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21年專題區 > 百年奮鬥路 百城訪初心 > 正文

2021年專題區

紅色蘭州再鑄發展豐碑
更新時間:2021-9-8 9:21:53    來源:焦作日報



  圖① 蘭州風貌。

記者 李 超 攝



  圖② 蘭州紅色教育基地——八路軍辦事處。

  記者 李 超 攝

 



  掃描二維碼
  看精彩視頻
 
  
    
  蘭州是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是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這裏不僅有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的《讀者》雜誌,還有享譽海內外的《絲路花雨》《大夢敦煌》《鼓舞中國》等舞台劇目,並連續九屆成功舉辦了國際金標、國內金牌“雙金”賽事——蘭州國際馬拉鬆賽。

  蘭州作為甘肅的省會城市,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從1925年甘肅第一個共產黨組織在蘭州建立時起,無數共產黨人和仁人誌士用理想和信念譜寫了蘭州璀璨的革命曆史篇章,也給蘭州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

  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館長袁誌學向記者介紹:“作為大革命時期甘肅第一個共產黨組織誕生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甘寧青特委組織領導的水北門兵變爆發地、抗戰時期八路軍駐甘辦事處及中共甘肅工委建立活動所在地、解放戰爭時期蘭州戰役主戰場,遺存有大量的革命曆史遺址、遺跡、珍貴革命文物和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

  記者了解到,全市現有各類革命遺址86處,其中重要曆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48處、重要曆史事件及人物活動紀念地12處、革命領導人故居12處、烈士墓7處、紀念設施7處。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基於對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革命曆史的挖掘整理、對廣大黨員幹部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需要,蘭州設立了豐富多樣的紅色場館。

  這些紅色場館運用現代手段布展,全麵、客觀地再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蘭州各族人民為爭取民主和解放不懈奮鬥的光輝曆程,宣傳了共產黨人用鮮血和生命換來革命成功的高尚革命精神,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和生動課堂,是傳播紅色革命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橋梁紐帶和窗口平台。

  說起蘭州的紅色文化,一定要提到周恩來、謝覺哉等老一輩革命家“打卡”過的“紅色地標”,這裏曾經蘊藏著西北抗日勝利的珍貴“密碼”,這裏就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設在蘭州的公開辦事機構、領導甘肅抗日救亡、進行後方發動、實現全民族抗戰的重要基地——八路軍蘭州辦事處。

  一進入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人們就會感到一種令人心潮澎湃的革命氣息。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無論是陳列其間的珍貴曆史文物,還是圖文並茂、記載詳實的鮮活內容,都在向人昭示著一段段不平凡的光榮曆史。

  走進謝覺哉、伍修權當年工作、生活過的院落,這些簡單樸素、曆經風雨的革命文物仿佛在默默講述著那些充滿力量的曆史故事,那一幕幕革命場景也仿佛跨越時空重現在參觀者眼前。

  “紅色文化資源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紅色基因是共產黨人的精神內核。”袁誌學由衷地說,“擦亮紅色文化底色,傳承革命先烈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無私奉獻的奮鬥精神,對弘揚革命傳統,開展黨性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2015年以來,全市紅色場館年均接待參觀學習人數在130萬人次以上,且呈逐年遞增趨勢。”

  賡續紅色基因,凝聚發展動能。長期以來,蘭州人民艱苦創業、頑強拚搏、砥礪奮進,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項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2020年,蘭州市生產總值達到2886.74億元,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8700多倍,是改革開放之初的132.42倍。人均生產總值在2000年突破萬元大關的基礎上,2019年達到75217元,不斷實現著新的跨越。

  今天的蘭州,已成功邁入國家創新型城市行列,綜合科技進步水平達到78%,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1%,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提升到16%,實現了經濟發展由農業主導向第二、第三產業主導的曆史性轉型。今日蘭州,發展日新月異,活力競相迸發,正在朝著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昂首前行。

 
 
(記者 李 超)

文章編輯:劉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紅色蘭州再鑄發展豐碑
    2021-9-8 9:21:53    來源:焦作日報



      圖① 蘭州風貌。

    記者 李 超 攝



      圖② 蘭州紅色教育基地——八路軍辦事處。

      記者 李 超 攝

     



      掃描二維碼
      看精彩視頻
     
      
        
      蘭州是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是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這裏不僅有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的《讀者》雜誌,還有享譽海內外的《絲路花雨》《大夢敦煌》《鼓舞中國》等舞台劇目,並連續九屆成功舉辦了國際金標、國內金牌“雙金”賽事——蘭州國際馬拉鬆賽。

      蘭州作為甘肅的省會城市,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從1925年甘肅第一個共產黨組織在蘭州建立時起,無數共產黨人和仁人誌士用理想和信念譜寫了蘭州璀璨的革命曆史篇章,也給蘭州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

      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館長袁誌學向記者介紹:“作為大革命時期甘肅第一個共產黨組織誕生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甘寧青特委組織領導的水北門兵變爆發地、抗戰時期八路軍駐甘辦事處及中共甘肅工委建立活動所在地、解放戰爭時期蘭州戰役主戰場,遺存有大量的革命曆史遺址、遺跡、珍貴革命文物和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

      記者了解到,全市現有各類革命遺址86處,其中重要曆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48處、重要曆史事件及人物活動紀念地12處、革命領導人故居12處、烈士墓7處、紀念設施7處。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基於對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革命曆史的挖掘整理、對廣大黨員幹部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需要,蘭州設立了豐富多樣的紅色場館。

      這些紅色場館運用現代手段布展,全麵、客觀地再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蘭州各族人民為爭取民主和解放不懈奮鬥的光輝曆程,宣傳了共產黨人用鮮血和生命換來革命成功的高尚革命精神,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和生動課堂,是傳播紅色革命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橋梁紐帶和窗口平台。

      說起蘭州的紅色文化,一定要提到周恩來、謝覺哉等老一輩革命家“打卡”過的“紅色地標”,這裏曾經蘊藏著西北抗日勝利的珍貴“密碼”,這裏就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設在蘭州的公開辦事機構、領導甘肅抗日救亡、進行後方發動、實現全民族抗戰的重要基地——八路軍蘭州辦事處。

      一進入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人們就會感到一種令人心潮澎湃的革命氣息。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無論是陳列其間的珍貴曆史文物,還是圖文並茂、記載詳實的鮮活內容,都在向人昭示著一段段不平凡的光榮曆史。

      走進謝覺哉、伍修權當年工作、生活過的院落,這些簡單樸素、曆經風雨的革命文物仿佛在默默講述著那些充滿力量的曆史故事,那一幕幕革命場景也仿佛跨越時空重現在參觀者眼前。

      “紅色文化資源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紅色基因是共產黨人的精神內核。”袁誌學由衷地說,“擦亮紅色文化底色,傳承革命先烈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無私奉獻的奮鬥精神,對弘揚革命傳統,開展黨性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2015年以來,全市紅色場館年均接待參觀學習人數在130萬人次以上,且呈逐年遞增趨勢。”

      賡續紅色基因,凝聚發展動能。長期以來,蘭州人民艱苦創業、頑強拚搏、砥礪奮進,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項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2020年,蘭州市生產總值達到2886.74億元,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8700多倍,是改革開放之初的132.42倍。人均生產總值在2000年突破萬元大關的基礎上,2019年達到75217元,不斷實現著新的跨越。

      今天的蘭州,已成功邁入國家創新型城市行列,綜合科技進步水平達到78%,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1%,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提升到16%,實現了經濟發展由農業主導向第二、第三產業主導的曆史性轉型。今日蘭州,發展日新月異,活力競相迸發,正在朝著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昂首前行。

     
     
    (記者 李 超)

    文章編輯:劉佳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