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20年專題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 正文

2020年專題區

我們村裏的年輕人
——賈家莊追求美好生活的“動力源泉”
更新時間:2020-7-30 16:20:14    來源:新華社

  盛夏夜,賈家莊村賈街小吃街,食客如織。一場主題為“我們村裏的年輕人大聯歡”的網絡直播,在街口戲台上如約開啟,講述著三代賈家莊“年輕人”奮鬥圓夢的故事。

  61年前,取材於賈家莊的奮鬥題材電影《我們村裏的年輕人》火熱上映,這個黃土高原上的村莊因此名動全國。

  時間長河奔流不息,曆史現實交相輝映。

  從“有女不嫁賈家莊”的“恓惶村”,到遠近聞名的鄉村生活樣本,山西汾陽賈家莊村靠著一代代年輕人自強不息的奮鬥,上演著一幕幕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動劇情。

  “不當百萬富翁,要建億萬富村”

  每天早上起床後,92歲的村民武士雄都會推著輪椅在村裏的廣場走一個多小時,有時還會在健身器械上拉伸、活動。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武士雄還會和村裏200多名老人一起,在廣場旁的日間照料中心吃免費的早飯和午飯,看老夥伴們跳操、唱歌、下棋、打牌。

  “每天吃的飯不重樣。每隔一兩個月,村裏還組織老年人免費體檢。”武士雄說,當年改堿治水吃下的苦,終於變成了現在的“甜”日子。

  新中國成立前,賈家莊是遠近聞名的窮村。4000畝土地中2800多畝是鹽堿地,平均畝產隻有幾十公斤,村裏“討吃要飯多、光棍多、賣兒賣女多”。

  1952年,賈家莊在汾陽率先成立了農業生產合作社,幹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改堿治水,讓田地多產糧食。

  改堿治水是個重體力活。關鍵時刻,村裏的年輕人站了出來。在黨支部書記賈煥星的帶領下,宋樹勳、邢寶山、武士雄等六七十名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奔向鹽堿灘。“為了排水,光大渠就挖了幾百條。”當時擔任團支部書記的武士雄說。

  十多年過去,賈家莊人靠著肩挑手挖,硬是把所有鹽堿地變成了畝產800斤、“地成方樹成行”的良田。駐村作家馬烽以此為原型,寫出了《我們村裏的年輕人》等作品。

  “幸福生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靠著艱苦奮鬥得來的。”回憶起那段歲月,武士雄仍是十分感慨。

  吃飽肚子的賈家莊人,沒有停止奮鬥的腳步。

  1986年底,時任黨支部書記邢利民將自己辦的企業上交給村集體,和其他村幹部一起一心一意發展集體經濟。“不當百萬富翁,要建億萬富村。”他說。

  這一年,邢利民36歲,其他村幹部有一半年齡在40歲以下。一幫年輕人帶領著村民開啟了賈家莊的創業之旅。

  經過數十年發展,賈家莊集體資產從當年的400萬元增至10個億,村民年人均純收入從796元增至3萬多元,道路、公園等基礎設施和住房、飲水、天然氣、養老等普惠式服務不斷提升。

  69歲的賈家莊村原支部副書記張增亮說,正是由於當時的年輕人甘於“虧了我一個,富裕全村人”,才有了今天的共同富裕。

  在希望的田野上圓夢

  外表文靜的“90後”趙歡,是賈家莊旅遊公司下屬酒店的前台服務員,也是賈家莊拔河隊的骨幹隊員。這支隊員最小年齡21歲、平均年齡35歲的隊伍,每年都要出去參加比賽,並獲得過全國拔河新星係列賽亞軍。

  “村裏的文體活動幾十年都沒斷過。”趙歡說,每年村裏都會舉辦燈會廟會、村民晚會、文藝競賽、音樂節、籃球賽等各類文體比賽。

  “農民的小康生活,應該是全麵的,不僅要有物質保障,更要用精神文化來升華。”賈家莊村黨委書記邢萬裏說。

  賈家莊周邊早年曾流傳一句話:“有女不嫁賈家莊,嫁到賈(家)莊受恓惶。”如今,這句話變了說法:“不要車,不要房,隻要嫁進賈(家)莊的‘和諧家庭’。”

  “兩手抓兩手硬,歪風邪氣吹不進。”1991年,隨著集體經濟快速發展,賈家莊村黨支部決定以家庭為單位,黨員帶頭,開展“社會主義新型農家競賽”活動。

  2006年,這項活動升級調整為“新世紀和諧家庭競賽”。賈家莊村負責這項工作的武建生說,活動將辦好事、孝敬老人、集體勞動、維護環境衛生等村規民約細化為評選標準,解決了村規民約懸置問題,而且通過考核、獎勵對村民形成約束和引導。

  30年春風化雨,賈家莊形成了良好的村風、家風、民風。“平常開展掃雪、打掃衛生等義務勞動,喇叭一響,村民就全出來了,而且都是先大街後小巷,最後才掃自家門口。”武建生說,別說違法亂紀、上訪告狀,這些年村裏連鄰裏糾紛、家庭矛盾都很少。  

  “年輕的朋友來相會”

  入夏以來,賈家莊村裏格外熱鬧。除了來村開展培訓和素質拓展的多個團體,每周末都要湧入上萬名遊客。遊客們或在村裏的汾州民俗文化園、藝術中心轉一轉,或漫步賈街,嚐一嚐各地小吃。

  在賈街對麵不遠處,賈家莊參與建設、投資7億元的國際雙語學校正在加緊施工。不久的將來,這所學校帶動的教育產業,將與文化旅遊、釀酒等產業一起,撐起賈家莊令人憧憬的未來。

  張增亮說,賈家莊今天的熱鬧光景,得益於村支部幾次關鍵時刻與時俱進的改變,更見證著新一代年輕村幹部的成長與擔當。

  20世紀90年代初,賈家莊以“滾雪球”的方式,一口氣辦了20多個企業,集體經濟大有起色,但跟一些先進的村子比,仍是“小打小鬧”。

  經過考察論證,老支書邢利民乘著鄉鎮企業大發展的東風,帶領村民在1995年咬牙上馬了一個年產10萬噸的水泥廠。隨後,水泥廠產能逐漸發展到50萬噸,年均收入2000多萬元,成為賈家莊“二次騰飛”的支柱。

  進入21世紀,賈家莊的改變仍在繼續。2005年,大學畢業後在外創業的邢萬裏回到村裏,同時帶回了山西第一個拓展培訓項目。“當時每年能夠吸引2萬人來村培訓。”邢萬裏說,這讓他意識到村裏發展旅遊業是可能的。

  為了提高旅遊接待能力,在邢萬裏的建議下,賈家莊在2009年建起一個四星級酒店,並成立了旅遊公司。邢萬裏被村兩委請回來擔任公司總經理,並被選為村委會副主任。

  邢萬裏帶著一幫年輕的“小夥伴”,開始整合村裏的旅遊資源,挖掘村裏的文化元素,建起村史展覽館、馬烽紀念館、汾州民俗文化園、賈街等旅遊設施。

  2015年,賈家莊再次麵臨抉擇。“國家要求淘汰落後產能,村裏的支柱產業水泥廠要麼關停,要麼投入四五億元進行技改。”邢萬裏說。經過討論,賈家莊決定關停水泥廠,徹底轉型,走綠色興村的路子。

  關停後的水泥廠區並沒有浪費。村裏把廠區改造成工業文化創意園區,建起藝術中心、作家村、種子影院等,成為賈家莊發展文化旅遊業的另一隻翅膀。

  2017年底,39歲的邢萬裏當選賈家莊村黨委書記,與其他5名年紀相當的年輕人和3名老同誌一起組成村兩委班子,扛起新時代帶領賈家莊振興奔小康的旗幟。

  成功舉辦“電影短片交流周”“呂梁文學季”,年旅遊人數突破200萬人次,40多名在外打拚的年輕人重新回到村裏……在不同的時代,“我們村裏的年輕人”又聚到了一起。


(記者 趙東輝、晏國政、孫亮全、張千千)

文章編輯:陳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我們村裏的年輕人
    ——賈家莊追求美好生活的“動力源泉”
    2020-7-30 16:20:14    來源:新華社

      盛夏夜,賈家莊村賈街小吃街,食客如織。一場主題為“我們村裏的年輕人大聯歡”的網絡直播,在街口戲台上如約開啟,講述著三代賈家莊“年輕人”奮鬥圓夢的故事。

      61年前,取材於賈家莊的奮鬥題材電影《我們村裏的年輕人》火熱上映,這個黃土高原上的村莊因此名動全國。

      時間長河奔流不息,曆史現實交相輝映。

      從“有女不嫁賈家莊”的“恓惶村”,到遠近聞名的鄉村生活樣本,山西汾陽賈家莊村靠著一代代年輕人自強不息的奮鬥,上演著一幕幕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動劇情。

      “不當百萬富翁,要建億萬富村”

      每天早上起床後,92歲的村民武士雄都會推著輪椅在村裏的廣場走一個多小時,有時還會在健身器械上拉伸、活動。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武士雄還會和村裏200多名老人一起,在廣場旁的日間照料中心吃免費的早飯和午飯,看老夥伴們跳操、唱歌、下棋、打牌。

      “每天吃的飯不重樣。每隔一兩個月,村裏還組織老年人免費體檢。”武士雄說,當年改堿治水吃下的苦,終於變成了現在的“甜”日子。

      新中國成立前,賈家莊是遠近聞名的窮村。4000畝土地中2800多畝是鹽堿地,平均畝產隻有幾十公斤,村裏“討吃要飯多、光棍多、賣兒賣女多”。

      1952年,賈家莊在汾陽率先成立了農業生產合作社,幹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改堿治水,讓田地多產糧食。

      改堿治水是個重體力活。關鍵時刻,村裏的年輕人站了出來。在黨支部書記賈煥星的帶領下,宋樹勳、邢寶山、武士雄等六七十名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奔向鹽堿灘。“為了排水,光大渠就挖了幾百條。”當時擔任團支部書記的武士雄說。

      十多年過去,賈家莊人靠著肩挑手挖,硬是把所有鹽堿地變成了畝產800斤、“地成方樹成行”的良田。駐村作家馬烽以此為原型,寫出了《我們村裏的年輕人》等作品。

      “幸福生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靠著艱苦奮鬥得來的。”回憶起那段歲月,武士雄仍是十分感慨。

      吃飽肚子的賈家莊人,沒有停止奮鬥的腳步。

      1986年底,時任黨支部書記邢利民將自己辦的企業上交給村集體,和其他村幹部一起一心一意發展集體經濟。“不當百萬富翁,要建億萬富村。”他說。

      這一年,邢利民36歲,其他村幹部有一半年齡在40歲以下。一幫年輕人帶領著村民開啟了賈家莊的創業之旅。

      經過數十年發展,賈家莊集體資產從當年的400萬元增至10個億,村民年人均純收入從796元增至3萬多元,道路、公園等基礎設施和住房、飲水、天然氣、養老等普惠式服務不斷提升。

      69歲的賈家莊村原支部副書記張增亮說,正是由於當時的年輕人甘於“虧了我一個,富裕全村人”,才有了今天的共同富裕。

      在希望的田野上圓夢

      外表文靜的“90後”趙歡,是賈家莊旅遊公司下屬酒店的前台服務員,也是賈家莊拔河隊的骨幹隊員。這支隊員最小年齡21歲、平均年齡35歲的隊伍,每年都要出去參加比賽,並獲得過全國拔河新星係列賽亞軍。

      “村裏的文體活動幾十年都沒斷過。”趙歡說,每年村裏都會舉辦燈會廟會、村民晚會、文藝競賽、音樂節、籃球賽等各類文體比賽。

      “農民的小康生活,應該是全麵的,不僅要有物質保障,更要用精神文化來升華。”賈家莊村黨委書記邢萬裏說。

      賈家莊周邊早年曾流傳一句話:“有女不嫁賈家莊,嫁到賈(家)莊受恓惶。”如今,這句話變了說法:“不要車,不要房,隻要嫁進賈(家)莊的‘和諧家庭’。”

      “兩手抓兩手硬,歪風邪氣吹不進。”1991年,隨著集體經濟快速發展,賈家莊村黨支部決定以家庭為單位,黨員帶頭,開展“社會主義新型農家競賽”活動。

      2006年,這項活動升級調整為“新世紀和諧家庭競賽”。賈家莊村負責這項工作的武建生說,活動將辦好事、孝敬老人、集體勞動、維護環境衛生等村規民約細化為評選標準,解決了村規民約懸置問題,而且通過考核、獎勵對村民形成約束和引導。

      30年春風化雨,賈家莊形成了良好的村風、家風、民風。“平常開展掃雪、打掃衛生等義務勞動,喇叭一響,村民就全出來了,而且都是先大街後小巷,最後才掃自家門口。”武建生說,別說違法亂紀、上訪告狀,這些年村裏連鄰裏糾紛、家庭矛盾都很少。  

      “年輕的朋友來相會”

      入夏以來,賈家莊村裏格外熱鬧。除了來村開展培訓和素質拓展的多個團體,每周末都要湧入上萬名遊客。遊客們或在村裏的汾州民俗文化園、藝術中心轉一轉,或漫步賈街,嚐一嚐各地小吃。

      在賈街對麵不遠處,賈家莊參與建設、投資7億元的國際雙語學校正在加緊施工。不久的將來,這所學校帶動的教育產業,將與文化旅遊、釀酒等產業一起,撐起賈家莊令人憧憬的未來。

      張增亮說,賈家莊今天的熱鬧光景,得益於村支部幾次關鍵時刻與時俱進的改變,更見證著新一代年輕村幹部的成長與擔當。

      20世紀90年代初,賈家莊以“滾雪球”的方式,一口氣辦了20多個企業,集體經濟大有起色,但跟一些先進的村子比,仍是“小打小鬧”。

      經過考察論證,老支書邢利民乘著鄉鎮企業大發展的東風,帶領村民在1995年咬牙上馬了一個年產10萬噸的水泥廠。隨後,水泥廠產能逐漸發展到50萬噸,年均收入2000多萬元,成為賈家莊“二次騰飛”的支柱。

      進入21世紀,賈家莊的改變仍在繼續。2005年,大學畢業後在外創業的邢萬裏回到村裏,同時帶回了山西第一個拓展培訓項目。“當時每年能夠吸引2萬人來村培訓。”邢萬裏說,這讓他意識到村裏發展旅遊業是可能的。

      為了提高旅遊接待能力,在邢萬裏的建議下,賈家莊在2009年建起一個四星級酒店,並成立了旅遊公司。邢萬裏被村兩委請回來擔任公司總經理,並被選為村委會副主任。

      邢萬裏帶著一幫年輕的“小夥伴”,開始整合村裏的旅遊資源,挖掘村裏的文化元素,建起村史展覽館、馬烽紀念館、汾州民俗文化園、賈街等旅遊設施。

      2015年,賈家莊再次麵臨抉擇。“國家要求淘汰落後產能,村裏的支柱產業水泥廠要麼關停,要麼投入四五億元進行技改。”邢萬裏說。經過討論,賈家莊決定關停水泥廠,徹底轉型,走綠色興村的路子。

      關停後的水泥廠區並沒有浪費。村裏把廠區改造成工業文化創意園區,建起藝術中心、作家村、種子影院等,成為賈家莊發展文化旅遊業的另一隻翅膀。

      2017年底,39歲的邢萬裏當選賈家莊村黨委書記,與其他5名年紀相當的年輕人和3名老同誌一起組成村兩委班子,扛起新時代帶領賈家莊振興奔小康的旗幟。

      成功舉辦“電影短片交流周”“呂梁文學季”,年旅遊人數突破200萬人次,40多名在外打拚的年輕人重新回到村裏……在不同的時代,“我們村裏的年輕人”又聚到了一起。


    (記者 趙東輝、晏國政、孫亮全、張千千)

    文章編輯:陳婷 
     
    相關信息:
    山西分“道”轉型蹚新路
    再現“錦繡太原城”的逐夢之旅
    我國最大易地生態移民安置區的脫貧密碼
    把優秀返鄉農民工打造成鄉村振興生力軍
    烏蒙“同心”戰貧困
    三幅“圖鑒”說變遷——貴州“穿越時空”的脫貧印記
    群眾笑臉是最好的扶貧成績單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