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偏遠邊疆村寨奔小康
2020年專題區
中緬邊境,萬畝綠油油的桑樹向陽生長,鬱鬱蔥蔥。
49歲的景頗族漢子董跑約在桑田裏忙碌著,他要把鮮嫩的桑葉及時收割下來,喂養蠶棚裏的幼蠶。他種了大半輩子甘蔗、水稻,經曆了吃不飽、穿不暖、住茅草房的苦日子,近三年種桑養蠶後,不僅收入翻番、吃穿不愁,還蓋了新房、買了轎車。
董跑約所在的雲南省隴川縣隴把鎮曼崩村是一個景頗族村落,有農戶52戶23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1戶69人。
新中國成立前,董跑約的先輩們困居深山叢林中,以狩獵、刀耕火種為生,直到20世紀末才陸續搬到如今的曼崩村。
董跑約告訴記者,搬出大山後,村民們在茅草房裏熬了很長一段時期,直到2006年,在國家政策幫扶下,村民們才蓋起土木結構的瓦房。2014年國家啟動精準扶貧工程,村民們又陸續新建了磚房,實現“安居夢”。
“最大的改變還是產業。”董跑約說,種水稻、玉米勉強夠吃,賺不來錢。近年來,政府鼓勵村民種桑養蠶,大家的收入一下子提高了很多。
據隴把鎮黨委書記董橋相介紹,2017年以來,在上海市青浦區對口幫扶下,曼崩村陸續種植了500餘畝桑樹,連年大豐收,村民們邁入了增收致富的“快車道”。
曼崩村氣候溫和,田地肥沃,水資源豐富,適合種桑養蠶。“一開始並非所有村民都敢養蠶,大家怕白費工夫。”董橋相說,為了讓群眾吃下“定心丸”,激發大家的積極性,隴把鎮黨委政府派出黨員幹部進村入戶宣講蠶桑產業扶持政策,引進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開展培訓,手把手教會村民種桑養蠶。
董跑約告訴記者,種桑養蠶第一年每畝桑葉可養殖一張蠶種,平均一張蠶種產繭45公斤,以最低價格每公斤36.8元計算,一張蠶種平均收入1656元;第二年起每畝可養殖兩張蠶種,畝均收入3300元左右。今年他家種了16畝桑樹,預計收入超過5萬元。
曼崩村家家戶戶參與到了種桑養蠶行列中。2019年底,全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7826元,成功脫貧出列。
機器轟鳴,銀絲穿梭……在距離曼崩村不遠的德宏正信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車間裏,工人們忙著拉絲引線,流水作業。倉庫裏,蠶絲被、蠶沙枕、絲綢套件等產品琳琅滿目。
景頗族婦女楊對玲每天在車間工作8小時,每月領工資3400元,加上每年3000元的土地租金,家裏過上了幸福生活。“車間建在村寨邊,上班就在家門口。”楊對玲說。
“目前,公司正全力規劃發展‘蠶繭-繅絲-織綢-印染-絲織品’產業鏈,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夯實產業根基,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公司董事長鄭山洪說。
蠶桑產業帶來的深遠影響還在持續。董橋相說,種桑養蠶後,群眾每年須勞作8個月,且須精心照料,講究衛生,這促使群眾更加勤奮勞作,激發了群眾求發展、勤勞動的內生動力。
曼崩村“破繭成蝶”隻是一個縮影。作為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隴川大力發展蠶桑產業,將其打造成為推動農戶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引擎。目前,全縣種桑麵積達5.1萬畝,種桑農戶5000餘戶,蠶桑產業總產值近5000萬元。
往事越千年。宋詩《蠶婦》有雲:“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如今,董跑約家用上了蠶絲被、蠶沙枕等蠶絲製品,“遍身羅綺”已不是奢想。
(記者 字強、胡超)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中緬邊境,萬畝綠油油的桑樹向陽生長,鬱鬱蔥蔥。
49歲的景頗族漢子董跑約在桑田裏忙碌著,他要把鮮嫩的桑葉及時收割下來,喂養蠶棚裏的幼蠶。他種了大半輩子甘蔗、水稻,經曆了吃不飽、穿不暖、住茅草房的苦日子,近三年種桑養蠶後,不僅收入翻番、吃穿不愁,還蓋了新房、買了轎車。
董跑約所在的雲南省隴川縣隴把鎮曼崩村是一個景頗族村落,有農戶52戶23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1戶69人。
新中國成立前,董跑約的先輩們困居深山叢林中,以狩獵、刀耕火種為生,直到20世紀末才陸續搬到如今的曼崩村。
董跑約告訴記者,搬出大山後,村民們在茅草房裏熬了很長一段時期,直到2006年,在國家政策幫扶下,村民們才蓋起土木結構的瓦房。2014年國家啟動精準扶貧工程,村民們又陸續新建了磚房,實現“安居夢”。
“最大的改變還是產業。”董跑約說,種水稻、玉米勉強夠吃,賺不來錢。近年來,政府鼓勵村民種桑養蠶,大家的收入一下子提高了很多。
據隴把鎮黨委書記董橋相介紹,2017年以來,在上海市青浦區對口幫扶下,曼崩村陸續種植了500餘畝桑樹,連年大豐收,村民們邁入了增收致富的“快車道”。
曼崩村氣候溫和,田地肥沃,水資源豐富,適合種桑養蠶。“一開始並非所有村民都敢養蠶,大家怕白費工夫。”董橋相說,為了讓群眾吃下“定心丸”,激發大家的積極性,隴把鎮黨委政府派出黨員幹部進村入戶宣講蠶桑產業扶持政策,引進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開展培訓,手把手教會村民種桑養蠶。
董跑約告訴記者,種桑養蠶第一年每畝桑葉可養殖一張蠶種,平均一張蠶種產繭45公斤,以最低價格每公斤36.8元計算,一張蠶種平均收入1656元;第二年起每畝可養殖兩張蠶種,畝均收入3300元左右。今年他家種了16畝桑樹,預計收入超過5萬元。
曼崩村家家戶戶參與到了種桑養蠶行列中。2019年底,全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7826元,成功脫貧出列。
機器轟鳴,銀絲穿梭……在距離曼崩村不遠的德宏正信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車間裏,工人們忙著拉絲引線,流水作業。倉庫裏,蠶絲被、蠶沙枕、絲綢套件等產品琳琅滿目。
景頗族婦女楊對玲每天在車間工作8小時,每月領工資3400元,加上每年3000元的土地租金,家裏過上了幸福生活。“車間建在村寨邊,上班就在家門口。”楊對玲說。
“目前,公司正全力規劃發展‘蠶繭-繅絲-織綢-印染-絲織品’產業鏈,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夯實產業根基,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公司董事長鄭山洪說。
蠶桑產業帶來的深遠影響還在持續。董橋相說,種桑養蠶後,群眾每年須勞作8個月,且須精心照料,講究衛生,這促使群眾更加勤奮勞作,激發了群眾求發展、勤勞動的內生動力。
曼崩村“破繭成蝶”隻是一個縮影。作為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隴川大力發展蠶桑產業,將其打造成為推動農戶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引擎。目前,全縣種桑麵積達5.1萬畝,種桑農戶5000餘戶,蠶桑產業總產值近5000萬元。
往事越千年。宋詩《蠶婦》有雲:“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如今,董跑約家用上了蠶絲被、蠶沙枕等蠶絲製品,“遍身羅綺”已不是奢想。
(記者 字強、胡超)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