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20年專題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 正文

2020年專題區

“唱”出來的幸福生活
——一首村歌與一座古村的鄉村振興故事
更新時間:2020-11-20 15:09:14    來源:新華社

  “不管我們走得多麼遠,故鄉永遠在我們心間。”歌聲悠揚地越過馬頭牆,飄蕩在一座江南古村的青石板路、阡陌街巷中。歌者是78歲的浙江省西南山區大陳村村民汪衍勤。10年前,因為一首歌,一座村,他回到故鄉,在村圖書館裏教村民唱村歌,也見證了古村的蝶變。

  位於浙江省衢州市的大陳村擁有600多年曆史,是中國曆史文化名村。走在青石小路、青磚黛瓦的古村落中,依然能感受到濃濃的鄉愁文化。

  在汪衍勤的記憶中,10多年前的大陳村還是一個汙水橫流、垃圾成堆的“後進村”,一個因土地征遷問題村民不斷鬧訪的“上訪村”。

  大陳村的變化要從一首歌說起。

  2005年,退役軍人汪衍君被推選為村黨總支書記。剛來村裏,他看到村民屋前屋後養雞養豬,臭氣熏天。村民紛紛外出打工,古村日漸凋零。他意識到,治村必須先治心。

  “何不來一首村歌,全村人人唱,唱出凝聚力來。”汪衍君想到,在部隊裏,大家經常唱歌提振精氣神。於是,他從族譜中尋找靈感,根據汪氏曆史傳說,他與人合作創作了村歌《媽媽的那碗大陳麵》和《大陳,一個充滿書香的地方》。

  “輕輕的在風中翻轉,香香的在碗中盤旋,美美的和著我們歡笑,那芳香誘人的大陳麵。”村歌開始在古村裏傳唱。

  村歌也漸漸成為汪衍君的治村“法寶”:開會有人遲到,罰唱村歌;誰家裏有了喜事,村幹部帶頭唱村歌祝福……

  彼時,還在外鄉的汪衍勤聽說村裏流行唱村歌了,自己卻不會,急了,開始自學。2010年,汪衍勤回鄉在村圖書館擔任管理員,利用業餘時間,他開始教村裏老人唱村歌。

  日日吟,天天唱,大陳村也因村歌成名,一路高歌,唱進了北京人民大會堂,還被製作成國禮贈送給參加G20杭州峰會的外國元首。

  “村民找到了久違的歸屬感和榮譽感,人心聚了,精氣神起來了,鄉村的治理工作就容易推動了。”汪衍君說。他開始“繪製”鄉村振興的藍圖,從一把笤帚開始,村莊幹淨了,村民心齊了,大陳村同過去判若兩村。

  村歌唱得紅紅火火,但如何致富?村民有疑惑,大陳村給出了答案——把村歌文化變成美麗經濟,能富腦袋也富口袋。

  汪衍君說,老百姓開開心心把大陳村的鄉村音樂唱出去,遊客來體驗村歌文化,把大陳故事變成一台音樂劇,變成一件件旅遊商品,借助村歌催熱鄉村旅遊。

  年輕人也慢慢開始回鄉創業。19歲就外出務工的汪江慶是村裏的低保戶,在外漂泊10多年,靠打零工養活一家人,收入也不穩定。看到村裏旅遊發展得越來越好,3年前,他回到村裏開了一間小吃鋪賣油炸粿,一年能賣10多萬元,還能照顧年邁的父母。

  1989年出生的周麗玲在外地旅行社工作了7年後,於2015年回鄉擔任大陳村的講解員。“現在大陳村平均每天接待1200多名遊客,他們聽完村歌後,就會到美食街遊玩。”周麗玲說,現在村裏還創作了音樂劇《大陳見麵》,用一台戲把遊客留下來,為村民增收。

  借助村歌文化的疊加效應,大陳村鄉村休閑旅遊業蓬勃發展。數據顯示,2019年村裏接待遊客30餘萬人次,帶動周邊旅遊產業創收1000多萬元。

  在大陳村的陳列館內,一張“全家福”引起了記者的興趣。1300多名村民齊聚“村歌廣場”,定格幸福時光。

  “一個村是不是和諧?是不是有向心力?一張全家福就能體現。”汪衍君說,從2014年開始,大陳村堅持每年大年初一拍一張“全家福”,從最初的幾百人到現在1300多人,很多大陳的年輕人每年都會趕回來拍這張合影。

  合影的背後,是一片鄉情鄉愁,記錄著大陳村民小康路上的幸福生活。


(記者 袁震宇、魏董華)

文章編輯:陳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唱”出來的幸福生活
    ——一首村歌與一座古村的鄉村振興故事
    2020-11-20 15:09:14    來源:新華社

      “不管我們走得多麼遠,故鄉永遠在我們心間。”歌聲悠揚地越過馬頭牆,飄蕩在一座江南古村的青石板路、阡陌街巷中。歌者是78歲的浙江省西南山區大陳村村民汪衍勤。10年前,因為一首歌,一座村,他回到故鄉,在村圖書館裏教村民唱村歌,也見證了古村的蝶變。

      位於浙江省衢州市的大陳村擁有600多年曆史,是中國曆史文化名村。走在青石小路、青磚黛瓦的古村落中,依然能感受到濃濃的鄉愁文化。

      在汪衍勤的記憶中,10多年前的大陳村還是一個汙水橫流、垃圾成堆的“後進村”,一個因土地征遷問題村民不斷鬧訪的“上訪村”。

      大陳村的變化要從一首歌說起。

      2005年,退役軍人汪衍君被推選為村黨總支書記。剛來村裏,他看到村民屋前屋後養雞養豬,臭氣熏天。村民紛紛外出打工,古村日漸凋零。他意識到,治村必須先治心。

      “何不來一首村歌,全村人人唱,唱出凝聚力來。”汪衍君想到,在部隊裏,大家經常唱歌提振精氣神。於是,他從族譜中尋找靈感,根據汪氏曆史傳說,他與人合作創作了村歌《媽媽的那碗大陳麵》和《大陳,一個充滿書香的地方》。

      “輕輕的在風中翻轉,香香的在碗中盤旋,美美的和著我們歡笑,那芳香誘人的大陳麵。”村歌開始在古村裏傳唱。

      村歌也漸漸成為汪衍君的治村“法寶”:開會有人遲到,罰唱村歌;誰家裏有了喜事,村幹部帶頭唱村歌祝福……

      彼時,還在外鄉的汪衍勤聽說村裏流行唱村歌了,自己卻不會,急了,開始自學。2010年,汪衍勤回鄉在村圖書館擔任管理員,利用業餘時間,他開始教村裏老人唱村歌。

      日日吟,天天唱,大陳村也因村歌成名,一路高歌,唱進了北京人民大會堂,還被製作成國禮贈送給參加G20杭州峰會的外國元首。

      “村民找到了久違的歸屬感和榮譽感,人心聚了,精氣神起來了,鄉村的治理工作就容易推動了。”汪衍君說。他開始“繪製”鄉村振興的藍圖,從一把笤帚開始,村莊幹淨了,村民心齊了,大陳村同過去判若兩村。

      村歌唱得紅紅火火,但如何致富?村民有疑惑,大陳村給出了答案——把村歌文化變成美麗經濟,能富腦袋也富口袋。

      汪衍君說,老百姓開開心心把大陳村的鄉村音樂唱出去,遊客來體驗村歌文化,把大陳故事變成一台音樂劇,變成一件件旅遊商品,借助村歌催熱鄉村旅遊。

      年輕人也慢慢開始回鄉創業。19歲就外出務工的汪江慶是村裏的低保戶,在外漂泊10多年,靠打零工養活一家人,收入也不穩定。看到村裏旅遊發展得越來越好,3年前,他回到村裏開了一間小吃鋪賣油炸粿,一年能賣10多萬元,還能照顧年邁的父母。

      1989年出生的周麗玲在外地旅行社工作了7年後,於2015年回鄉擔任大陳村的講解員。“現在大陳村平均每天接待1200多名遊客,他們聽完村歌後,就會到美食街遊玩。”周麗玲說,現在村裏還創作了音樂劇《大陳見麵》,用一台戲把遊客留下來,為村民增收。

      借助村歌文化的疊加效應,大陳村鄉村休閑旅遊業蓬勃發展。數據顯示,2019年村裏接待遊客30餘萬人次,帶動周邊旅遊產業創收1000多萬元。

      在大陳村的陳列館內,一張“全家福”引起了記者的興趣。1300多名村民齊聚“村歌廣場”,定格幸福時光。

      “一個村是不是和諧?是不是有向心力?一張全家福就能體現。”汪衍君說,從2014年開始,大陳村堅持每年大年初一拍一張“全家福”,從最初的幾百人到現在1300多人,很多大陳的年輕人每年都會趕回來拍這張合影。

      合影的背後,是一片鄉情鄉愁,記錄著大陳村民小康路上的幸福生活。


    (記者 袁震宇、魏董華)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