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20年專題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 正文

2020年專題區

“一件衣裳”,藏著脫貧致富新天地
更新時間:2020-9-21 16:57:07    來源:新華社

  “一件衣裳”,能撬動多大的產業呢?

  江西省於都縣,是中央紅軍主力長征集結出發地,於2020年4月成功脫貧摘帽。近年來,當地有序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的同時,通過以智能智造為核心創新業態,把低附加值的服裝產業升級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如今,全縣有紡織服裝企業2200餘家,全行業產值450餘億元,直接帶動從業人員30多萬人,吸納當地1萬多名貧困群眾就業增收,讓許多家庭實現了脫貧奔小康的夢想。

  “縫”出小康新生活

  拚縫、鎖邊……在於都縣貢江鎮思源社區,47歲的楊流生和妻子操作縫紉機縫製長裙,裙子縫製完成後將發往廣東,並通過電商平台銷往全國各地。

  “我們做的是‘網單’,每個月能有六七千元的收入。”楊流生曾是居住在深山裏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得益於當地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2016年,他們一家五口搬進了新房。

  身體輕微殘疾的楊流生靠著打工學來的製衣手藝,利用自家空間打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扶貧車間”,夫妻二人年收入超過8萬元。

  於都曆史上就有彈棉花、做裁縫的傳統。全縣113萬人口中有40多萬人常年外出務工,其中30萬人在沿海地區從事服裝生產。

  2017年,為解決貧困戶就業問題,當地充分發揮服裝產業優勢,積極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在村裏設置扶貧車間,帶動貧困戶就業增收。

  “當年在廣東打工時,嫌理發貴,3個月不理發,早餐買個3毛錢的油餅就打發了。沒想到,如今住上了出門就有醫院、學校的小區。”在楊流生看來,小康生活不再是當年在外漂泊時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體驗。

  家門口就業讓幸福感更強

  和楊流生一樣,通過“一件衣裳”改變命運的故事,在於都縣每天都在發生。

  今年春節前,於都縣發布《致在外務工人員的一封信》,邀請他們返鄉就業、創業。春節後,全縣約1.5萬名農民工留在家鄉就業,其中服裝業占比超過70%。

  為鼓勵人才回鄉創業、就業,於都在縣工業園區建設了公租房、廉租房和人才公寓,供符合條件的就業人員申請居住,還在教育、醫療等方麵給予政策傾斜。

  “還是回家好,月收入能有四五千元,不比在外打工少。”32歲的謝曉麗是當地一家服裝生產企業的員工,她說回鄉務工後,孩子上學、照顧老人等問題也迎刃而解。

  2019年,謝曉麗家成功脫貧,最近她計劃考駕照,等自己有能力了就買輛汽車。

  於都工業園羅坳工業小區,工地熱火朝天。總投資20億元的江西順龍服裝水洗有限公司車間主體部分已基本完成,車間水洗設備也安裝調試完畢。這個項目達產達標後,年產值在30億元以上,可提供就業崗位7000多個。

  “產業找對頭,小康有奔頭。”於都縣公共就業人才服務局局長曾獻萍說,於都縣服裝產業聚集效應正在顯現,許多大企業爭相落戶,他們帶來的一個個就業崗位,托起了一個個家庭的小康夢。

  小康生活要“錢途”也要前途

  建立在產業基礎上的返鄉農民工,不僅對城鎮住房、教育、醫療等提出新需求,對自身事業發展的“軟環境”也有了新期待。

  “我們隻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工位上的楊玉萍隻要抬手刷卡,眼前電子屏就會提醒她按照客戶個性化需求裁剪加工。

  楊玉萍所在的贏家時裝(贛州)有限公司於都生產基地,挖掘消費者穿衣大數據,投入2億元進行生產線智能改造,實現了智能接單、智能設計、智能排產。

  做優平台、強鏈補鏈、培育品牌,於都縣將曾經的低附加值服裝產業升級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要“錢途”,也要有前途。和許多年輕的工友一樣,楊玉萍關注企業的人才培養體係和事業發展平台,這些年一路從普工晉升為生產線組長,現在管理60多名員工,月收入超過7000元。

  “有了可奮鬥的事業,未來就充滿希望。”在楊玉萍看來,物質充裕,內心充實,這就是幸福的小康生活。


(記者 胡錦武、賴星、馮鬆齡)

文章編輯:陳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一件衣裳”,藏著脫貧致富新天地
    2020-9-21 16:57:07    來源:新華社

      “一件衣裳”,能撬動多大的產業呢?

      江西省於都縣,是中央紅軍主力長征集結出發地,於2020年4月成功脫貧摘帽。近年來,當地有序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的同時,通過以智能智造為核心創新業態,把低附加值的服裝產業升級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如今,全縣有紡織服裝企業2200餘家,全行業產值450餘億元,直接帶動從業人員30多萬人,吸納當地1萬多名貧困群眾就業增收,讓許多家庭實現了脫貧奔小康的夢想。

      “縫”出小康新生活

      拚縫、鎖邊……在於都縣貢江鎮思源社區,47歲的楊流生和妻子操作縫紉機縫製長裙,裙子縫製完成後將發往廣東,並通過電商平台銷往全國各地。

      “我們做的是‘網單’,每個月能有六七千元的收入。”楊流生曾是居住在深山裏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得益於當地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2016年,他們一家五口搬進了新房。

      身體輕微殘疾的楊流生靠著打工學來的製衣手藝,利用自家空間打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扶貧車間”,夫妻二人年收入超過8萬元。

      於都曆史上就有彈棉花、做裁縫的傳統。全縣113萬人口中有40多萬人常年外出務工,其中30萬人在沿海地區從事服裝生產。

      2017年,為解決貧困戶就業問題,當地充分發揮服裝產業優勢,積極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在村裏設置扶貧車間,帶動貧困戶就業增收。

      “當年在廣東打工時,嫌理發貴,3個月不理發,早餐買個3毛錢的油餅就打發了。沒想到,如今住上了出門就有醫院、學校的小區。”在楊流生看來,小康生活不再是當年在外漂泊時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體驗。

      家門口就業讓幸福感更強

      和楊流生一樣,通過“一件衣裳”改變命運的故事,在於都縣每天都在發生。

      今年春節前,於都縣發布《致在外務工人員的一封信》,邀請他們返鄉就業、創業。春節後,全縣約1.5萬名農民工留在家鄉就業,其中服裝業占比超過70%。

      為鼓勵人才回鄉創業、就業,於都在縣工業園區建設了公租房、廉租房和人才公寓,供符合條件的就業人員申請居住,還在教育、醫療等方麵給予政策傾斜。

      “還是回家好,月收入能有四五千元,不比在外打工少。”32歲的謝曉麗是當地一家服裝生產企業的員工,她說回鄉務工後,孩子上學、照顧老人等問題也迎刃而解。

      2019年,謝曉麗家成功脫貧,最近她計劃考駕照,等自己有能力了就買輛汽車。

      於都工業園羅坳工業小區,工地熱火朝天。總投資20億元的江西順龍服裝水洗有限公司車間主體部分已基本完成,車間水洗設備也安裝調試完畢。這個項目達產達標後,年產值在30億元以上,可提供就業崗位7000多個。

      “產業找對頭,小康有奔頭。”於都縣公共就業人才服務局局長曾獻萍說,於都縣服裝產業聚集效應正在顯現,許多大企業爭相落戶,他們帶來的一個個就業崗位,托起了一個個家庭的小康夢。

      小康生活要“錢途”也要前途

      建立在產業基礎上的返鄉農民工,不僅對城鎮住房、教育、醫療等提出新需求,對自身事業發展的“軟環境”也有了新期待。

      “我們隻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工位上的楊玉萍隻要抬手刷卡,眼前電子屏就會提醒她按照客戶個性化需求裁剪加工。

      楊玉萍所在的贏家時裝(贛州)有限公司於都生產基地,挖掘消費者穿衣大數據,投入2億元進行生產線智能改造,實現了智能接單、智能設計、智能排產。

      做優平台、強鏈補鏈、培育品牌,於都縣將曾經的低附加值服裝產業升級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要“錢途”,也要有前途。和許多年輕的工友一樣,楊玉萍關注企業的人才培養體係和事業發展平台,這些年一路從普工晉升為生產線組長,現在管理60多名員工,月收入超過7000元。

      “有了可奮鬥的事業,未來就充滿希望。”在楊玉萍看來,物質充裕,內心充實,這就是幸福的小康生活。


    (記者 胡錦武、賴星、馮鬆齡)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