉的帶領下,駐村工作隊注重發揮自身優勢,加大文化扶貧力度。文化扶貧有陣地,東馬村黨群服務中心、“七個一”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包括文化服務中心、文體活動廣場、文化大舞台、黨建宣傳牆、文化活動器材、廣播器材、體育設施器材。如今,該村文化服務中心設施齊全,圖書室窗明幾淨,農業科技、健康養生和文學名著等各類書籍琳琅滿目……
為改變當地一些貧困戶蹲牆根、曬太陽、一味伸手要補助的現象,工作隊發揮文化部門優勢,大力開展送戲曲、送文化下鄉活動,把形式多樣的節目送到村裏,突出宣傳黨的政策,介紹脫貧致富經驗。
2018年暑假期間,在齊文舉的牽線搭橋下,市文廣旅局派出市文化館兩名藝術教師到東馬村,義務為該村40多個孩子培訓繪畫和二胡課程。扶貧先扶誌、治貧先治愚。連續三年來,這項文化扶貧工作不斷豐富貧困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激發他們脫貧的內生動力。
去年10月,經過齊文舉的多方“化緣”,在愛心企業的支持下,東馬村標準化衛生室投入使用,提升了東馬村的醫療條件,解決了群眾看病難的問題。
“這些年的駐村工作,讓我始終記得以真心對待群眾,不管是脫貧攻堅戰役,還是鄉村振興道路上,我要和東馬村一起,朝著幸福大道往前奔!”齊文舉說。
■記者手記
“欲問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風雨瀟瀟。生活是一方沃土,你播下什麼,就收獲什麼”。齊文舉就是這樣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個駐村第一書記的初心使命和責任擔當。
在東馬村,齊文舉有很多稱呼,有人叫他“文老弟”,有人叫他“小齊”,由齊文舉主持建造的地下排水管網還被村民稱為“文舉”網。齊文舉說,這是群眾對他的信任。
采訪中,記者感受到齊文舉為東馬村發展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麵對難題他多方“化緣”,借力助發展,總是竭盡所能,給東馬村送大戲、扶產業、惠民生、搭平台、美環境,昔日貧困落後的東馬村村民變富了,文化生活豐富了,村容村貌也變美了。
他也收獲了感動,比方說,下雪時,村民為他的車蓋上塑料布,為村委會門前掃出一條路……齊文舉感慨地說:“作為一名駐村幹部,我用真心待群眾,也換來群眾的真心,我覺得挺幸福的。”
(記者 楊景鵬)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