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20年專題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 正文

2020年專題區

在那碧綠的階梯上
——“梯田之鄉”甘肅莊浪縣的“三級跳”
更新時間:2020-9-8 16:07:22    來源:新華社

  一階階梯田循山勢而起,一個個平整開闊的地塊裏,綠油油的果樹茁壯成長。從遠處望去,仿佛一級級碧綠的階梯。

  “各位親,我的家鄉梯田美,梯田蘋果甜又脆……”30歲的返鄉創業者邵子斌正在這碧綠的“階梯”上直播帶貨。不到半個小時,他就接到200多單訂單。遠遠看去,正在直播的邵子斌就像綠水青山中的主角,腳下的梯田就像舞台,一棵棵碩果累累的果樹,仿佛手持“紅燈籠”的演員。

  邵子斌的家鄉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是甘肅有名的蘋果大縣。這裏蘋果樹漫山遍野,形成了65萬畝蘋果種植基地,帶來了20億元左右的產值,助力扶貧對象年人均增收1900元左右。一個昔日黃土裸露的貧困縣,如今森林覆蓋率達28.72%,人均享有綠地11.4平方米,實現了經濟、生態效益雙豐收。

  這一切,都要從莊浪梯田“三級跳”說起。

  第一跳,是莊浪人發揚愚公精神修梯田。莊浪的梯田建設十分傳奇,從20世紀60年代,一直持續到1998年,莊浪人將陡峭、破碎的山地變成了98.6萬畝平整耕地。曆史資料顯示,莊浪人累計移動土石方2.76億立方米,如果壘成一米見方的長堤,可繞地球6圈半。

  “修梯田就是修灶台,是為了不再挨餓。”看著如今這片被綠色染盡了的河山,70歲的劉進有不禁想起了過去的日子。

  劉進有在上寨村當了20年的村支書,這裏也是當年打響莊浪梯田建設“第一炮”的地方。

  過去,莊浪縣“十山九坡頭,耕地滾了牛”。坡地上,群眾賴以為生的隻能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

  為了千家萬戶的“灶台”上有糧食,莊浪人一代接著一代幹,把陡峭的山坡化為一畝畝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第二跳,是給梯田添了“新色彩”。1998年,梯田修建全麵完成,莊浪人也走出了“吃不飽”的泥沼。溫飽後,窮根依然未拔掉。多年的梯田建設,在莊浪形成了“實事求是、崇尚科學、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莊浪精神。莊浪人拿出修梯田的這股子勁頭繼續探索,最終使梯田成為植樹播綠的“平台”。

  邵坪村曾是莊浪最窮的村之一,過去這裏色彩單調,每畝麥子的收入不足千元。

  “梯田這麼好,咱們得再上一個台階。”邵坪村村支書邵富貴說。

  2001年,邵坪村黨支部反複做工作,決定在梯田上大規模推廣蘋果種植。如今,這個村鬱鬱蔥蔥,到處都是果園。

  村民邵旭周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試種了3畝蘋果。習慣了傳統種植方法,邵旭周得從頭開始學習化肥使用等專業知識,當地請來農技專家手把手指導,從栽種、施肥、套袋再到采摘,讓農戶明明白白種蘋果。

  有了技術保障,邵旭周的蘋果有質也有量。嚐到了甜頭的他,把家裏的10畝地都種上了蘋果。

  靠著紅彤彤的蘋果,2015年,這個八口之家實現脫貧。

  第三跳,是把梯田變成“大舞台”。隨著大地變綠,一批有想法的年輕人返鄉了。這其中就有大學生邵子斌。

  2015年,邵子斌看著梯田上種的蘋果又大又甜,卻賣不上好價錢,便拿著1300元買來的二手相機,開始了電商生涯:沒有包裝盒,就買別人的紙箱;缺少貨源,就自己去和鄉親談;缺乏快遞服務,就自己把貨送到快遞點……

  裸露的黃土都能變綠,那麼綠也一定能生金。那一年,邵子斌有了人生的許多“第一次”,2萬多公斤蘋果銷售額達12萬元左右。2019年,他在電商平台賣出15萬公斤左右的蘋果,銷售額達160萬元左右。

  如今的莊浪梯田,不僅是直播帶貨的舞台,也是山地農業機械化、現代化蘋果種植的舞台,更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舞台……百姓在這一階階梯田上吃飽了肚子,還過上了好日子。

  到今年春天,莊浪沿著碧綠的梯田“拾級而上”,實現整體脫貧,正穩步向全麵小康走來。


(記者 崔翰超、李傑、張欽)

文章編輯:陳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在那碧綠的階梯上
    ——“梯田之鄉”甘肅莊浪縣的“三級跳”
    2020-9-8 16:07:22    來源:新華社

      一階階梯田循山勢而起,一個個平整開闊的地塊裏,綠油油的果樹茁壯成長。從遠處望去,仿佛一級級碧綠的階梯。

      “各位親,我的家鄉梯田美,梯田蘋果甜又脆……”30歲的返鄉創業者邵子斌正在這碧綠的“階梯”上直播帶貨。不到半個小時,他就接到200多單訂單。遠遠看去,正在直播的邵子斌就像綠水青山中的主角,腳下的梯田就像舞台,一棵棵碩果累累的果樹,仿佛手持“紅燈籠”的演員。

      邵子斌的家鄉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是甘肅有名的蘋果大縣。這裏蘋果樹漫山遍野,形成了65萬畝蘋果種植基地,帶來了20億元左右的產值,助力扶貧對象年人均增收1900元左右。一個昔日黃土裸露的貧困縣,如今森林覆蓋率達28.72%,人均享有綠地11.4平方米,實現了經濟、生態效益雙豐收。

      這一切,都要從莊浪梯田“三級跳”說起。

      第一跳,是莊浪人發揚愚公精神修梯田。莊浪的梯田建設十分傳奇,從20世紀60年代,一直持續到1998年,莊浪人將陡峭、破碎的山地變成了98.6萬畝平整耕地。曆史資料顯示,莊浪人累計移動土石方2.76億立方米,如果壘成一米見方的長堤,可繞地球6圈半。

      “修梯田就是修灶台,是為了不再挨餓。”看著如今這片被綠色染盡了的河山,70歲的劉進有不禁想起了過去的日子。

      劉進有在上寨村當了20年的村支書,這裏也是當年打響莊浪梯田建設“第一炮”的地方。

      過去,莊浪縣“十山九坡頭,耕地滾了牛”。坡地上,群眾賴以為生的隻能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

      為了千家萬戶的“灶台”上有糧食,莊浪人一代接著一代幹,把陡峭的山坡化為一畝畝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第二跳,是給梯田添了“新色彩”。1998年,梯田修建全麵完成,莊浪人也走出了“吃不飽”的泥沼。溫飽後,窮根依然未拔掉。多年的梯田建設,在莊浪形成了“實事求是、崇尚科學、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莊浪精神。莊浪人拿出修梯田的這股子勁頭繼續探索,最終使梯田成為植樹播綠的“平台”。

      邵坪村曾是莊浪最窮的村之一,過去這裏色彩單調,每畝麥子的收入不足千元。

      “梯田這麼好,咱們得再上一個台階。”邵坪村村支書邵富貴說。

      2001年,邵坪村黨支部反複做工作,決定在梯田上大規模推廣蘋果種植。如今,這個村鬱鬱蔥蔥,到處都是果園。

      村民邵旭周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試種了3畝蘋果。習慣了傳統種植方法,邵旭周得從頭開始學習化肥使用等專業知識,當地請來農技專家手把手指導,從栽種、施肥、套袋再到采摘,讓農戶明明白白種蘋果。

      有了技術保障,邵旭周的蘋果有質也有量。嚐到了甜頭的他,把家裏的10畝地都種上了蘋果。

      靠著紅彤彤的蘋果,2015年,這個八口之家實現脫貧。

      第三跳,是把梯田變成“大舞台”。隨著大地變綠,一批有想法的年輕人返鄉了。這其中就有大學生邵子斌。

      2015年,邵子斌看著梯田上種的蘋果又大又甜,卻賣不上好價錢,便拿著1300元買來的二手相機,開始了電商生涯:沒有包裝盒,就買別人的紙箱;缺少貨源,就自己去和鄉親談;缺乏快遞服務,就自己把貨送到快遞點……

      裸露的黃土都能變綠,那麼綠也一定能生金。那一年,邵子斌有了人生的許多“第一次”,2萬多公斤蘋果銷售額達12萬元左右。2019年,他在電商平台賣出15萬公斤左右的蘋果,銷售額達160萬元左右。

      如今的莊浪梯田,不僅是直播帶貨的舞台,也是山地農業機械化、現代化蘋果種植的舞台,更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舞台……百姓在這一階階梯田上吃飽了肚子,還過上了好日子。

      到今年春天,莊浪沿著碧綠的梯田“拾級而上”,實現整體脫貧,正穩步向全麵小康走來。


    (記者 崔翰超、李傑、張欽)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