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20年專題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 正文

2020年專題區

安徽馬郢:用“蝶變”讓年輕人“歸來”的村莊
更新時間:2020-9-21 16:55:37    來源:新華社

  31歲的孫漢清說,五年前,馬郢是村裏年輕人都想逃離的地方。

  位於安徽省長豐縣楊廟鎮的馬郢社區,曾經沒有山,沒有河,沒有產業,隻有讓人們無法機械化耕作的丘陵,荒蕪著無人願意料理。

  “要路沒路,要人沒人,荒草叢生。”孫漢清回憶說,沒人能想到,這裏距離省會城市合肥市區隻有40公裏。

  2014年,馬郢418戶村民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占了60戶,成了省級重點貧困村。停滯的村莊、貧困落後的環境,彼時,孫漢清跟所有村裏的青壯年一樣,隻想遠離家鄉,進城務工。人口曾超過1700人的馬郢幾乎隻剩老人和孩子,成了名副其實的“空心村”。

  2015年,在時任馬郢社區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鍾宇的推動下,以“助學、助農、助村”為三大目標的公益項目“馬郢計劃”出爐。村民們沒有想到,這個貧瘠村落的“蝶變”就此而始。

  “馬郢計劃”的雛形來自社會誌願者到村參與助學幫扶。他們幫助村裏建起“兒童快樂家園”,並帶來了英語、機器人、馬術、戲曲等多種公益課程。在給村裏孩子們帶來了自信和朝氣的同時,這些誌願者們開始與鍾宇進一步探討,開發馬郢的“田園優勢”,架起一座能讓馬郢走出貧困蕭條的“橋梁”。

  “‘馬郢計劃’就是想在城市和農村之間架設一座橋梁,打通城市與鄉村的障礙,讓城鄉資源得到有效的互換和互補。”鍾宇說。

  馬郢社區將“鄉村”本身作為產品,由政府推動引入誌願者和高校等社會公益力量,組織專業社團,通過公益項目開始改變馬郢。

  戲曲社團開設了可以體驗地方戲曲特色的農家樂;園藝社團將荒廢的民房改造成為文藝民宿;合肥師範學院的陶藝專家們成立了“知物柴燒”陶藝體驗中心……楊廟鎮政府同步整治村內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漸漸地,馬郢開始成為當地“網紅景點”,“馬郢計劃”也隨之升級。鎮裏進一步配合誌願者、高校及創客們的需求,開始將“馬郢計劃”作為品牌,進行全麵包裝設計。金融、政策獎補、宣傳、客流、電商等全方位幫扶,帶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馬郢一掃蕭條,“活”了起來。

  融親子教育和鄉村生活體驗為一體的田園綜合旅遊項目,以公益、自然、農耕為主題的遊學營地,文藝清新的咖啡圖書館……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馬郢流連忘返,越來越多的創客來到馬郢紮根創業,越來越多的村民回到家鄉發展。馬郢再也不是“人人想逃離”的地方。81歲的村民孫瑞景說,他的兩個兒子主動回到村裏創業,“因為被馬郢的發展吸引回來的。”

  孫漢清就是在2018年返鄉創業的。當時,楊廟鎮政府、馬郢社區和全體村民三方持股的馬郢鄉村旅遊農民專業合作社剛剛成立。

  全民持股,年年分紅。“我們給全村60歲以上的老人購買了養老保險,總共300多人,這是我們一直都想做的事。” 合作社社長王義強說。

  孫漢清目前經營的農場僅旺季平均每天接待遊客就達約100人次,他不但開辦了農家樂,還發展了豆腐坊、萌寵樂園、親子農耕體驗等項目。

  “回鄉的村民辦了好多農場,有種草莓的、養龍蝦的、養魚的……”孫漢清說,目前馬郢共有村外和村民創客24家,總產值1430萬元,百畝規模以上種養殖農場6個,鄉村旅遊農事體驗點4家,農家樂4家,2019年度共接待遊客9萬人次、帶動村民直接增收近300萬元。

  五年時間,馬郢已蛻變為鄉村田園綜合體的創新樣板。在馬郢的脫貧建設中,返鄉的村民,年輕的創客,各地的誌願者懷揣夢想彙聚於此,找到自己的價值,認同感和幸福感都不斷提升。

  今年,馬郢還開啟了“鄉村女性成長計劃”這一新項目,而馬郢的“鄉村兒童成長體係”也已經開始在其他鄉村試點。“‘馬郢計劃’是鄉村裏長出來的計劃,每個人的夢都和它息息相關,所以會有源源不斷的推動力。”誌願者丁琳靜說。在這片熱忱的土地上,“夢想之村”的種子正在生長。


(記者 杭澤波、朱青)

文章編輯:陳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安徽馬郢:用“蝶變”讓年輕人“歸來”的村莊
    2020-9-21 16:55:37    來源:新華社

      31歲的孫漢清說,五年前,馬郢是村裏年輕人都想逃離的地方。

      位於安徽省長豐縣楊廟鎮的馬郢社區,曾經沒有山,沒有河,沒有產業,隻有讓人們無法機械化耕作的丘陵,荒蕪著無人願意料理。

      “要路沒路,要人沒人,荒草叢生。”孫漢清回憶說,沒人能想到,這裏距離省會城市合肥市區隻有40公裏。

      2014年,馬郢418戶村民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占了60戶,成了省級重點貧困村。停滯的村莊、貧困落後的環境,彼時,孫漢清跟所有村裏的青壯年一樣,隻想遠離家鄉,進城務工。人口曾超過1700人的馬郢幾乎隻剩老人和孩子,成了名副其實的“空心村”。

      2015年,在時任馬郢社區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鍾宇的推動下,以“助學、助農、助村”為三大目標的公益項目“馬郢計劃”出爐。村民們沒有想到,這個貧瘠村落的“蝶變”就此而始。

      “馬郢計劃”的雛形來自社會誌願者到村參與助學幫扶。他們幫助村裏建起“兒童快樂家園”,並帶來了英語、機器人、馬術、戲曲等多種公益課程。在給村裏孩子們帶來了自信和朝氣的同時,這些誌願者們開始與鍾宇進一步探討,開發馬郢的“田園優勢”,架起一座能讓馬郢走出貧困蕭條的“橋梁”。

      “‘馬郢計劃’就是想在城市和農村之間架設一座橋梁,打通城市與鄉村的障礙,讓城鄉資源得到有效的互換和互補。”鍾宇說。

      馬郢社區將“鄉村”本身作為產品,由政府推動引入誌願者和高校等社會公益力量,組織專業社團,通過公益項目開始改變馬郢。

      戲曲社團開設了可以體驗地方戲曲特色的農家樂;園藝社團將荒廢的民房改造成為文藝民宿;合肥師範學院的陶藝專家們成立了“知物柴燒”陶藝體驗中心……楊廟鎮政府同步整治村內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漸漸地,馬郢開始成為當地“網紅景點”,“馬郢計劃”也隨之升級。鎮裏進一步配合誌願者、高校及創客們的需求,開始將“馬郢計劃”作為品牌,進行全麵包裝設計。金融、政策獎補、宣傳、客流、電商等全方位幫扶,帶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馬郢一掃蕭條,“活”了起來。

      融親子教育和鄉村生活體驗為一體的田園綜合旅遊項目,以公益、自然、農耕為主題的遊學營地,文藝清新的咖啡圖書館……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馬郢流連忘返,越來越多的創客來到馬郢紮根創業,越來越多的村民回到家鄉發展。馬郢再也不是“人人想逃離”的地方。81歲的村民孫瑞景說,他的兩個兒子主動回到村裏創業,“因為被馬郢的發展吸引回來的。”

      孫漢清就是在2018年返鄉創業的。當時,楊廟鎮政府、馬郢社區和全體村民三方持股的馬郢鄉村旅遊農民專業合作社剛剛成立。

      全民持股,年年分紅。“我們給全村60歲以上的老人購買了養老保險,總共300多人,這是我們一直都想做的事。” 合作社社長王義強說。

      孫漢清目前經營的農場僅旺季平均每天接待遊客就達約100人次,他不但開辦了農家樂,還發展了豆腐坊、萌寵樂園、親子農耕體驗等項目。

      “回鄉的村民辦了好多農場,有種草莓的、養龍蝦的、養魚的……”孫漢清說,目前馬郢共有村外和村民創客24家,總產值1430萬元,百畝規模以上種養殖農場6個,鄉村旅遊農事體驗點4家,農家樂4家,2019年度共接待遊客9萬人次、帶動村民直接增收近300萬元。

      五年時間,馬郢已蛻變為鄉村田園綜合體的創新樣板。在馬郢的脫貧建設中,返鄉的村民,年輕的創客,各地的誌願者懷揣夢想彙聚於此,找到自己的價值,認同感和幸福感都不斷提升。

      今年,馬郢還開啟了“鄉村女性成長計劃”這一新項目,而馬郢的“鄉村兒童成長體係”也已經開始在其他鄉村試點。“‘馬郢計劃’是鄉村裏長出來的計劃,每個人的夢都和它息息相關,所以會有源源不斷的推動力。”誌願者丁琳靜說。在這片熱忱的土地上,“夢想之村”的種子正在生長。


    (記者 杭澤波、朱青)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