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20年專題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 正文

2020年專題區

“荒涼”土地掘金記
——甘肅旱作農業發展“變奏曲”
更新時間:2020-9-11 16:08:26    來源:新華社

  初秋時節,高峰鄉牌坊村山頭,成片甘藍在黑色地膜上“綻放”。

  45歲的曹斌背著背簍,在田間忙碌。一旁的妻子右手剜、左手放,不一會兒,就將背簍填滿。背簍沉甸甸壓在曹斌肩頭,可他心裏格外舒坦。“今年種了15畝地甘藍,賣了一半就掙了8萬多元。”曹斌說。

  十年前,曹斌也務農。傳統品種,粗放種植,幹旱少雨,收成甚微,後來他外出務工,剛剛收支平衡。家中父母年邁,體弱多病,子女幼小,亟待照料,他一度對生活感到迷茫。

  2010年左右,曹斌聽聞家鄉有人種植高原夏菜,收成還不錯。於是,他決定返鄉,嚐試種甘藍。四處求教,才知種菜需在鋪膜、育苗、施肥及病蟲害防治上下苦功,大有學問。幾年下來,他越種越好,不僅脫了貧,每年收入還穩定在10萬元左右。

  定西市安定區高峰鄉海拔25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隻有4.4攝氏度,高寒陰濕,而這裏已成為安定區高原夏菜的新興產地。“高海拔地區日照強、溫差大、病蟲害少,適宜種植高原夏菜。地膜種植還可有效實現保墒、保溫。”鄉長王玉國說。

  甘肅幹旱少雨,加上降雨時空分布嚴重不均衡,過去種地基本是靠天吃飯。“種一山,打一車,煮一鍋,吃一頓”,是當地廣種薄收的真實寫照。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甘肅人在田間地頭掀起了“地膜革命”。這一層薄薄的塑料,留住了土壤中的水分,極大改變了農業生產條件,高峰鄉也是因此受益。

  曾是“吃救濟糧大縣”的定西市通渭縣及白銀市會寧縣,隨著一項名為“全膜雙壟溝播”的地膜技術普及,玉米、馬鈴薯連年豐收,一躍成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如果說以地膜為代表的“塑料革命”,讓甘肅實現了糧食供需的緊平衡,那麼以溫室大棚為代表的“塑料革命”,則讓甘肅許多貧困地區群眾拔了“窮根”、換了“窮業”。

  溫室大棚並不鮮見,而在幹旱貧困地區發展溫室大棚種植,曆史還不是太長。走進安定區魯家溝鎮,一座座溫室大棚鱗次櫛比,花卉、蔬菜、製種產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伴隨溫室大棚出現的,是高效節水理念的運用。凡是有大棚的地方,基本都有滴灌。一些有滴灌的大棚,已經實現了水肥一體化。

  過去,南川村貧困戶邵俊堂種糧食,往往是“下籽十升打一鬥”,現在他承包4座大棚,進行茄子、西紅柿及辣椒製種繁育,一年下來畝產也就幾十公斤。然而,此一時彼一時,“這幾十公斤種子裝不滿一麻袋,但賣了將近4萬元”,邵俊堂說,他們繁育的種子,由一家公司統一包銷,遠銷海外。

  更高端的現代絲路寒旱農業也正在興起。在酒泉市肅州區,“風吹石頭跑,遍地不長草”的茫茫戈壁灘上,一排排日光溫室拔地而起,充滿生機。基質栽培、水肥一體化、病蟲無害化綠色防控、物聯網控製等現代設施農業技術讓戈壁灘煥發新顏,火龍果、無花果、蓮霧、台灣青棗等南方水果竟出現在戈壁灘上。

  肅州區總寨鎮總寨村的範立德,最早嚐到了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的甜頭。2009年,在外務工的他,返鄉開始戈壁蔬菜種植,第一年建起了五座溫室大棚,棚均收入就破萬元。“農業科技讓戈壁也成了聚寶盆。”範立德不斷學習管護技術,如今棚均收入達到2.5萬元以上,成為致富帶頭人。

  現代設施農業讓戈壁、沙漠也能結出果實。河西走廊上優質、充足的光熱水土條件,在現代絲路寒旱農業中,熠熠生輝,糧食與蔬菜爭地、生態與耕地爭水的矛盾也得到緩解。

  甘肅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李旺澤說,隻要因地製宜,“觀念革新+科技創新”也能讓荒涼之地掘金,高寒地區、苦旱之地、沙漠戈壁也能成為花果山、米糧川和聚寶盆。


(記者 李傑、崔翰超、張欽)

文章編輯:陳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文章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荒涼”土地掘金記
    ——甘肅旱作農業發展“變奏曲”
    2020-9-11 16:08:26    來源:新華社

      初秋時節,高峰鄉牌坊村山頭,成片甘藍在黑色地膜上“綻放”。

      45歲的曹斌背著背簍,在田間忙碌。一旁的妻子右手剜、左手放,不一會兒,就將背簍填滿。背簍沉甸甸壓在曹斌肩頭,可他心裏格外舒坦。“今年種了15畝地甘藍,賣了一半就掙了8萬多元。”曹斌說。

      十年前,曹斌也務農。傳統品種,粗放種植,幹旱少雨,收成甚微,後來他外出務工,剛剛收支平衡。家中父母年邁,體弱多病,子女幼小,亟待照料,他一度對生活感到迷茫。

      2010年左右,曹斌聽聞家鄉有人種植高原夏菜,收成還不錯。於是,他決定返鄉,嚐試種甘藍。四處求教,才知種菜需在鋪膜、育苗、施肥及病蟲害防治上下苦功,大有學問。幾年下來,他越種越好,不僅脫了貧,每年收入還穩定在10萬元左右。

      定西市安定區高峰鄉海拔25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隻有4.4攝氏度,高寒陰濕,而這裏已成為安定區高原夏菜的新興產地。“高海拔地區日照強、溫差大、病蟲害少,適宜種植高原夏菜。地膜種植還可有效實現保墒、保溫。”鄉長王玉國說。

      甘肅幹旱少雨,加上降雨時空分布嚴重不均衡,過去種地基本是靠天吃飯。“種一山,打一車,煮一鍋,吃一頓”,是當地廣種薄收的真實寫照。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甘肅人在田間地頭掀起了“地膜革命”。這一層薄薄的塑料,留住了土壤中的水分,極大改變了農業生產條件,高峰鄉也是因此受益。

      曾是“吃救濟糧大縣”的定西市通渭縣及白銀市會寧縣,隨著一項名為“全膜雙壟溝播”的地膜技術普及,玉米、馬鈴薯連年豐收,一躍成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如果說以地膜為代表的“塑料革命”,讓甘肅實現了糧食供需的緊平衡,那麼以溫室大棚為代表的“塑料革命”,則讓甘肅許多貧困地區群眾拔了“窮根”、換了“窮業”。

      溫室大棚並不鮮見,而在幹旱貧困地區發展溫室大棚種植,曆史還不是太長。走進安定區魯家溝鎮,一座座溫室大棚鱗次櫛比,花卉、蔬菜、製種產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伴隨溫室大棚出現的,是高效節水理念的運用。凡是有大棚的地方,基本都有滴灌。一些有滴灌的大棚,已經實現了水肥一體化。

      過去,南川村貧困戶邵俊堂種糧食,往往是“下籽十升打一鬥”,現在他承包4座大棚,進行茄子、西紅柿及辣椒製種繁育,一年下來畝產也就幾十公斤。然而,此一時彼一時,“這幾十公斤種子裝不滿一麻袋,但賣了將近4萬元”,邵俊堂說,他們繁育的種子,由一家公司統一包銷,遠銷海外。

      更高端的現代絲路寒旱農業也正在興起。在酒泉市肅州區,“風吹石頭跑,遍地不長草”的茫茫戈壁灘上,一排排日光溫室拔地而起,充滿生機。基質栽培、水肥一體化、病蟲無害化綠色防控、物聯網控製等現代設施農業技術讓戈壁灘煥發新顏,火龍果、無花果、蓮霧、台灣青棗等南方水果竟出現在戈壁灘上。

      肅州區總寨鎮總寨村的範立德,最早嚐到了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的甜頭。2009年,在外務工的他,返鄉開始戈壁蔬菜種植,第一年建起了五座溫室大棚,棚均收入就破萬元。“農業科技讓戈壁也成了聚寶盆。”範立德不斷學習管護技術,如今棚均收入達到2.5萬元以上,成為致富帶頭人。

      現代設施農業讓戈壁、沙漠也能結出果實。河西走廊上優質、充足的光熱水土條件,在現代絲路寒旱農業中,熠熠生輝,糧食與蔬菜爭地、生態與耕地爭水的矛盾也得到緩解。

      甘肅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李旺澤說,隻要因地製宜,“觀念革新+科技創新”也能讓荒涼之地掘金,高寒地區、苦旱之地、沙漠戈壁也能成為花果山、米糧川和聚寶盆。


    (記者 李傑、崔翰超、張欽)

    文章編輯:陳婷 
     
    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文章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