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21年專題區 > 百年奮鬥路 百城訪初心 > 正文

2021年專題區

英雄地“劉老莊”綻放幸福花
更新時間:2021-5-10 16:48:26    來源:焦作日報



  圖① 原劉老莊村村貌。

  (劉老莊鎮政府提供)



  圖② 劉老莊鎮新麵貌。

  (劉老莊鎮政府提供)



  圖③ 淮安市中心城區建設發展新貌。淮安日報社記者 管偉法 攝
 



  掃描二維碼看精彩視頻
 
  
    
  “由陝西,到蘇北,敵後英名傳八路;從拂曉,達黃昏,全連苦戰殉劉莊。”1943年,為掩護地方群眾和黨政領導機關安全轉移,新四軍三師七旅十九團二營四連全體官兵八十二人在淮安市劉老莊與1000餘名日偽軍血戰竟日,全部壯烈犧牲。戰後,第七旅重新組建第四連,命名“劉老莊連”。

  2009年,“劉老莊連”成為唯一以連隊身份光榮入選“雙百”的英模人物,後又作為全軍英模部隊方隊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高度評價“劉老莊連”英雄群體的曆史偉績,稱讚他們“是中國人民不畏強暴、以身殉國的傑出代表”。

  78年來,八十二烈士的精神在他們長眠的紅色土地上代代相傳,激勵著當地百姓艱苦奮鬥、自強不息,奔跑在逐夢揚帆的康莊大道上。

  從“天邊海外”到旅遊重鎮

  “從沒想過能過上今天的好日子。”4月末,坐在寬敞明亮的劉老莊村村部辦公室,76歲的村關工委主任金成明在回憶中感慨。

  “劉皮古寨,天邊海外”,這是過去劉老莊群眾對當地交通閉塞、貧困落後狀況的自嘲。而今,劉老莊鎮抓住機遇,積極探索觀光休閑農業,大力發展成紅色旅遊重鎮。

  八十二烈士陵園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民國防教育基地,年均接待遊客50餘萬人次。陵園所在地劉老莊村,建成日光能大棚、精品苗木園等4個千畝連片高效農業區,由年人均收入僅3800元的省定貧困村,一躍成為年人均收入超2萬元的全國文明村。

  炊煙嫋嫋,農家老灶台的香氣撲麵而來。中午時分,劉老莊村“當年農家文化旅遊度假村”創辦人王旭兜著圍裙,為即將前來就餐的近千名小學生掌勺。

  “來劉老莊6年,變化非常大,生意越來越好。”王旭介紹,今年春節假期,“度假村”接待遊客近20萬人次。“我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對八十二烈士)很有感情,也看好這裏的未來發展。”

  從茅草房到“似天堂”

  距離八十二烈士陵園4公裏外,鄭河村的近千戶連體別墅式居住小區,沿五古路兩側鋪開。房前屋後花果飄香,綠意盎然,好似世外桃源。

  下午2時,春陽正盛,村民左其富坐在自家小院裏,悠然地拉著二胡。“現在不像過去,(家裏)地方大著呢!”見到記者一行,左其富忙不迭地起身招呼大家入座。堂屋三尺高,暴雨一來心發焦;人口多,沒法住,鍋灶旁邊打地鋪……自左其富記事起,村裏就流傳著這樣的“民諺”。

  “過去全是茅草房。”土生土長的鄭河村黨總支書記洪家銀告訴記者,2014年,趁著區裏“萬頃良田”項目的東風,動員全村黨員幹部帶頭簽土地流轉協議,推進建設集中居住區。他帶頭拆掉了自家的製鞋廠。

  節約下來的宅基地通過複墾複耕,為全村創造了新的經濟價值。2020年,鄭河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20萬元,是全鎮最富裕的村。

  如今,鄭河村的“好生活”遠近聞名,正如村歌所唱:“黨旗飄飄生輝,美景惹人陶醉……支部引領前行,集居奔向小康……人民幸福安康,安居勝似天堂。”

  從紅色記憶到紅色基因

  下午3時,劉老莊中心小學“雲鵬樓”裏書聲琅琅。《浴血劉老莊》《指導員李雲鵬》《八十二烈士中已知烈士名單》……走廊裏、院牆邊,隨處可見的標語牆報,時時提醒人們不能忘卻的那段紅色記憶。

  驚天動地的劉老莊戰鬥已經遠去,但銘記八十二烈士的英勇故事成為劉老莊人代代相傳的堅守。

  一年級學生到烈士陵園舉行入隊儀式,中年級學生到陵園舉行紅歌競賽,高年級學生到陵園重溫入隊誓詞,清明節全校師生到陵園開展祭掃活動……這是劉老莊中心小學多年來形成的紅色傳統。

  “紅色基因就是一種內在精神。”在劉老莊中心小學工作了24年的校德育處主任劉鬆科說,八十二烈士影響了一代代劉老莊人。

  “先烈們的犧牲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快樂時光,長大後,我也想當兵,保衛祖國!”從小受到熏陶的五年級學生李子豪,講起劉老莊戰鬥如數家珍。

  烈士鮮血染紅的英雄土地上,幸福花兒正悄然綻放。

 
(記者 何 弦 通訊員 李春峰)

文章編輯:劉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英雄地“劉老莊”綻放幸福花
    2021-5-10 16:48:26    來源:焦作日報



      圖① 原劉老莊村村貌。

      (劉老莊鎮政府提供)



      圖② 劉老莊鎮新麵貌。

      (劉老莊鎮政府提供)



      圖③ 淮安市中心城區建設發展新貌。淮安日報社記者 管偉法 攝
     



      掃描二維碼看精彩視頻
     
      
        
      “由陝西,到蘇北,敵後英名傳八路;從拂曉,達黃昏,全連苦戰殉劉莊。”1943年,為掩護地方群眾和黨政領導機關安全轉移,新四軍三師七旅十九團二營四連全體官兵八十二人在淮安市劉老莊與1000餘名日偽軍血戰竟日,全部壯烈犧牲。戰後,第七旅重新組建第四連,命名“劉老莊連”。

      2009年,“劉老莊連”成為唯一以連隊身份光榮入選“雙百”的英模人物,後又作為全軍英模部隊方隊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高度評價“劉老莊連”英雄群體的曆史偉績,稱讚他們“是中國人民不畏強暴、以身殉國的傑出代表”。

      78年來,八十二烈士的精神在他們長眠的紅色土地上代代相傳,激勵著當地百姓艱苦奮鬥、自強不息,奔跑在逐夢揚帆的康莊大道上。

      從“天邊海外”到旅遊重鎮

      “從沒想過能過上今天的好日子。”4月末,坐在寬敞明亮的劉老莊村村部辦公室,76歲的村關工委主任金成明在回憶中感慨。

      “劉皮古寨,天邊海外”,這是過去劉老莊群眾對當地交通閉塞、貧困落後狀況的自嘲。而今,劉老莊鎮抓住機遇,積極探索觀光休閑農業,大力發展成紅色旅遊重鎮。

      八十二烈士陵園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民國防教育基地,年均接待遊客50餘萬人次。陵園所在地劉老莊村,建成日光能大棚、精品苗木園等4個千畝連片高效農業區,由年人均收入僅3800元的省定貧困村,一躍成為年人均收入超2萬元的全國文明村。

      炊煙嫋嫋,農家老灶台的香氣撲麵而來。中午時分,劉老莊村“當年農家文化旅遊度假村”創辦人王旭兜著圍裙,為即將前來就餐的近千名小學生掌勺。

      “來劉老莊6年,變化非常大,生意越來越好。”王旭介紹,今年春節假期,“度假村”接待遊客近20萬人次。“我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對八十二烈士)很有感情,也看好這裏的未來發展。”

      從茅草房到“似天堂”

      距離八十二烈士陵園4公裏外,鄭河村的近千戶連體別墅式居住小區,沿五古路兩側鋪開。房前屋後花果飄香,綠意盎然,好似世外桃源。

      下午2時,春陽正盛,村民左其富坐在自家小院裏,悠然地拉著二胡。“現在不像過去,(家裏)地方大著呢!”見到記者一行,左其富忙不迭地起身招呼大家入座。堂屋三尺高,暴雨一來心發焦;人口多,沒法住,鍋灶旁邊打地鋪……自左其富記事起,村裏就流傳著這樣的“民諺”。

      “過去全是茅草房。”土生土長的鄭河村黨總支書記洪家銀告訴記者,2014年,趁著區裏“萬頃良田”項目的東風,動員全村黨員幹部帶頭簽土地流轉協議,推進建設集中居住區。他帶頭拆掉了自家的製鞋廠。

      節約下來的宅基地通過複墾複耕,為全村創造了新的經濟價值。2020年,鄭河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20萬元,是全鎮最富裕的村。

      如今,鄭河村的“好生活”遠近聞名,正如村歌所唱:“黨旗飄飄生輝,美景惹人陶醉……支部引領前行,集居奔向小康……人民幸福安康,安居勝似天堂。”

      從紅色記憶到紅色基因

      下午3時,劉老莊中心小學“雲鵬樓”裏書聲琅琅。《浴血劉老莊》《指導員李雲鵬》《八十二烈士中已知烈士名單》……走廊裏、院牆邊,隨處可見的標語牆報,時時提醒人們不能忘卻的那段紅色記憶。

      驚天動地的劉老莊戰鬥已經遠去,但銘記八十二烈士的英勇故事成為劉老莊人代代相傳的堅守。

      一年級學生到烈士陵園舉行入隊儀式,中年級學生到陵園舉行紅歌競賽,高年級學生到陵園重溫入隊誓詞,清明節全校師生到陵園開展祭掃活動……這是劉老莊中心小學多年來形成的紅色傳統。

      “紅色基因就是一種內在精神。”在劉老莊中心小學工作了24年的校德育處主任劉鬆科說,八十二烈士影響了一代代劉老莊人。

      “先烈們的犧牲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快樂時光,長大後,我也想當兵,保衛祖國!”從小受到熏陶的五年級學生李子豪,講起劉老莊戰鬥如數家珍。

      烈士鮮血染紅的英雄土地上,幸福花兒正悄然綻放。

     
    (記者 何 弦 通訊員 李春峰)

    文章編輯:劉佳 
     
    相關信息:
    短評和平年代更應“豁得出”
    沂蒙精神鑄就紅色篇章
    短評讓紅色基因代代傳
    解放福州第一槍在這裏打響
    短評為民謀福 永不懈怠
    一口井崛起 一座城
    高揚克拉瑪依精神之帆
    “西藏解放第一村”的滄桑巨變
    短評始終不渝跟黨走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