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21年專題區 > 百年奮鬥路 百城訪初心 > 正文

2021年專題區

“曙光”黎平綻放時代光彩
更新時間:2021-4-21 8:29:18    來源:焦作日報

 




  圖① 黎平古城。



  圖② 黎平古城翹街上的黎平會議會址。



  掃描二維碼
  看精彩視頻

  (圖片均由黎平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4月8日清晨,霧鎖黎平。在蒙蒙細雨中,黔東南融媒體中心“百年奮鬥路·百城訪初心”采訪組走進中國曆史文化名街——黎平翹街,漫步於百年古街上,瞻仰了黎平會議舊址和黎平會議紀念館,86年前那個決定黨和紅軍命運的曆史時刻仿佛又閃現在眼前。

  1934年12月18日,中央紅軍在翹街召開長征途中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史稱“黎平會議”。經過激烈爭論,政治局采納了毛澤東向黔北進軍的正確主張,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從根本上實現了轉折,為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指明了正確方向。

  作為紅軍進入貴州的“第一城”,黎平因此又被稱為“曙光之城”。

  翹街,因街道中段下凹,兩端緩緩翹起,形似翹起的扁擔而得名。當地群眾曾經形象地比喻黎平會議與翹街之間的“長征情”——“一根挑起過紅軍長征重擔的翹扁擔,使紅軍一進入黎平就看到了黎明!”

  如今,黎平翹街舊貌依存,一座座四合院,一排排封火牆,錯落有致,向每一位到這裏的遊客鋪開了一幅厚重的曆史畫卷。

  黎平會議會址是貴州紅色旅遊的經典路線。黎平會議會址於2005年11月被中宣部命名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6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是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以及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之一。

  “黎平會議是長征偉大轉折的序曲,它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調整了長征落腳點,避免了與敵軍第五道封鎖線相撞,這在關鍵時刻起了極大作用。”黎平會議紀念館館長張中俞說。

  據介紹,黎平會議紀念館館內藏有珍貴的曆史照片300餘幅、實物100餘件。從2009年開館至今,參觀者累計達500多萬人次。近3個月,紀念館每天接待參觀者1000餘人次。

  素有侗族大歌之鄉、鼓樓之鄉美稱的黎平縣,是連通湘、黔、桂三地的交通要衝,是全國侗族人口最多的縣,是紅色革命老區,也是綠色生態景點。近年來,該縣將紅色黨史文化、綠色生態文化、彩色民族文化等旅遊資源有機結合,既保護和傳承紅色基因,又帶動產業發展,實現經濟大飛躍。

  當日下午,記者從翹街出發,前往“紅軍橋”舊址采訪。沿著美麗的鄉村旅遊公路,來到河邊隘口,放眼望去,河對岸的田壩綠意盎然,群眾正在忙著農事。這是紅軍長征經過的一個重要村莊——黎平縣高屯街道高屯社區少寨,通往村莊架著一座木橋,這就是美名永傳的少寨紅軍橋。

  今年70歲的吳錫焰背著鐮刀簍經過紅軍橋,他剛去田壩割草回來。像所有少寨村硬朗而健談的老人一樣,吳錫焰講起了紅軍進入少寨的曆程。

  “聽我大伯他們說,當年的橋又窄又朽,為了讓紅軍能夠順利過河,寨上人有的獻圓木、枋板,有人甚至拆了自家的門板當橋板,與紅軍指戰員一道架好橋,紅軍走的時候又幫我們把橋加固、修高……”吳錫焰告訴記者,每當八舟河漲水毀橋,少寨人都會主動按當時模樣對河上的木橋進行整修。

  如今的少寨,田園疊翠,竹林搖曳,人民富足。在紅軍橋下遊約200米處,一座結實平穩的水泥橋於2019年修建完成,當地百姓稱它為“新紅軍橋”。作為少寨紅軍橋的姊妹橋,新紅軍橋繼承了這裏厚植的紅色基因,成了當地群眾的“產業橋”。

  橋旁,一家“紅軍橋民居接待點”農家樂映入眼簾。記者走進去,店主黃明全和家人正忙著為來自北京和上海的遊客準備晚餐。

  “門前有紅軍橋,旁邊有桂花台茶旅體驗基地,我們家在中間正好受益,感謝紅軍給我們留下的紅色旅遊財富!”黃明全告訴記者,近年來依托紅色文化資源,縣裏發展鄉村旅遊,他們家的農家樂生意一直很好。

  站在橋上,這頭是革命老區綻放出新時代光芒的紅色基因,那頭是“脫貧致富、邁向小康”振興發展的綠色動能。八舟河靜靜地流淌,見證了光榮的曆史,憧憬著光明的未來!


 
 (記者 潘皇林 餘天英)

文章編輯:劉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曙光”黎平綻放時代光彩
    2021-4-21 8:29:18    來源:焦作日報

     




      圖① 黎平古城。



      圖② 黎平古城翹街上的黎平會議會址。



      掃描二維碼
      看精彩視頻

      (圖片均由黎平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4月8日清晨,霧鎖黎平。在蒙蒙細雨中,黔東南融媒體中心“百年奮鬥路·百城訪初心”采訪組走進中國曆史文化名街——黎平翹街,漫步於百年古街上,瞻仰了黎平會議舊址和黎平會議紀念館,86年前那個決定黨和紅軍命運的曆史時刻仿佛又閃現在眼前。

      1934年12月18日,中央紅軍在翹街召開長征途中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史稱“黎平會議”。經過激烈爭論,政治局采納了毛澤東向黔北進軍的正確主張,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從根本上實現了轉折,為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指明了正確方向。

      作為紅軍進入貴州的“第一城”,黎平因此又被稱為“曙光之城”。

      翹街,因街道中段下凹,兩端緩緩翹起,形似翹起的扁擔而得名。當地群眾曾經形象地比喻黎平會議與翹街之間的“長征情”——“一根挑起過紅軍長征重擔的翹扁擔,使紅軍一進入黎平就看到了黎明!”

      如今,黎平翹街舊貌依存,一座座四合院,一排排封火牆,錯落有致,向每一位到這裏的遊客鋪開了一幅厚重的曆史畫卷。

      黎平會議會址是貴州紅色旅遊的經典路線。黎平會議會址於2005年11月被中宣部命名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6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是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以及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之一。

      “黎平會議是長征偉大轉折的序曲,它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調整了長征落腳點,避免了與敵軍第五道封鎖線相撞,這在關鍵時刻起了極大作用。”黎平會議紀念館館長張中俞說。

      據介紹,黎平會議紀念館館內藏有珍貴的曆史照片300餘幅、實物100餘件。從2009年開館至今,參觀者累計達500多萬人次。近3個月,紀念館每天接待參觀者1000餘人次。

      素有侗族大歌之鄉、鼓樓之鄉美稱的黎平縣,是連通湘、黔、桂三地的交通要衝,是全國侗族人口最多的縣,是紅色革命老區,也是綠色生態景點。近年來,該縣將紅色黨史文化、綠色生態文化、彩色民族文化等旅遊資源有機結合,既保護和傳承紅色基因,又帶動產業發展,實現經濟大飛躍。

      當日下午,記者從翹街出發,前往“紅軍橋”舊址采訪。沿著美麗的鄉村旅遊公路,來到河邊隘口,放眼望去,河對岸的田壩綠意盎然,群眾正在忙著農事。這是紅軍長征經過的一個重要村莊——黎平縣高屯街道高屯社區少寨,通往村莊架著一座木橋,這就是美名永傳的少寨紅軍橋。

      今年70歲的吳錫焰背著鐮刀簍經過紅軍橋,他剛去田壩割草回來。像所有少寨村硬朗而健談的老人一樣,吳錫焰講起了紅軍進入少寨的曆程。

      “聽我大伯他們說,當年的橋又窄又朽,為了讓紅軍能夠順利過河,寨上人有的獻圓木、枋板,有人甚至拆了自家的門板當橋板,與紅軍指戰員一道架好橋,紅軍走的時候又幫我們把橋加固、修高……”吳錫焰告訴記者,每當八舟河漲水毀橋,少寨人都會主動按當時模樣對河上的木橋進行整修。

      如今的少寨,田園疊翠,竹林搖曳,人民富足。在紅軍橋下遊約200米處,一座結實平穩的水泥橋於2019年修建完成,當地百姓稱它為“新紅軍橋”。作為少寨紅軍橋的姊妹橋,新紅軍橋繼承了這裏厚植的紅色基因,成了當地群眾的“產業橋”。

      橋旁,一家“紅軍橋民居接待點”農家樂映入眼簾。記者走進去,店主黃明全和家人正忙著為來自北京和上海的遊客準備晚餐。

      “門前有紅軍橋,旁邊有桂花台茶旅體驗基地,我們家在中間正好受益,感謝紅軍給我們留下的紅色旅遊財富!”黃明全告訴記者,近年來依托紅色文化資源,縣裏發展鄉村旅遊,他們家的農家樂生意一直很好。

      站在橋上,這頭是革命老區綻放出新時代光芒的紅色基因,那頭是“脫貧致富、邁向小康”振興發展的綠色動能。八舟河靜靜地流淌,見證了光榮的曆史,憧憬著光明的未來!


     
     (記者 潘皇林 餘天英)

    文章編輯:劉佳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