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21年專題區 > 百年奮鬥路 百城訪初心 > 正文

2021年專題區

“西藏解放第一村”的滄桑巨變
更新時間:2021-5-10 16:32:44    來源:焦作日報



  崗托村舊照。 
 
 



  解放軍渡江資料圖片。 
 



 


  如今的崗托村全景。 
 
 




  如今的崗托村近景。

(本欄圖片均由昌都報社提供)
 
 
  

     
    
  “路通了,水通了,電通了,如今村裏八成以上的家庭都有了汽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渡江打響“昌都戰役”的見證者、今年79歲的普巴老人,向來訪者敘說著崗托村的滄桑巨變。

  崗托是川藏兩省區交界處的咽喉要道,金沙江作為一條天然屏障,曾經阻擋了當地百姓走向富裕的腳步。隨著交通、通信等瓶頸問題的破解,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向東跨過金沙江,向西翻越矮拉山,包工程、跑運輸、開商店……抓住黨和國家大力建設西藏的大好機遇,共同書寫著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時代傳奇。

  “我第一次吃到的白米飯,

  是解放軍戰士做的”

  穿越金沙江,崗托村阿尼鬆欽山壁上的“西藏”兩個紅色大字赫然在目。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進軍西藏解放昌都,在崗托村渡過金沙江打響了“昌都戰役”第一槍,崗托村得到解放,這裏成為西藏第一個升起五星紅旗的地方,崗托村也被譽為“西藏解放第一村”。“昌都戰役”掀開了昌都曆史嶄新的一頁,拉開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序幕。

  時隔71年,當年的情景,普巴老人仍然曆曆在目。

  “我們在睡覺,聽到槍聲就醒了。”當時僅8歲的普巴,還與父母住在山上的破房子裏。

  十八軍戰士駐紮在村裏,田野裏搭起了很多帳篷。“慢慢地,我就和十八軍戰士們玩在一起。十八軍戰士還經常送東西給村民。我第一次吃到的白米飯,就是解放軍戰士做的。”

  後來,小普巴經常與村民們觀看十八軍放映的電影宣傳片,從中知道了毛主席,知道了北京,知道了國旗上紅色與五顆星的寓意。那時起,十八軍戰士們軍帽上的紅星,像種子一樣,植根在普巴心中。

  “全村人衣食無憂,

  這在舊西藏是想都不敢想的”

  如今,“西藏解放第一村”崗托村已成為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正在積極打造AAAA級民俗休閑度假區。

  71年前的崗托村,和西藏其他地方一樣,群眾生活在黑暗的封建農奴製社會,絕大多數人是農奴。“我們一家是‘差巴’(為西藏地方政府和所屬農奴主支差的人,可簡單理解為普通農戶),住的房子都是很老舊的土坯房,一下雨就漏水。”普巴回憶說,崗托村解放後,村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年58歲的永紅,從1996年開始先後擔任村委會主任、黨支部書記。“有了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再加上大家埋頭苦幹,2020年全村年人均純收入達12552元。”永紅說,現在全村人衣食無憂,生活幸福快樂,這在舊西藏是想都不敢想的。

  普巴告訴記者,他的4個子女都已成家立業,其中2個子女是公職人員。和普巴一樣,崗托村許多家庭培養出了大學生。崗托村選派第一書記薛偉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村裏現有126戶593人,已畢業大學生25人,在校中小學生148人、大學生48人。

  “這分恩情,我們不會忘記”

  漫步崗托村,紅色曆史與文明氣息撲麵而來。

  一棟棟獨具康巴特色的藏族傳統民居新穎別致,讓人眼前一亮。家家戶戶都是二層小樓,屋頂飄揚著鮮豔的五星紅旗。

  曾多年擔任崗托村村委會主任的多嘎,見證了崗托村的曆史變遷。他感慨地說:“現在崗托村村民衣食無憂,生活有奔頭,這一切得益於插在村頭的五星紅旗啊!”

  每逢重大節慶,崗托村家家戶戶都會自發在屋頂換上嶄新的五星紅旗,以表達對黨的感恩和對祖國的熱愛。

  “這分恩情,我們不會忘記。”更換屋頂的國旗,也是普巴每個月一次的“儀式”。年事已高的普巴,腿腳大不如前,於是把農活交給了兒女,但唯獨爬上樓頂換國旗這件事,普巴堅持親力親為。

  “像當年解放軍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才取得進軍西藏的勝利一樣,我們崗托人這麼多年來也不怕辛苦、不怕吃苦,緊緊抓住黨的好政策,才有了今天的好生活。”永紅說。

  崗托人傳承“老西藏精神”,正鉚足勁兒拚搏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


 
 
(記者 盧古質 次仁桑珠 魏健楠)

文章編輯:劉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西藏解放第一村”的滄桑巨變
    2021-5-10 16:32:44    來源:焦作日報



      崗托村舊照。 
     
     



      解放軍渡江資料圖片。 
     



     


      如今的崗托村全景。 
     
     




      如今的崗托村近景。

    (本欄圖片均由昌都報社提供)
     
     
      

         
        
      “路通了,水通了,電通了,如今村裏八成以上的家庭都有了汽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渡江打響“昌都戰役”的見證者、今年79歲的普巴老人,向來訪者敘說著崗托村的滄桑巨變。

      崗托是川藏兩省區交界處的咽喉要道,金沙江作為一條天然屏障,曾經阻擋了當地百姓走向富裕的腳步。隨著交通、通信等瓶頸問題的破解,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向東跨過金沙江,向西翻越矮拉山,包工程、跑運輸、開商店……抓住黨和國家大力建設西藏的大好機遇,共同書寫著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時代傳奇。

      “我第一次吃到的白米飯,

      是解放軍戰士做的”

      穿越金沙江,崗托村阿尼鬆欽山壁上的“西藏”兩個紅色大字赫然在目。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進軍西藏解放昌都,在崗托村渡過金沙江打響了“昌都戰役”第一槍,崗托村得到解放,這裏成為西藏第一個升起五星紅旗的地方,崗托村也被譽為“西藏解放第一村”。“昌都戰役”掀開了昌都曆史嶄新的一頁,拉開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序幕。

      時隔71年,當年的情景,普巴老人仍然曆曆在目。

      “我們在睡覺,聽到槍聲就醒了。”當時僅8歲的普巴,還與父母住在山上的破房子裏。

      十八軍戰士駐紮在村裏,田野裏搭起了很多帳篷。“慢慢地,我就和十八軍戰士們玩在一起。十八軍戰士還經常送東西給村民。我第一次吃到的白米飯,就是解放軍戰士做的。”

      後來,小普巴經常與村民們觀看十八軍放映的電影宣傳片,從中知道了毛主席,知道了北京,知道了國旗上紅色與五顆星的寓意。那時起,十八軍戰士們軍帽上的紅星,像種子一樣,植根在普巴心中。

      “全村人衣食無憂,

      這在舊西藏是想都不敢想的”

      如今,“西藏解放第一村”崗托村已成為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正在積極打造AAAA級民俗休閑度假區。

      71年前的崗托村,和西藏其他地方一樣,群眾生活在黑暗的封建農奴製社會,絕大多數人是農奴。“我們一家是‘差巴’(為西藏地方政府和所屬農奴主支差的人,可簡單理解為普通農戶),住的房子都是很老舊的土坯房,一下雨就漏水。”普巴回憶說,崗托村解放後,村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年58歲的永紅,從1996年開始先後擔任村委會主任、黨支部書記。“有了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再加上大家埋頭苦幹,2020年全村年人均純收入達12552元。”永紅說,現在全村人衣食無憂,生活幸福快樂,這在舊西藏是想都不敢想的。

      普巴告訴記者,他的4個子女都已成家立業,其中2個子女是公職人員。和普巴一樣,崗托村許多家庭培養出了大學生。崗托村選派第一書記薛偉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村裏現有126戶593人,已畢業大學生25人,在校中小學生148人、大學生48人。

      “這分恩情,我們不會忘記”

      漫步崗托村,紅色曆史與文明氣息撲麵而來。

      一棟棟獨具康巴特色的藏族傳統民居新穎別致,讓人眼前一亮。家家戶戶都是二層小樓,屋頂飄揚著鮮豔的五星紅旗。

      曾多年擔任崗托村村委會主任的多嘎,見證了崗托村的曆史變遷。他感慨地說:“現在崗托村村民衣食無憂,生活有奔頭,這一切得益於插在村頭的五星紅旗啊!”

      每逢重大節慶,崗托村家家戶戶都會自發在屋頂換上嶄新的五星紅旗,以表達對黨的感恩和對祖國的熱愛。

      “這分恩情,我們不會忘記。”更換屋頂的國旗,也是普巴每個月一次的“儀式”。年事已高的普巴,腿腳大不如前,於是把農活交給了兒女,但唯獨爬上樓頂換國旗這件事,普巴堅持親力親為。

      “像當年解放軍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才取得進軍西藏的勝利一樣,我們崗托人這麼多年來也不怕辛苦、不怕吃苦,緊緊抓住黨的好政策,才有了今天的好生活。”永紅說。

      崗托人傳承“老西藏精神”,正鉚足勁兒拚搏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


     
     
    (記者 盧古質 次仁桑珠 魏健楠)

    文章編輯:劉佳 
     
    相關信息:
    短評始終不渝跟黨走
    從磨難中奮起的萬州力量
    不忘來時路 再鑄新輝煌
    宿州捷報續凱歌
    短評 根植人民走向新勝利
    紅色赤岸映照魚水深情
    魚水情深寫新篇
    紅色隴南書寫“初心答卷”
    短評 傳承紅色基因 汲取奮進力量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