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20年專題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 正文

2020年專題區

“雲南第一村”,共同富裕為什麼能?
更新時間:2020-9-8 16:08:38    來源:新華社

  大營街比較低調,但它的“雲南第一村”頭銜並非浪得虛名。

  家家住別墅,戶戶有汽車,勞動力幾乎全員就業,年人均純收入近3萬元……這個有著5400多人的滇中農村社區,被稱為“中國農村共同富裕的榜樣”。

  這裏的共同富裕何以實現?記者近日到當地一探究竟。

  “五難村”的逆襲

  從玉溪市主城區出發,往西南走幾公裏,大營街社區就到了。

  進入社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幢幢白牆青瓦的滇中特色民居別墅。社區裏綠意盎然、花草芬芳,到處幹淨整潔,讓人神清氣爽。

  “今天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坐在自家的別墅裏,53歲的居民辛保雲回憶起往昔崢嶸歲月。在改革開放以前,以農業為主的年代,人均僅有不到0.5畝田的大營街,解決溫飽問題都有困難。

  “原來大營街有‘五難’,吃糧難、喝水難、住房難、行路難、娶媳婦難。”他說,1985年以前,土坯房、茅草屋還是大營街的“標配”。當年,村裏開展第一次民居改造,統一建蓋了磚瓦房。2012年,大營街實施第二次民居改造,統一建蓋了1482套雙拚別墅,人居環境再次升級。

  行走在社區裏,很少見到居民的身影。“白天大家都上班去了。”退休賦閑在家的王六四說,“大營街集體企業多,社區勞動力大多數在集體企業上班,基本沒有在家閑著的。”

  王六四介紹,大營街人的幸福指數很高,還有個原因是福利好。全民分紅,從1歲起每人每年500元遞增,12歲以上每人每年6000元;小區物管和停車免費;讀幼兒園免費;讀初中到大學每年有補助;老年人有慰問或補助,年滿94歲、100歲分別一次性獎勵5萬元、10萬元……

  被問到什麼是小康生活,辛保雲想了想說:“不愁吃、不愁穿、住得好、有錢花,出門開小車,就是小康了吧!”

  集體經濟的崛起

  幸福生活從何而來?回顧大營街的發展曆程,大營街社區黨總支書記陳寶榮認為,是集體經濟的崛起為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質基礎。

  他說,大營街的集體經濟發展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初。借著改革的春風,大營街從最初的建築業起步,積極發展集體企業,完成了最初的資金積累,邁出了共同富裕的第一步。1985年,大營街經濟總收入超過400萬元。

  第二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為玉溪卷煙廠蓋住房、蓋廠房的大營街基建隊,因為誠實守信、質量可靠,贏得了建設卷煙配套工廠的機會。”陳寶榮說,1988年,大營街建起玉溪卷煙廠濾嘴棒分廠、玉溪水鬆紙廠,促成了集體經濟騰飛。到1992年,大營街經濟總收入超過1億元。

  在這兩個廠的帶動下,鋁型材廠、鋁箔紙廠、油墨廠、銅材廠、太陽能廠等集體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

  第三階段上世紀末至今。在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大營街盤活閑置集體土地,依托當地溫泉、飲食文化等資源開發旅遊業,由集體出資打造了彙龍生態園和映月潭休閑文化中心兩個4A級旅遊景區,實現了三產和二產比翼齊飛。

  2019年,大營街社區實現經濟總收入11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803元。

  共同富裕的密碼

  大營街共同富裕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成功密碼?

  村子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大營街為什麼搞得好?主要是黨和國家的政策好,社區兩委班子好。”老黨員王六四評價說。原社區黨總支書記任新明等老一輩帶頭人,始終堅持“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的理念,搶抓機遇、埋頭苦幹,帶領群眾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堅持集體所有製。居民張洪壽說,在上世紀80年代改革浪潮中,大營街把基建隊等集體企業保留下來,後來又把承包到戶的土地重新收歸集體。到了1998年,改製呼聲高漲,社區領導班子頂住壓力,保留了8個骨幹集體企業。“幸虧當年沒有賣掉、分掉,不然現在什麼都沒有了。”

  不斷學習,敢於創新。“我們原來都是泥腿子,要搞現代工業、現代服務業,怎麼搞?隻有不斷學習、不斷嚐試,失敗了重新再來。”社區黨總支副書記顏偉說,當年大營街興建水鬆紙廠,試驗失敗了上千次,但堅持到最後終於成功了。經過多次更新換代,目前這個水鬆紙廠的設備工藝都是國內領先的。

  因地製宜,振興產業。大營街原來有個河流衝積灘,多年采砂後挖出來一個大窪地,怎麼處理?顏偉說,當時是1993年,社區黨總支反複研究認為,把窪地填平了搞農業沒有前途,必須另找出路,後來投資3000萬元興建了酒店、餐館和休閑娛樂設施,給集體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

  站在新起點上,大營街開啟了新征程。陳寶榮表示:“未來大營街將在穩定二產的同時,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打造以溫泉度假、休閑康養、文化體驗為主業的幸福小鎮,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記者 伍曉陽)

文章編輯:陳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雲南第一村”,共同富裕為什麼能?
    2020-9-8 16:08:38    來源:新華社

      大營街比較低調,但它的“雲南第一村”頭銜並非浪得虛名。

      家家住別墅,戶戶有汽車,勞動力幾乎全員就業,年人均純收入近3萬元……這個有著5400多人的滇中農村社區,被稱為“中國農村共同富裕的榜樣”。

      這裏的共同富裕何以實現?記者近日到當地一探究竟。

      “五難村”的逆襲

      從玉溪市主城區出發,往西南走幾公裏,大營街社區就到了。

      進入社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幢幢白牆青瓦的滇中特色民居別墅。社區裏綠意盎然、花草芬芳,到處幹淨整潔,讓人神清氣爽。

      “今天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坐在自家的別墅裏,53歲的居民辛保雲回憶起往昔崢嶸歲月。在改革開放以前,以農業為主的年代,人均僅有不到0.5畝田的大營街,解決溫飽問題都有困難。

      “原來大營街有‘五難’,吃糧難、喝水難、住房難、行路難、娶媳婦難。”他說,1985年以前,土坯房、茅草屋還是大營街的“標配”。當年,村裏開展第一次民居改造,統一建蓋了磚瓦房。2012年,大營街實施第二次民居改造,統一建蓋了1482套雙拚別墅,人居環境再次升級。

      行走在社區裏,很少見到居民的身影。“白天大家都上班去了。”退休賦閑在家的王六四說,“大營街集體企業多,社區勞動力大多數在集體企業上班,基本沒有在家閑著的。”

      王六四介紹,大營街人的幸福指數很高,還有個原因是福利好。全民分紅,從1歲起每人每年500元遞增,12歲以上每人每年6000元;小區物管和停車免費;讀幼兒園免費;讀初中到大學每年有補助;老年人有慰問或補助,年滿94歲、100歲分別一次性獎勵5萬元、10萬元……

      被問到什麼是小康生活,辛保雲想了想說:“不愁吃、不愁穿、住得好、有錢花,出門開小車,就是小康了吧!”

      集體經濟的崛起

      幸福生活從何而來?回顧大營街的發展曆程,大營街社區黨總支書記陳寶榮認為,是集體經濟的崛起為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質基礎。

      他說,大營街的集體經濟發展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初。借著改革的春風,大營街從最初的建築業起步,積極發展集體企業,完成了最初的資金積累,邁出了共同富裕的第一步。1985年,大營街經濟總收入超過400萬元。

      第二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為玉溪卷煙廠蓋住房、蓋廠房的大營街基建隊,因為誠實守信、質量可靠,贏得了建設卷煙配套工廠的機會。”陳寶榮說,1988年,大營街建起玉溪卷煙廠濾嘴棒分廠、玉溪水鬆紙廠,促成了集體經濟騰飛。到1992年,大營街經濟總收入超過1億元。

      在這兩個廠的帶動下,鋁型材廠、鋁箔紙廠、油墨廠、銅材廠、太陽能廠等集體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

      第三階段上世紀末至今。在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大營街盤活閑置集體土地,依托當地溫泉、飲食文化等資源開發旅遊業,由集體出資打造了彙龍生態園和映月潭休閑文化中心兩個4A級旅遊景區,實現了三產和二產比翼齊飛。

      2019年,大營街社區實現經濟總收入11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803元。

      共同富裕的密碼

      大營街共同富裕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成功密碼?

      村子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大營街為什麼搞得好?主要是黨和國家的政策好,社區兩委班子好。”老黨員王六四評價說。原社區黨總支書記任新明等老一輩帶頭人,始終堅持“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的理念,搶抓機遇、埋頭苦幹,帶領群眾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堅持集體所有製。居民張洪壽說,在上世紀80年代改革浪潮中,大營街把基建隊等集體企業保留下來,後來又把承包到戶的土地重新收歸集體。到了1998年,改製呼聲高漲,社區領導班子頂住壓力,保留了8個骨幹集體企業。“幸虧當年沒有賣掉、分掉,不然現在什麼都沒有了。”

      不斷學習,敢於創新。“我們原來都是泥腿子,要搞現代工業、現代服務業,怎麼搞?隻有不斷學習、不斷嚐試,失敗了重新再來。”社區黨總支副書記顏偉說,當年大營街興建水鬆紙廠,試驗失敗了上千次,但堅持到最後終於成功了。經過多次更新換代,目前這個水鬆紙廠的設備工藝都是國內領先的。

      因地製宜,振興產業。大營街原來有個河流衝積灘,多年采砂後挖出來一個大窪地,怎麼處理?顏偉說,當時是1993年,社區黨總支反複研究認為,把窪地填平了搞農業沒有前途,必須另找出路,後來投資3000萬元興建了酒店、餐館和休閑娛樂設施,給集體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

      站在新起點上,大營街開啟了新征程。陳寶榮表示:“未來大營街將在穩定二產的同時,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打造以溫泉度假、休閑康養、文化體驗為主業的幸福小鎮,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記者 伍曉陽)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