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20年專題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 正文

2020年專題區

從廢棄礦山到生態“福地”
——江西尋烏戰荒記
更新時間:2020-9-21 16:59:09    來源:新華社

  贛南大地春去秋來,綠意盎然依舊。

  登上江西尋烏縣文峰鄉上甲村一處觀景台,放眼望去,湖泊清澈,連綿起伏的青山盡收眼底。很難想象這裏曾是一片廢棄的稀土礦區。

  尋烏縣稀土資源富集,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持續30多年的大規模開采,導致當地遺留下大麵積的廢棄稀土礦山。

  稀土開采最高峰之時,池浸、堆浸和原地浸礦等開采手段輪番上陣。“井要打到十幾米深,才能喝到幹淨水,買菜要到2公裏遠的隔壁村買,連養的蜜蜂都長不大。”上甲村村民鍾世展回憶說,許多村民不得不選擇外出打工,遠走他鄉。

  小康全麵不全麵,生態環境質量很關鍵。尋烏縣痛定思痛,自2010年開始進行生態修複整治工作。但這條路走得並不輕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謂是字字千鈞,字字千金。”尋烏縣山水林田湖辦負責人謝軍感慨,為治理3個主要的廢棄稀土礦片區,尋烏縣已投入約9.55億元。

  為了恢複植被,2013年到2017年間,當地進行了大量嚐試,但多以失敗告終。遭遇一次次挫敗後,謝軍等人意識到,生態治理是係統工程,不能將山水分開治理。

  為此,尋烏縣成立山水林田湖辦公室,把多個部門分開實施的項目,統一打包推進,探索出南方廢棄稀土礦山治理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的“三同治”模式。

  他們又請來科研人員製定方案,選取了50餘種植物進行種植。看到灌木生根發芽,植被一天天多起來,謝軍長舒一口氣。

  “廢棄礦山植被覆蓋率已達80%,我們有信心最終戰勝這片荒山。”謝軍說。

  經過多年治理,上甲村也重獲新生。

  村民謝青山說,小時候屋外就是青山綠水,所以父親給他取名“青山”。但在1995年,因難忍當地生態破壞,他的父親帶著家人搬到縣城居住。如今,老父親又回到村裏養老。

  而謝青山申請到10多萬元政府貼息貸款,也回村裏種了30多畝油茶、承包了4畝魚塘。“養魚一年能收入2萬元,油茶前年就開始掛果了,明年就到豐產期了,好日子近在眼前了。”憧憬未來,喜笑顏開的謝青山不忘展示他前不久在微信朋友圈發的一段感言:“今天,這裏治山理水,生態複綠,家鄉麵貌煥然一新!”

  經過多年探索,尋烏縣逐漸走出了一條“生態+”產業化治理的綠色發展道路,將昔日的“環境痛點”轉化為今日的“生態亮點”和“產業焦點”,一些廢棄的礦山變成工業園區,吸引大量企業入駐。

  為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民增收,尋烏縣利用礦區整治土地種植油茶、竹柏、百香果、獼猴桃等經濟作物2600多畝,達到生態治理與脫貧攻堅的有機統一。

  生態好了,蜜源多了,鍾世展又幹回了養蜂的老本行。2017年,他收獲蜂蜜1700餘斤,當年就回了本,並且成功脫貧。現在,蜜蜂越養越多,效益越來越好。

  “不吹牛地說,我現在過得是相當舒服。”鍾世展給記者算了一筆收入賬,他在村裏當護林員年收入1萬元,所種的8畝百香果年收益6萬餘元,平日做泥水工一天能賺250元。

  身處田園花海,一些遊客通過抖音展示眼前的美景。昔日的廢棄礦山,已然成為旅遊“打卡地”,更成了當地村民脫貧奔小康的生態“福地”。


(記者 胡錦武、賴星、馮鬆齡)

文章編輯:陳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從廢棄礦山到生態“福地”
    ——江西尋烏戰荒記
    2020-9-21 16:59:09    來源:新華社

      贛南大地春去秋來,綠意盎然依舊。

      登上江西尋烏縣文峰鄉上甲村一處觀景台,放眼望去,湖泊清澈,連綿起伏的青山盡收眼底。很難想象這裏曾是一片廢棄的稀土礦區。

      尋烏縣稀土資源富集,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持續30多年的大規模開采,導致當地遺留下大麵積的廢棄稀土礦山。

      稀土開采最高峰之時,池浸、堆浸和原地浸礦等開采手段輪番上陣。“井要打到十幾米深,才能喝到幹淨水,買菜要到2公裏遠的隔壁村買,連養的蜜蜂都長不大。”上甲村村民鍾世展回憶說,許多村民不得不選擇外出打工,遠走他鄉。

      小康全麵不全麵,生態環境質量很關鍵。尋烏縣痛定思痛,自2010年開始進行生態修複整治工作。但這條路走得並不輕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謂是字字千鈞,字字千金。”尋烏縣山水林田湖辦負責人謝軍感慨,為治理3個主要的廢棄稀土礦片區,尋烏縣已投入約9.55億元。

      為了恢複植被,2013年到2017年間,當地進行了大量嚐試,但多以失敗告終。遭遇一次次挫敗後,謝軍等人意識到,生態治理是係統工程,不能將山水分開治理。

      為此,尋烏縣成立山水林田湖辦公室,把多個部門分開實施的項目,統一打包推進,探索出南方廢棄稀土礦山治理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的“三同治”模式。

      他們又請來科研人員製定方案,選取了50餘種植物進行種植。看到灌木生根發芽,植被一天天多起來,謝軍長舒一口氣。

      “廢棄礦山植被覆蓋率已達80%,我們有信心最終戰勝這片荒山。”謝軍說。

      經過多年治理,上甲村也重獲新生。

      村民謝青山說,小時候屋外就是青山綠水,所以父親給他取名“青山”。但在1995年,因難忍當地生態破壞,他的父親帶著家人搬到縣城居住。如今,老父親又回到村裏養老。

      而謝青山申請到10多萬元政府貼息貸款,也回村裏種了30多畝油茶、承包了4畝魚塘。“養魚一年能收入2萬元,油茶前年就開始掛果了,明年就到豐產期了,好日子近在眼前了。”憧憬未來,喜笑顏開的謝青山不忘展示他前不久在微信朋友圈發的一段感言:“今天,這裏治山理水,生態複綠,家鄉麵貌煥然一新!”

      經過多年探索,尋烏縣逐漸走出了一條“生態+”產業化治理的綠色發展道路,將昔日的“環境痛點”轉化為今日的“生態亮點”和“產業焦點”,一些廢棄的礦山變成工業園區,吸引大量企業入駐。

      為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民增收,尋烏縣利用礦區整治土地種植油茶、竹柏、百香果、獼猴桃等經濟作物2600多畝,達到生態治理與脫貧攻堅的有機統一。

      生態好了,蜜源多了,鍾世展又幹回了養蜂的老本行。2017年,他收獲蜂蜜1700餘斤,當年就回了本,並且成功脫貧。現在,蜜蜂越養越多,效益越來越好。

      “不吹牛地說,我現在過得是相當舒服。”鍾世展給記者算了一筆收入賬,他在村裏當護林員年收入1萬元,所種的8畝百香果年收益6萬餘元,平日做泥水工一天能賺250元。

      身處田園花海,一些遊客通過抖音展示眼前的美景。昔日的廢棄礦山,已然成為旅遊“打卡地”,更成了當地村民脫貧奔小康的生態“福地”。


    (記者 胡錦武、賴星、馮鬆齡)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