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白朗縣提檔升級蔬菜產業助力脫貧增收見聞
2020年專題區
一座座平頂的、拱頂的白色大棚,整齊排列於大山環抱的河穀地帶;走進大棚,無土栽培的苦苣、茼蒿青翠繁茂,傳統種植的黃瓜、茄子、辣椒掛滿枝頭……
“你看這棚苦瓜,從7月9號摘果至今,已經產出5萬多斤,預計整茬下來不低於7萬斤,都快趕上內地的產量了。”來自山東壽光的孫文慶興奮地說。
孫文慶是西藏珠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技術員。
這家大型農業龍頭企業,位於珠峰腳下有著雪域高原“果蔬之鄉”美譽的日喀則市白朗縣。
2017年起,公司整合資金、流轉土地1087畝建起119座大棚。公司董事長巴桑頓珠幾番邀請,才從山東挖來孫文慶在內的10人技術團隊。
“都說現代農業未來看好,我第一次涉足,能做到保本微利已經很不容易了。”在白朗土生土長的巴桑頓珠說。三年前,這位做過工程、辦過廣告公司、開發過房地產的企業家,在政府鼓勵下投身蔬菜產業,助力當地百姓增收致富。
“全國蔬菜看壽光,西藏蔬菜看白朗”,作為“世界屋脊”上規模最大的蔬菜產區,珠峰農業等龍頭企業進駐,承載著白朗縣蔬菜產業提檔升級的希望。
早在1998年,在山東濟南援藏幹部的幫助下,白朗縣就開始建大棚、種蔬菜。白朗縣委書記陳昊介紹,到2015年,白朗蔬菜已經有了一定規模,但產業小、散、弱,市場競爭力不強的弊端依然存在。
如何做好產業扶貧?白朗縣決定將招商引資和培育本土企業並舉。和珠峰農業一樣,山東壽光蔬菜產業控股集團、上海孫橋溢佳公司、湖南華綠公司等企業紛紛落戶。
投身果蔬種植,巴桑頓珠意識到:隻有精耕細作、嚴格管理,才能讓現代農業逐漸脫離政府部門的扶持,實現獨立存活和可持續發展。
來自周邊村落的村民米瑪片多,是珠峰農業蔬菜園區B區1-3號棚的棚主。在這個5畝的苦瓜棚內,米瑪片多負責日常看護和田間管理,農忙時還會請村裏的農戶前來幫忙,每人每天工資在140元上下。
“公司給我定了指標,這個大棚每茬苦瓜產量如果高於5萬斤,多出部分的收入,公司拿小頭,大棚管理團隊拿大頭。”米瑪片多說,現在每個棚主都幹勁十足,對工人的管理也嚴格起來,農戶們上班時間喝青稞酒、打牌的習慣完全沒有了。
珠峰農業的蔬菜園區建成以來,目前已支付土地流轉費用近2000萬元,為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分紅500多萬元,並吸納近200名農牧民就業。
而放眼白朗縣,在龍頭企業帶動下,蔬菜產業蓬勃發展,全縣7000多戶農牧民,有3200餘戶直接參與果蔬種植,2019年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蔬菜園區內,每名山東技術員身後都跟著一名藏族大學生和一名種植員。來自白朗縣查吾衝村的旺久今年44歲,一直尊敬地稱呼孫文慶為“格拉”(藏語意為“老師”)。在孫文慶的幫助下,旺久學會了育苗、移栽等技術。“公司鼓勵大學生和種植員掌握更多技能,三年後就能擔負起獨立經營、管理企業的任務。”孫文慶說。
巴桑頓珠正在謀劃更大布局。
在巴桑頓珠看來,雪域高原空氣、土壤都很純淨,病蟲害較少,蔬菜品質更好,但內地蔬菜的品相好、價格低,對本地菜衝擊很大。為此他推動園區的多個品種做有機蔬菜認證,“好東西就應該賣出好價錢。”他說。
眼下,珠峰農業還在籌劃“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通過為合作社統一提供技術培訓、發放種苗,采取統一品牌、統一收購、統一價格的方式,巴桑頓珠希望將優質農產品的規模不斷做大,最終目標是將白朗蔬菜打入內地市場。
從20年前種植業蹣跚起步,到今天向精細化管理和市場開拓轉型,白朗蔬菜正在經曆一場深刻的產業革命。
陳昊說,產業發展是脫貧增收的根基。“我們努力邁過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經營的門檻,相信白朗的蔬菜將會更翠更綠,瓜果也將更香更甜,讓農戶品味到更加穩固的小康生活!”
(記者 王炳坤、趙一鴻)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一座座平頂的、拱頂的白色大棚,整齊排列於大山環抱的河穀地帶;走進大棚,無土栽培的苦苣、茼蒿青翠繁茂,傳統種植的黃瓜、茄子、辣椒掛滿枝頭……
“你看這棚苦瓜,從7月9號摘果至今,已經產出5萬多斤,預計整茬下來不低於7萬斤,都快趕上內地的產量了。”來自山東壽光的孫文慶興奮地說。
孫文慶是西藏珠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技術員。
這家大型農業龍頭企業,位於珠峰腳下有著雪域高原“果蔬之鄉”美譽的日喀則市白朗縣。
2017年起,公司整合資金、流轉土地1087畝建起119座大棚。公司董事長巴桑頓珠幾番邀請,才從山東挖來孫文慶在內的10人技術團隊。
“都說現代農業未來看好,我第一次涉足,能做到保本微利已經很不容易了。”在白朗土生土長的巴桑頓珠說。三年前,這位做過工程、辦過廣告公司、開發過房地產的企業家,在政府鼓勵下投身蔬菜產業,助力當地百姓增收致富。
“全國蔬菜看壽光,西藏蔬菜看白朗”,作為“世界屋脊”上規模最大的蔬菜產區,珠峰農業等龍頭企業進駐,承載著白朗縣蔬菜產業提檔升級的希望。
早在1998年,在山東濟南援藏幹部的幫助下,白朗縣就開始建大棚、種蔬菜。白朗縣委書記陳昊介紹,到2015年,白朗蔬菜已經有了一定規模,但產業小、散、弱,市場競爭力不強的弊端依然存在。
如何做好產業扶貧?白朗縣決定將招商引資和培育本土企業並舉。和珠峰農業一樣,山東壽光蔬菜產業控股集團、上海孫橋溢佳公司、湖南華綠公司等企業紛紛落戶。
投身果蔬種植,巴桑頓珠意識到:隻有精耕細作、嚴格管理,才能讓現代農業逐漸脫離政府部門的扶持,實現獨立存活和可持續發展。
來自周邊村落的村民米瑪片多,是珠峰農業蔬菜園區B區1-3號棚的棚主。在這個5畝的苦瓜棚內,米瑪片多負責日常看護和田間管理,農忙時還會請村裏的農戶前來幫忙,每人每天工資在140元上下。
“公司給我定了指標,這個大棚每茬苦瓜產量如果高於5萬斤,多出部分的收入,公司拿小頭,大棚管理團隊拿大頭。”米瑪片多說,現在每個棚主都幹勁十足,對工人的管理也嚴格起來,農戶們上班時間喝青稞酒、打牌的習慣完全沒有了。
珠峰農業的蔬菜園區建成以來,目前已支付土地流轉費用近2000萬元,為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分紅500多萬元,並吸納近200名農牧民就業。
而放眼白朗縣,在龍頭企業帶動下,蔬菜產業蓬勃發展,全縣7000多戶農牧民,有3200餘戶直接參與果蔬種植,2019年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蔬菜園區內,每名山東技術員身後都跟著一名藏族大學生和一名種植員。來自白朗縣查吾衝村的旺久今年44歲,一直尊敬地稱呼孫文慶為“格拉”(藏語意為“老師”)。在孫文慶的幫助下,旺久學會了育苗、移栽等技術。“公司鼓勵大學生和種植員掌握更多技能,三年後就能擔負起獨立經營、管理企業的任務。”孫文慶說。
巴桑頓珠正在謀劃更大布局。
在巴桑頓珠看來,雪域高原空氣、土壤都很純淨,病蟲害較少,蔬菜品質更好,但內地蔬菜的品相好、價格低,對本地菜衝擊很大。為此他推動園區的多個品種做有機蔬菜認證,“好東西就應該賣出好價錢。”他說。
眼下,珠峰農業還在籌劃“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通過為合作社統一提供技術培訓、發放種苗,采取統一品牌、統一收購、統一價格的方式,巴桑頓珠希望將優質農產品的規模不斷做大,最終目標是將白朗蔬菜打入內地市場。
從20年前種植業蹣跚起步,到今天向精細化管理和市場開拓轉型,白朗蔬菜正在經曆一場深刻的產業革命。
陳昊說,產業發展是脫貧增收的根基。“我們努力邁過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經營的門檻,相信白朗的蔬菜將會更翠更綠,瓜果也將更香更甜,讓農戶品味到更加穩固的小康生活!”
(記者 王炳坤、趙一鴻)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