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別山區石佛村依靠茶產業脫貧致富見聞
2020年專題區
立冬時節,位於大別山腹地的安徽省安慶市嶽西縣包家鄉石佛村境內,3300多畝梯田茶園綠意綿延、生機勃勃。改造老茶園、打理新茶園、維修茶葉加工機器……記者來到石佛村看到,這裏的村民們正辛勤地勞作著,為來年的好收成播撒希望。
“我家有8畝老茶園和5畝新茶園,今年的茶葉收入有5萬多元。”正在從事生態護林工作的脫貧戶馮立新說,原來種植傳統農作物,光線不好、水不好找,畝均收入不足1000元。村裏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後,鄉親們從茶產業中找到了脫貧致富的“鑰匙”。
石佛村背靠大別山主峰白馬尖,平均海拔800多米,是當地名茶嶽西翠蘭的核心產區。20世紀80年代前後,這裏生產的茶葉價格低廉,製茶填不飽肚子,當地人無奈之下毀茶園種雜糧。“蘿卜山芋當口糧,養女莫嫁石佛郎”,曾是這裏村民貧困生活的寫照。
要想脫貧快,全靠產業帶。“麵對貧困發生率超過四成的困境,我們隻有找到‘病根’,才能對症下藥。”石佛村黨支部書記王軍說,2012年以來,該村結合當地實際,將茶產業確定為脫貧主導產業。
在“改老建新”上,石佛村用好扶貧政策,一方麵,推行“四改”(改園、改樹、改土、改管理),將原有2000畝低產茶園改造為高產茶園;另一方麵,引導產業結構調整,新建約1300畝高標準茶園。目前,全村已建高標準茶園3300多畝,人均茶園約2.5畝。
緊接著,製名茶、拓銷路,擺上了石佛村“兩委”和茶農的議事日程。作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嶽西翠蘭手工製茶技藝傳承人,馮立彬正在合作社指導工人編織製茶工具。受益於“改老建新”政策,他領辦的一家茶葉專業合作社近年來經營規模逐步擴大。
“茶園改造前,茶葉種植不統一,采摘不規範,製作的茶葉賣不出去,一年到頭還虧本。”馮立彬深有感觸地說,“這幾年,采摘、加工實行標準化,我也專注於手工製茶,現在茶葉好賣了,回頭客也多了。合作社的銷售產值從8年前的100多萬元增加到今年的400多萬元,帶動130戶茶農種茶,其中四分之一是貧困戶。”
石佛村引進石佛寺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立合作社,貧困戶以茶園和資金入股,村“兩委”注入40萬元扶貧資金,探索“村委會+公司+合作社+農戶”經營管理模式,引導帶動貧困戶發展茶產業。
在村茶葉協會帶領下,石佛村11家茶廠發揮“扶貧車間”作用,內連基地,外接市場,統一采摘標準,統一加工製作。每年僅茶季,茶廠能安排50多戶貧困人口就業,人均增收5000元至2萬元。
2014年以來,石佛村共有511人脫貧。2016年,石佛村脫貧出列。目前,全村貧困發生率已由2014年的40.11%下降至0.22%。
在王軍看來,脫貧摘帽後,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還是要在茶產業提質增效上做文章。從去年開始,石佛村啟動茶園有機認證的工作。“為了讓村民理解和支持,村裏組織開展有機茶園管理培訓,茶農買有機肥,村裏補貼40%,茶農買除草機械,村裏補貼一半。”
“2017年,我新建了4畝茶園,去年又新建了6畝茶園。”在自家的新建茶園裏,村民陳幫貴邊查看茶樹長勢情況邊說,“村裏現在帶領我們種有機茶,我們對發展茶葉奔小康充滿信心。”
“我們咬定‘茶’山不放鬆,未來不僅要走種有機茶之路,也要走茶旅融合發展之路。”王軍說,以茶產業發展鞏固脫貧成效、推動鄉村振興,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
(記者 薑剛)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立冬時節,位於大別山腹地的安徽省安慶市嶽西縣包家鄉石佛村境內,3300多畝梯田茶園綠意綿延、生機勃勃。改造老茶園、打理新茶園、維修茶葉加工機器……記者來到石佛村看到,這裏的村民們正辛勤地勞作著,為來年的好收成播撒希望。
“我家有8畝老茶園和5畝新茶園,今年的茶葉收入有5萬多元。”正在從事生態護林工作的脫貧戶馮立新說,原來種植傳統農作物,光線不好、水不好找,畝均收入不足1000元。村裏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後,鄉親們從茶產業中找到了脫貧致富的“鑰匙”。
石佛村背靠大別山主峰白馬尖,平均海拔800多米,是當地名茶嶽西翠蘭的核心產區。20世紀80年代前後,這裏生產的茶葉價格低廉,製茶填不飽肚子,當地人無奈之下毀茶園種雜糧。“蘿卜山芋當口糧,養女莫嫁石佛郎”,曾是這裏村民貧困生活的寫照。
要想脫貧快,全靠產業帶。“麵對貧困發生率超過四成的困境,我們隻有找到‘病根’,才能對症下藥。”石佛村黨支部書記王軍說,2012年以來,該村結合當地實際,將茶產業確定為脫貧主導產業。
在“改老建新”上,石佛村用好扶貧政策,一方麵,推行“四改”(改園、改樹、改土、改管理),將原有2000畝低產茶園改造為高產茶園;另一方麵,引導產業結構調整,新建約1300畝高標準茶園。目前,全村已建高標準茶園3300多畝,人均茶園約2.5畝。
緊接著,製名茶、拓銷路,擺上了石佛村“兩委”和茶農的議事日程。作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嶽西翠蘭手工製茶技藝傳承人,馮立彬正在合作社指導工人編織製茶工具。受益於“改老建新”政策,他領辦的一家茶葉專業合作社近年來經營規模逐步擴大。
“茶園改造前,茶葉種植不統一,采摘不規範,製作的茶葉賣不出去,一年到頭還虧本。”馮立彬深有感觸地說,“這幾年,采摘、加工實行標準化,我也專注於手工製茶,現在茶葉好賣了,回頭客也多了。合作社的銷售產值從8年前的100多萬元增加到今年的400多萬元,帶動130戶茶農種茶,其中四分之一是貧困戶。”
石佛村引進石佛寺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立合作社,貧困戶以茶園和資金入股,村“兩委”注入40萬元扶貧資金,探索“村委會+公司+合作社+農戶”經營管理模式,引導帶動貧困戶發展茶產業。
在村茶葉協會帶領下,石佛村11家茶廠發揮“扶貧車間”作用,內連基地,外接市場,統一采摘標準,統一加工製作。每年僅茶季,茶廠能安排50多戶貧困人口就業,人均增收5000元至2萬元。
2014年以來,石佛村共有511人脫貧。2016年,石佛村脫貧出列。目前,全村貧困發生率已由2014年的40.11%下降至0.22%。
在王軍看來,脫貧摘帽後,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還是要在茶產業提質增效上做文章。從去年開始,石佛村啟動茶園有機認證的工作。“為了讓村民理解和支持,村裏組織開展有機茶園管理培訓,茶農買有機肥,村裏補貼40%,茶農買除草機械,村裏補貼一半。”
“2017年,我新建了4畝茶園,去年又新建了6畝茶園。”在自家的新建茶園裏,村民陳幫貴邊查看茶樹長勢情況邊說,“村裏現在帶領我們種有機茶,我們對發展茶葉奔小康充滿信心。”
“我們咬定‘茶’山不放鬆,未來不僅要走種有機茶之路,也要走茶旅融合發展之路。”王軍說,以茶產業發展鞏固脫貧成效、推動鄉村振興,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
(記者 薑剛)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