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家莊追求美好生活的“動力源泉”
2020年專題區
盛夏夜,賈家莊村賈街小吃街,食客如織。一場主題為“我們村裏的年輕人大聯歡”的網絡直播,在街口戲台上如約開啟,講述著三代賈家莊“年輕人”奮鬥圓夢的故事。
61年前,取材於賈家莊的奮鬥題材電影《我們村裏的年輕人》火熱上映,這個黃土高原上的村莊因此名動全國。
時間長河奔流不息,曆史現實交相輝映。
從“有女不嫁賈家莊”的“恓惶村”,到遠近聞名的鄉村生活樣本,山西汾陽賈家莊村靠著一代代年輕人自強不息的奮鬥,上演著一幕幕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動劇情。
“不當百萬富翁,要建億萬富村”
每天早上起床後,92歲的村民武士雄都會推著輪椅在村裏的廣場走一個多小時,有時還會在健身器械上拉伸、活動。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武士雄還會和村裏200多名老人一起,在廣場旁的日間照料中心吃免費的早飯和午飯,看老夥伴們跳操、唱歌、下棋、打牌。
“每天吃的飯不重樣。每隔一兩個月,村裏還組織老年人免費體檢。”武士雄說,當年改堿治水吃下的苦,終於變成了現在的“甜”日子。
新中國成立前,賈家莊是遠近聞名的窮村。4000畝土地中2800多畝是鹽堿地,平均畝產隻有幾十公斤,村裏“討吃要飯多、光棍多、賣兒賣女多”。
1952年,賈家莊在汾陽率先成立了農業生產合作社,幹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改堿治水,讓田地多產糧食。
改堿治水是個重體力活。關鍵時刻,村裏的年輕人站了出來。在黨支部書記賈煥星的帶領下,宋樹勳、邢寶山、武士雄等六七十名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奔向鹽堿灘。“為了排水,光大渠就挖了幾百條。”當時擔任團支部書記的武士雄說。
十多年過去,賈家莊人靠著肩挑手挖,硬是把所有鹽堿地變成了畝產800斤、“地成方樹成行”的良田。駐村作家馬烽以此為原型,寫出了《我們村裏的年輕人》等作品。
“幸福生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靠著艱苦奮鬥得來的。”回憶起那段歲月,武士雄仍是十分感慨。
吃飽肚子的賈家莊人,沒有停止奮鬥的腳步。
1986年底,時任黨支部書記邢利民將自己辦的企業上交給村集體,和其他村幹部一起一心一意發展集體經濟。“不當百萬富翁,要建億萬富村。”他說。
這一年,邢利民36歲,其他村幹部有一半年齡在40歲以下。一幫年輕人帶領著村民開啟了賈家莊的創業之旅。
經過數十年發展,賈家莊集體資產從當年的400萬元增至10個億,村民年人均純收入從796元增至3萬多元,道路、公園等基礎設施和住房、飲水、天然氣、養老等普惠式服務不斷提升。
69歲的賈家莊村原支部副書記張增亮說,正是由於當時的年輕人甘於“虧了我一個,富裕全村人”,才有了今天的共同富裕。
在希望的田野上圓夢
外表文靜的“90後”趙歡,是賈家莊旅遊公司下屬酒店的前台服務員,也是賈家莊拔河隊的骨幹隊員。這支隊員最小年齡21歲、平均年齡35歲的隊伍,每年都要出去參加比賽,並獲得過全國拔河新星係列賽亞軍。
“村裏的文體活動幾十年都沒斷過。”趙歡說,每年村裏都會舉辦燈會廟會、村民晚會、文藝競賽、音樂節、籃球賽等各類文體比賽。
“農民的小康生活,應該是全麵的,不僅要有物質保障,更要用精神文化來升華。”賈家莊村黨委書記邢萬裏說。
賈家莊周邊早年曾流傳一句話:“有女不嫁賈家莊,嫁到賈(家)莊受恓惶。”如今,這句話變了說法:“不要車,不要房,隻要嫁進賈(家)莊的‘和諧家庭’。”
“兩手抓兩手硬,歪風邪氣吹不進。”1991年,隨著集體經濟快速發展,賈家莊村黨支部決定以家庭為單位,黨員帶頭,開展“社會主義新型農家競賽”活動。
2006年,這項活動升級調整為“新世紀和諧家庭競賽”。賈家莊村負責這項工作的武建生說,活動將辦好事、孝敬老人、集體勞動、維護環境衛生等村規民約細化為評選標準,解決了村規民約懸置問題,而且通過考核、獎勵對村民形成約束和引導。
30年春風化雨,賈家莊形成了良好的村風、家風、民風。“平常開展掃雪、打掃衛生等義務勞動,喇叭一響,村民就全出來了,而且都是先大街後小巷,最後才掃自家門口。”武建生說,別說違法亂紀、上訪告狀,這些年村裏連鄰裏糾紛、家庭矛盾都很少。
“年輕的朋友來相會”
入夏以來,賈家莊村裏格外熱鬧。除了來村開展培訓和素質拓展的多個團體,每周末都要湧入上萬名遊客。遊客們或在村裏的汾州民俗文化園、藝術中心轉一轉,或漫步賈街,嚐一嚐各地小吃。
在賈街對麵不遠處,賈家莊參與建設、投資7億元的國際雙語學校正在加緊施工。不久的將來,這所學校帶動的教育產業,將與文化旅遊、釀酒等產業一起,撐起賈家莊令人憧憬的未來。
張增亮說,賈家莊今天的熱鬧光景,得益於村支部幾次關鍵時刻與時俱進的改變,更見證著新一代年輕村幹部的成長與擔當。
20世紀90年代初,賈家莊以“滾雪球”的方式,一口氣辦了20多個企業,集體經濟大有起色,但跟一些先進的村子比,仍是“小打小鬧”。
經過考察論證,老支書邢利民乘著鄉鎮企業大發展的東風,帶領村民在1995年咬牙上馬了一個年產10萬噸的水泥廠。隨後,水泥廠產能逐漸發展到50萬噸,年均收入2000多萬元,成為賈家莊“二次騰飛”的支柱。
進入21世紀,賈家莊的改變仍在繼續。2005年,大學畢業後在外創業的邢萬裏回到村裏,同時帶回了山西第一個拓展培訓項目。“當時每年能夠吸引2萬人來村培訓。”邢萬裏說,這讓他意識到村裏發展旅遊業是可能的。
為了提高旅遊接待能力,在邢萬裏的建議下,賈家莊在2009年建起一個四星級酒店,並成立了旅遊公司。邢萬裏被村兩委請回來擔任公司總經理,並被選為村委會副主任。
邢萬裏帶著一幫年輕的“小夥伴”,開始整合村裏的旅遊資源,挖掘村裏的文化元素,建起村史展覽館、馬烽紀念館、汾州民俗文化園、賈街等旅遊設施。
2015年,賈家莊再次麵臨抉擇。“國家要求淘汰落後產能,村裏的支柱產業水泥廠要麼關停,要麼投入四五億元進行技改。”邢萬裏說。經過討論,賈家莊決定關停水泥廠,徹底轉型,走綠色興村的路子。
關停後的水泥廠區並沒有浪費。村裏把廠區改造成工業文化創意園區,建起藝術中心、作家村、種子影院等,成為賈家莊發展文化旅遊業的另一隻翅膀。
2017年底,39歲的邢萬裏當選賈家莊村黨委書記,與其他5名年紀相當的年輕人和3名老同誌一起組成村兩委班子,扛起新時代帶領賈家莊振興奔小康的旗幟。
成功舉辦“電影短片交流周”“呂梁文學季”,年旅遊人數突破200萬人次,40多名在外打拚的年輕人重新回到村裏……在不同的時代,“我們村裏的年輕人”又聚到了一起。
(記者 趙東輝、晏國政、孫亮全、張千千)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盛夏夜,賈家莊村賈街小吃街,食客如織。一場主題為“我們村裏的年輕人大聯歡”的網絡直播,在街口戲台上如約開啟,講述著三代賈家莊“年輕人”奮鬥圓夢的故事。
61年前,取材於賈家莊的奮鬥題材電影《我們村裏的年輕人》火熱上映,這個黃土高原上的村莊因此名動全國。
時間長河奔流不息,曆史現實交相輝映。
從“有女不嫁賈家莊”的“恓惶村”,到遠近聞名的鄉村生活樣本,山西汾陽賈家莊村靠著一代代年輕人自強不息的奮鬥,上演著一幕幕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動劇情。
“不當百萬富翁,要建億萬富村”
每天早上起床後,92歲的村民武士雄都會推著輪椅在村裏的廣場走一個多小時,有時還會在健身器械上拉伸、活動。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武士雄還會和村裏200多名老人一起,在廣場旁的日間照料中心吃免費的早飯和午飯,看老夥伴們跳操、唱歌、下棋、打牌。
“每天吃的飯不重樣。每隔一兩個月,村裏還組織老年人免費體檢。”武士雄說,當年改堿治水吃下的苦,終於變成了現在的“甜”日子。
新中國成立前,賈家莊是遠近聞名的窮村。4000畝土地中2800多畝是鹽堿地,平均畝產隻有幾十公斤,村裏“討吃要飯多、光棍多、賣兒賣女多”。
1952年,賈家莊在汾陽率先成立了農業生產合作社,幹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改堿治水,讓田地多產糧食。
改堿治水是個重體力活。關鍵時刻,村裏的年輕人站了出來。在黨支部書記賈煥星的帶領下,宋樹勳、邢寶山、武士雄等六七十名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奔向鹽堿灘。“為了排水,光大渠就挖了幾百條。”當時擔任團支部書記的武士雄說。
十多年過去,賈家莊人靠著肩挑手挖,硬是把所有鹽堿地變成了畝產800斤、“地成方樹成行”的良田。駐村作家馬烽以此為原型,寫出了《我們村裏的年輕人》等作品。
“幸福生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靠著艱苦奮鬥得來的。”回憶起那段歲月,武士雄仍是十分感慨。
吃飽肚子的賈家莊人,沒有停止奮鬥的腳步。
1986年底,時任黨支部書記邢利民將自己辦的企業上交給村集體,和其他村幹部一起一心一意發展集體經濟。“不當百萬富翁,要建億萬富村。”他說。
這一年,邢利民36歲,其他村幹部有一半年齡在40歲以下。一幫年輕人帶領著村民開啟了賈家莊的創業之旅。
經過數十年發展,賈家莊集體資產從當年的400萬元增至10個億,村民年人均純收入從796元增至3萬多元,道路、公園等基礎設施和住房、飲水、天然氣、養老等普惠式服務不斷提升。
69歲的賈家莊村原支部副書記張增亮說,正是由於當時的年輕人甘於“虧了我一個,富裕全村人”,才有了今天的共同富裕。
在希望的田野上圓夢
外表文靜的“90後”趙歡,是賈家莊旅遊公司下屬酒店的前台服務員,也是賈家莊拔河隊的骨幹隊員。這支隊員最小年齡21歲、平均年齡35歲的隊伍,每年都要出去參加比賽,並獲得過全國拔河新星係列賽亞軍。
“村裏的文體活動幾十年都沒斷過。”趙歡說,每年村裏都會舉辦燈會廟會、村民晚會、文藝競賽、音樂節、籃球賽等各類文體比賽。
“農民的小康生活,應該是全麵的,不僅要有物質保障,更要用精神文化來升華。”賈家莊村黨委書記邢萬裏說。
賈家莊周邊早年曾流傳一句話:“有女不嫁賈家莊,嫁到賈(家)莊受恓惶。”如今,這句話變了說法:“不要車,不要房,隻要嫁進賈(家)莊的‘和諧家庭’。”
“兩手抓兩手硬,歪風邪氣吹不進。”1991年,隨著集體經濟快速發展,賈家莊村黨支部決定以家庭為單位,黨員帶頭,開展“社會主義新型農家競賽”活動。
2006年,這項活動升級調整為“新世紀和諧家庭競賽”。賈家莊村負責這項工作的武建生說,活動將辦好事、孝敬老人、集體勞動、維護環境衛生等村規民約細化為評選標準,解決了村規民約懸置問題,而且通過考核、獎勵對村民形成約束和引導。
30年春風化雨,賈家莊形成了良好的村風、家風、民風。“平常開展掃雪、打掃衛生等義務勞動,喇叭一響,村民就全出來了,而且都是先大街後小巷,最後才掃自家門口。”武建生說,別說違法亂紀、上訪告狀,這些年村裏連鄰裏糾紛、家庭矛盾都很少。
“年輕的朋友來相會”
入夏以來,賈家莊村裏格外熱鬧。除了來村開展培訓和素質拓展的多個團體,每周末都要湧入上萬名遊客。遊客們或在村裏的汾州民俗文化園、藝術中心轉一轉,或漫步賈街,嚐一嚐各地小吃。
在賈街對麵不遠處,賈家莊參與建設、投資7億元的國際雙語學校正在加緊施工。不久的將來,這所學校帶動的教育產業,將與文化旅遊、釀酒等產業一起,撐起賈家莊令人憧憬的未來。
張增亮說,賈家莊今天的熱鬧光景,得益於村支部幾次關鍵時刻與時俱進的改變,更見證著新一代年輕村幹部的成長與擔當。
20世紀90年代初,賈家莊以“滾雪球”的方式,一口氣辦了20多個企業,集體經濟大有起色,但跟一些先進的村子比,仍是“小打小鬧”。
經過考察論證,老支書邢利民乘著鄉鎮企業大發展的東風,帶領村民在1995年咬牙上馬了一個年產10萬噸的水泥廠。隨後,水泥廠產能逐漸發展到50萬噸,年均收入2000多萬元,成為賈家莊“二次騰飛”的支柱。
進入21世紀,賈家莊的改變仍在繼續。2005年,大學畢業後在外創業的邢萬裏回到村裏,同時帶回了山西第一個拓展培訓項目。“當時每年能夠吸引2萬人來村培訓。”邢萬裏說,這讓他意識到村裏發展旅遊業是可能的。
為了提高旅遊接待能力,在邢萬裏的建議下,賈家莊在2009年建起一個四星級酒店,並成立了旅遊公司。邢萬裏被村兩委請回來擔任公司總經理,並被選為村委會副主任。
邢萬裏帶著一幫年輕的“小夥伴”,開始整合村裏的旅遊資源,挖掘村裏的文化元素,建起村史展覽館、馬烽紀念館、汾州民俗文化園、賈街等旅遊設施。
2015年,賈家莊再次麵臨抉擇。“國家要求淘汰落後產能,村裏的支柱產業水泥廠要麼關停,要麼投入四五億元進行技改。”邢萬裏說。經過討論,賈家莊決定關停水泥廠,徹底轉型,走綠色興村的路子。
關停後的水泥廠區並沒有浪費。村裏把廠區改造成工業文化創意園區,建起藝術中心、作家村、種子影院等,成為賈家莊發展文化旅遊業的另一隻翅膀。
2017年底,39歲的邢萬裏當選賈家莊村黨委書記,與其他5名年紀相當的年輕人和3名老同誌一起組成村兩委班子,扛起新時代帶領賈家莊振興奔小康的旗幟。
成功舉辦“電影短片交流周”“呂梁文學季”,年旅遊人數突破200萬人次,40多名在外打拚的年輕人重新回到村裏……在不同的時代,“我們村裏的年輕人”又聚到了一起。
(記者 趙東輝、晏國政、孫亮全、張千千)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