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21年專題區 > 百年奮鬥路 百城訪初心 > 正文

2021年專題區

續寫“彝海結盟”新傳奇
更新時間:2021-6-21 9:49:36    來源:焦作日報



  圖① 昔日彝海村。



  圖② 今日“結盟新寨”。

  (冕寧縣委宣傳部提供)



  掃描二維碼 看精彩視頻
 
  
  仲夏時節,記者尋訪了“彝海結盟”聖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此時,距離劉伯承與小葉丹在彝海邊歃血為盟結為兄弟,已經過去了整整86周年。

  1935年5月22日,時任紅軍總參謀長兼先遣軍司令員劉伯承和彝族果基家支頭人小葉丹以水代酒,“彝海結盟”。此後,彝族同胞護送紅軍曆經七天七夜通過彝區,為紅軍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贏得了寶貴時間。紅軍在彝區播下了革命火種,幫助彝族人民建立了革命武裝——中國夷(彝)民紅軍沽雞(果基)支隊。

  回望流年,硝煙遠去,紅色革命精神在這片希望的土地上,紮根、生長、傳承,鼓舞一代又一代涼山兒女續寫新時代的“彝海結盟”。

  天地為證 盟約友好

  1935年5月,紅軍長征來到冕寧縣瀘沽鎮時,要強渡大渡河北上,有兩條路線可供選擇。

  一條是從瀘沽經過越西,到達漢源縣大樹堡大渡河邊,另一條是從瀘沽到冕寧縣城,經大橋鎮、彝海、拖烏,再到石棉縣安順場大渡河邊。

  第一條路有國民黨重兵把守;第二條路國民黨軍隊兵力薄弱。紅軍選擇了第二條行軍路線。但是這條路也有不少困難,一是羊腸小道路難行,二是由於地方軍閥對民族地區的長期壓製,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因此,能否處理好與行軍路線沿途彝族同胞的關係,關係到紅軍能否順利通過彝區。

  5月21日淩晨1時,時任紅軍總參謀長兼先遣軍司令員劉伯承率先遣隊紅一師到達冕寧縣城,進入大涼山拖烏彝族聚居地區。

  5月22日,結盟儀式在彝海邊進行。按照彝族禮儀,人們殺了一隻大紅公雞,卻沒有找到酒。劉伯承說隻要兄弟有誠意,就以水代酒。

  當天晚上,劉伯承把一麵寫著“中國夷(彝)民紅軍沽雞(果基)支隊”的紅旗贈給小葉丹,任命小葉丹為支隊長,他的弟弟果基爾拉為副支隊長,一批彝族青年參加了紅軍。

  第二天,小葉丹親自帶路,護送紅軍安全走出彝民區。紅軍後續部隊沿著“彝海結盟”這條民族團結之路,迅速強渡大渡河,跳出國民黨軍的包圍圈。

  紅色火種 代代相傳

  “1935年5月23日,紅軍在冕寧文廟舉行了革命委員會成立大會,有彝漢群眾千餘人參加。”彝海結盟紀念地講解員鄧梅介紹,大會上宣布成立冕寧縣抗捐軍,同時中央決定在冕寧、越西一帶開展遊擊戰爭。

  當晚,毛澤東同誌接見了彝族代表果基列達。這裏也成了冕寧最早設立的紅色革命地標——冕寧紅軍長征紀念館。

  冕寧縣城廂鎮東街8號,就是冕寧紅軍長征紀念館所在地了。1965年辟為紅軍長征紀念館,至今仍保留了當年毛澤東同誌接見彝族代表和地下黨代表的廳堂布局原貌,並陳列文獻、文物、圖片近200件。

  在館內展出的文物中,有紅軍發布的《中國工農紅軍布告》,第一次提出了“紅軍萬裏長征”。從此,“長征”一詞從冕寧傳遍涼山,傳遍全國乃至全世界。

  2005年7月,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位於彝海邊的彝海結盟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館內陳列文物200餘件。

  彝海結盟紀念館館長沙馬依姑,是“彝海結盟”見證人之一沙馬爾各之孫,工作35年來,見證了“彝海結盟”的故事代代傳頌。

  跨越山海 涼山巨變

  冕寧縣彝海鎮彝海村作為“彝海結盟”發生地,革命先輩在這裏留下了許多紅色足跡,其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紅色經典景區。

  彝海風景區,已完成國家AAAA級景區創建,取得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全國經典紅色旅遊景區等榮譽稱號。

  如今,彝海鎮彝海村發展成了“結盟新寨”,續寫出新時代“彝海結盟”。

  彝海村麵積80.8平方公裏,全村共有11個村民小組、1105戶、4626人。這裏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對口援建貧困村。村委會副主任毛金全介紹,脫貧攻堅期間,戰略支援部隊幫扶1350萬元,以“紅軍樹、結盟泉”為中心規劃布局,新建安居房、衛生室、幼兒園、農民夜校、產業園等,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現年20歲的吉克爾者,是彝海村曾經的貧困戶。2017年,他家告別了土坯房,搬進了新居。“我在彝海景區工作,就在家門口掙錢。”吉克爾者感恩國家的好政策,表示能在結盟聖地為遊客服務很光榮、很自豪。

(記者 沈虎子)

文章編輯:劉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續寫“彝海結盟”新傳奇
    2021-6-21 9:49:36    來源:焦作日報



      圖① 昔日彝海村。



      圖② 今日“結盟新寨”。

      (冕寧縣委宣傳部提供)



      掃描二維碼 看精彩視頻
     
      
      仲夏時節,記者尋訪了“彝海結盟”聖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此時,距離劉伯承與小葉丹在彝海邊歃血為盟結為兄弟,已經過去了整整86周年。

      1935年5月22日,時任紅軍總參謀長兼先遣軍司令員劉伯承和彝族果基家支頭人小葉丹以水代酒,“彝海結盟”。此後,彝族同胞護送紅軍曆經七天七夜通過彝區,為紅軍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贏得了寶貴時間。紅軍在彝區播下了革命火種,幫助彝族人民建立了革命武裝——中國夷(彝)民紅軍沽雞(果基)支隊。

      回望流年,硝煙遠去,紅色革命精神在這片希望的土地上,紮根、生長、傳承,鼓舞一代又一代涼山兒女續寫新時代的“彝海結盟”。

      天地為證 盟約友好

      1935年5月,紅軍長征來到冕寧縣瀘沽鎮時,要強渡大渡河北上,有兩條路線可供選擇。

      一條是從瀘沽經過越西,到達漢源縣大樹堡大渡河邊,另一條是從瀘沽到冕寧縣城,經大橋鎮、彝海、拖烏,再到石棉縣安順場大渡河邊。

      第一條路有國民黨重兵把守;第二條路國民黨軍隊兵力薄弱。紅軍選擇了第二條行軍路線。但是這條路也有不少困難,一是羊腸小道路難行,二是由於地方軍閥對民族地區的長期壓製,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因此,能否處理好與行軍路線沿途彝族同胞的關係,關係到紅軍能否順利通過彝區。

      5月21日淩晨1時,時任紅軍總參謀長兼先遣軍司令員劉伯承率先遣隊紅一師到達冕寧縣城,進入大涼山拖烏彝族聚居地區。

      5月22日,結盟儀式在彝海邊進行。按照彝族禮儀,人們殺了一隻大紅公雞,卻沒有找到酒。劉伯承說隻要兄弟有誠意,就以水代酒。

      當天晚上,劉伯承把一麵寫著“中國夷(彝)民紅軍沽雞(果基)支隊”的紅旗贈給小葉丹,任命小葉丹為支隊長,他的弟弟果基爾拉為副支隊長,一批彝族青年參加了紅軍。

      第二天,小葉丹親自帶路,護送紅軍安全走出彝民區。紅軍後續部隊沿著“彝海結盟”這條民族團結之路,迅速強渡大渡河,跳出國民黨軍的包圍圈。

      紅色火種 代代相傳

      “1935年5月23日,紅軍在冕寧文廟舉行了革命委員會成立大會,有彝漢群眾千餘人參加。”彝海結盟紀念地講解員鄧梅介紹,大會上宣布成立冕寧縣抗捐軍,同時中央決定在冕寧、越西一帶開展遊擊戰爭。

      當晚,毛澤東同誌接見了彝族代表果基列達。這裏也成了冕寧最早設立的紅色革命地標——冕寧紅軍長征紀念館。

      冕寧縣城廂鎮東街8號,就是冕寧紅軍長征紀念館所在地了。1965年辟為紅軍長征紀念館,至今仍保留了當年毛澤東同誌接見彝族代表和地下黨代表的廳堂布局原貌,並陳列文獻、文物、圖片近200件。

      在館內展出的文物中,有紅軍發布的《中國工農紅軍布告》,第一次提出了“紅軍萬裏長征”。從此,“長征”一詞從冕寧傳遍涼山,傳遍全國乃至全世界。

      2005年7月,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位於彝海邊的彝海結盟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館內陳列文物200餘件。

      彝海結盟紀念館館長沙馬依姑,是“彝海結盟”見證人之一沙馬爾各之孫,工作35年來,見證了“彝海結盟”的故事代代傳頌。

      跨越山海 涼山巨變

      冕寧縣彝海鎮彝海村作為“彝海結盟”發生地,革命先輩在這裏留下了許多紅色足跡,其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紅色經典景區。

      彝海風景區,已完成國家AAAA級景區創建,取得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全國經典紅色旅遊景區等榮譽稱號。

      如今,彝海鎮彝海村發展成了“結盟新寨”,續寫出新時代“彝海結盟”。

      彝海村麵積80.8平方公裏,全村共有11個村民小組、1105戶、4626人。這裏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對口援建貧困村。村委會副主任毛金全介紹,脫貧攻堅期間,戰略支援部隊幫扶1350萬元,以“紅軍樹、結盟泉”為中心規劃布局,新建安居房、衛生室、幼兒園、農民夜校、產業園等,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現年20歲的吉克爾者,是彝海村曾經的貧困戶。2017年,他家告別了土坯房,搬進了新居。“我在彝海景區工作,就在家門口掙錢。”吉克爾者感恩國家的好政策,表示能在結盟聖地為遊客服務很光榮、很自豪。

    (記者 沈虎子)

    文章編輯:劉佳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