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蜀大地幹群“戰貧”軌跡掃描
2020年專題區
在世人眼中,千年都江堰造就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其實,在都江堰滋養著的成都平原之外,四川還有廣袤的高原地區、涼山彝區、秦巴山區、烏蒙山區四大連片貧困地區,千百年來與貧困抗爭。
幸福來自奮鬥,實幹成就夢想。脫貧攻堅戰打響後,川蜀大地上,廣大貧困群眾在黨員幹部帶領下不懈奮鬥,正在繪就全麵小康的“新天府”畫卷,創造美好幸福生活。
初心:“戰貧”之役 盡銳出戰
清晨,大涼山,通往“懸崖村”阿土列爾村的鋼梯閃著銀光。
駐村第一書記帕查有格又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5月,村裏的84戶貧困戶搬下山,住進了縣城邊的安置小區,但山上還有一些村民,還有農田、果園、牛羊,產業發展、旅遊開發……還有很多事要做。”
2015年,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政府工作的帕查有格,被選派到阿土列爾村任第一書記。那一年,他29歲,女兒才兩歲,而妻子正懷著二胎。
“那時到村上還沒有鋼梯,隻有17段簡易藤梯,最陡的地方接近90度,背後就是萬丈深淵……”第一次到“懸崖村”,帕查有格爬了3個多小時。
艱險之餘,更令帕查有格心酸的是村莊的困窘。“村民住在低矮的土坯房中,沒手機網絡、沒自來水,光伏電僅能供照明,地裏就種些玉米、土豆,廣種薄收。”
“組織信任我、派我來,我就要幹出個樣子。”駐村第一書記任期一般為兩年,帕查有格和其他幫扶隊員在阿土列爾村至今已工作4年多。
組織村民成立合作社種臍橙、花椒、核桃,養羊;改建藤梯為鋼梯,發展旅遊;開辦幼教點;搬遷貧困戶……駐村幹部和村民在各方的支持下,事情一件接著一件幹,阿土列爾村一年一變樣。
“現在‘懸崖村’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帕查有格說,“但是,脫貧攻堅這場仗還沒打完,我還得繼續堅守。”
帕查有格是四川5.9萬名駐村幫扶幹部中的一員。作為全國扶貧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四川省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集結各方力量,調動各方資源,下足“繡花”功夫,向全麵消除絕對貧困發起最強總攻。
打硬仗,要配備最能打仗的人。為集中力量攻克位列“三區三州”的涼山州貧困“堡壘”,2018年,四川對涼山州11個深度貧困縣組建11支專門工作隊,在全省選派5700餘名幹部常駐開展綜合幫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扶貧一線的黨員幹部付出的,除了心血、汗水,甚至還有生命。“你走出窮山溝,又來到窮山溝,百姓的冷暖憂愁,總放在心頭。你把村民當親人,付出了所有……”一名網友的留言,道出對黨員幹部馬伍薩的深情懷念。
出生在大涼山的馬伍薩,生前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農機推廣服務中心的一名彝族幹部。在甘孜州甘孜縣夏拉卡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期間,他因過度勞累突發疾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5月13日不幸去世,年僅38歲。
據四川省扶貧開發局統計,截至目前,全省在脫貧攻堅中因公獻出生命的人員已達77名。在和平年代,這些英雄們以生命赴使命,在沒有硝煙的“戰貧戰場”將為民初心淬煉成鋼。
奮鬥:寧願苦幹 不願苦熬
秦巴山深處,重巒疊嶂,溝壑縱橫。
身高僅1.5米的四川巴中市南江縣小田村村民秦發章,走路一瘸一拐,但他黝黑的臉上寫滿了不屈與自豪。
今年51歲的秦發章兒時患上小兒麻痹症,因家裏窮沒錢治病,落下了終身殘疾。從14歲開始,他到外地學手藝、打零工,又回鄉種地,百般辛苦,卻始終無法擺脫貧困的“魔咒”。
2014年精準扶貧啟動,秦發章家被確定為貧困戶。在幹部幫扶和扶貧政策支持下,他內心“不認命”的倔強被充分激發。
“每天公雞打第一聲鳴我就起床,比任何人出門都早;坡陡路不平,我就坐在山坡上溜著走;背不起滿背篼糧食,我就背半背篼、多跑兩趟。”秦發章說,想脫貧,要靠奮鬥。
如今,秦發章通過發展種養業,年收入超過10萬元,不僅甩掉“窮帽子”,還住進新房子,過上了富足的幸福生活。
左手纏繞著紅毛線,右手握住一根織針,手指交錯翻飛之間,一隻嬰兒毛線鞋逐漸成形。在四川閬中市王家嘴社區殘疾人編織基地,雙下肢癱瘓的李榮華是業務骨幹。
李榮華今年36歲,是閬中市得陽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曾經想脫貧卻苦於沒有技能。2018年,當地殘聯建立手工編織基地,麵向貧困殘疾人開展技能培訓。
“開始我不好意思出來,怕學不會被別人笑話。”李榮華說,殘聯的工作人員多次上門開導,既扶貧又扶誌,堅定了她參加培訓的信心。培訓之餘,她還上網找視頻自學。
如今,李榮華通過一針一線的編織,不僅收入穩定、順利脫了貧,家庭生活也經營得很溫馨。“作為一個殘疾人,能自食其力掙錢養家,我覺得很幸福。”李榮華說。
地處大涼山深處的涼山州昭覺縣穀莫村平均海拔2300米,是脫貧攻堅的難中之難。由於丈夫長期患病,村民俄地曲西曾是村裏最困難的貧困戶,也是幹部幫扶的重點。
打豬草、拌飼料……靠著養殖生態豬和土雞,俄地曲西逐漸脫了貧,從土坯房搬進了新居,還開辦了彝家風情民宿,年收入超過5萬元。
昔日“最困難的人”變成了穀莫村的“致富帶頭人”。“要想過上好日子,就要努力幹、加油幹。我還要帶動更多婦女努力脫貧奔小康。”俄地曲西說。
“寧願苦幹,不願苦熬”,20世紀90年代聞名全國的巴中精神,在他們身上得到充分體現。他們用自己的不懈奮鬥,生動詮釋了“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圓夢:走小康路 繪“新天府”
一片片白色大棚裏,一串串各色葡萄,果實累累。
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區果園村的“好運來”家庭農場內,種著陽光玫瑰、夏黑、美人指等8種葡萄,33歲的農場主張雄在藤蔓疊生的葡萄架下忙著采摘。
“種上了好果子,娶來了好妻子,生了個好兒子,買了個好車子,住進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對於張雄來說,小康生活就是這六個“子”。
十多年前,果園村卻名不副實。全村7000多畝土地,以傳統農業種植為主,村民普遍不富裕。
“我們四處考察,最後敲定葡萄種植作為村裏的主導產業。”果園村黨總支書記李永偉說,從最初試種2畝,到如今的5200畝,小葡萄成了增收奔小康的大產業,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過3.1萬元。
如今,行走在川蜀大地上,不論是成都平原、川中丘陵,還是西部山區,各地在因地製宜推進鄉村振興、全麵小康過程中,各有創新、各有特色,相同的是村民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川中丘區的樂至縣金鼓村,倡導鄉風文明有實招。村民在環境衛生、鄰裏關係、尊老愛幼等方麵履行村規民約,即可獲得“幸福積分”,並能在“幸福超市”裏兌換生活物品。
記者在村裏采訪時,67歲的村民王顯榮和老伴用“幸福積分”兌換了一桶菜籽油、五包掛麵、兩提抽紙,笑嗬嗬地滿載而歸,“我們老兩口趕上了好時代。”
在德陽市旌陽區高槐村,咖啡屋、紮染工作室、非遺“潮扇”等十餘個新商戶散布在青山綠水間,昔日貧困村成為網紅打卡地,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過2.3萬元。
“小康對我來說就是詩和遠方,在我的咖啡店裏都實現了。”返鄉創業的“芳華·舊時光”咖啡店主人劉雪梅說。
……
截至2019年底,四川貧困縣從2013年底的88個減少到7個,貧困人口從625萬人減少到20.3萬人,貧困發生率從9.6%下降到0.3%。
當前,攻克最後“堡壘”的反貧困決戰,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個全新的“天府之國”定會呈現在世人麵前。
(記者 楊三軍、陳健)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在世人眼中,千年都江堰造就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其實,在都江堰滋養著的成都平原之外,四川還有廣袤的高原地區、涼山彝區、秦巴山區、烏蒙山區四大連片貧困地區,千百年來與貧困抗爭。
幸福來自奮鬥,實幹成就夢想。脫貧攻堅戰打響後,川蜀大地上,廣大貧困群眾在黨員幹部帶領下不懈奮鬥,正在繪就全麵小康的“新天府”畫卷,創造美好幸福生活。
初心:“戰貧”之役 盡銳出戰
清晨,大涼山,通往“懸崖村”阿土列爾村的鋼梯閃著銀光。
駐村第一書記帕查有格又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5月,村裏的84戶貧困戶搬下山,住進了縣城邊的安置小區,但山上還有一些村民,還有農田、果園、牛羊,產業發展、旅遊開發……還有很多事要做。”
2015年,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政府工作的帕查有格,被選派到阿土列爾村任第一書記。那一年,他29歲,女兒才兩歲,而妻子正懷著二胎。
“那時到村上還沒有鋼梯,隻有17段簡易藤梯,最陡的地方接近90度,背後就是萬丈深淵……”第一次到“懸崖村”,帕查有格爬了3個多小時。
艱險之餘,更令帕查有格心酸的是村莊的困窘。“村民住在低矮的土坯房中,沒手機網絡、沒自來水,光伏電僅能供照明,地裏就種些玉米、土豆,廣種薄收。”
“組織信任我、派我來,我就要幹出個樣子。”駐村第一書記任期一般為兩年,帕查有格和其他幫扶隊員在阿土列爾村至今已工作4年多。
組織村民成立合作社種臍橙、花椒、核桃,養羊;改建藤梯為鋼梯,發展旅遊;開辦幼教點;搬遷貧困戶……駐村幹部和村民在各方的支持下,事情一件接著一件幹,阿土列爾村一年一變樣。
“現在‘懸崖村’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帕查有格說,“但是,脫貧攻堅這場仗還沒打完,我還得繼續堅守。”
帕查有格是四川5.9萬名駐村幫扶幹部中的一員。作為全國扶貧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四川省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集結各方力量,調動各方資源,下足“繡花”功夫,向全麵消除絕對貧困發起最強總攻。
打硬仗,要配備最能打仗的人。為集中力量攻克位列“三區三州”的涼山州貧困“堡壘”,2018年,四川對涼山州11個深度貧困縣組建11支專門工作隊,在全省選派5700餘名幹部常駐開展綜合幫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扶貧一線的黨員幹部付出的,除了心血、汗水,甚至還有生命。“你走出窮山溝,又來到窮山溝,百姓的冷暖憂愁,總放在心頭。你把村民當親人,付出了所有……”一名網友的留言,道出對黨員幹部馬伍薩的深情懷念。
出生在大涼山的馬伍薩,生前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農機推廣服務中心的一名彝族幹部。在甘孜州甘孜縣夏拉卡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期間,他因過度勞累突發疾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5月13日不幸去世,年僅38歲。
據四川省扶貧開發局統計,截至目前,全省在脫貧攻堅中因公獻出生命的人員已達77名。在和平年代,這些英雄們以生命赴使命,在沒有硝煙的“戰貧戰場”將為民初心淬煉成鋼。
奮鬥:寧願苦幹 不願苦熬
秦巴山深處,重巒疊嶂,溝壑縱橫。
身高僅1.5米的四川巴中市南江縣小田村村民秦發章,走路一瘸一拐,但他黝黑的臉上寫滿了不屈與自豪。
今年51歲的秦發章兒時患上小兒麻痹症,因家裏窮沒錢治病,落下了終身殘疾。從14歲開始,他到外地學手藝、打零工,又回鄉種地,百般辛苦,卻始終無法擺脫貧困的“魔咒”。
2014年精準扶貧啟動,秦發章家被確定為貧困戶。在幹部幫扶和扶貧政策支持下,他內心“不認命”的倔強被充分激發。
“每天公雞打第一聲鳴我就起床,比任何人出門都早;坡陡路不平,我就坐在山坡上溜著走;背不起滿背篼糧食,我就背半背篼、多跑兩趟。”秦發章說,想脫貧,要靠奮鬥。
如今,秦發章通過發展種養業,年收入超過10萬元,不僅甩掉“窮帽子”,還住進新房子,過上了富足的幸福生活。
左手纏繞著紅毛線,右手握住一根織針,手指交錯翻飛之間,一隻嬰兒毛線鞋逐漸成形。在四川閬中市王家嘴社區殘疾人編織基地,雙下肢癱瘓的李榮華是業務骨幹。
李榮華今年36歲,是閬中市得陽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曾經想脫貧卻苦於沒有技能。2018年,當地殘聯建立手工編織基地,麵向貧困殘疾人開展技能培訓。
“開始我不好意思出來,怕學不會被別人笑話。”李榮華說,殘聯的工作人員多次上門開導,既扶貧又扶誌,堅定了她參加培訓的信心。培訓之餘,她還上網找視頻自學。
如今,李榮華通過一針一線的編織,不僅收入穩定、順利脫了貧,家庭生活也經營得很溫馨。“作為一個殘疾人,能自食其力掙錢養家,我覺得很幸福。”李榮華說。
地處大涼山深處的涼山州昭覺縣穀莫村平均海拔2300米,是脫貧攻堅的難中之難。由於丈夫長期患病,村民俄地曲西曾是村裏最困難的貧困戶,也是幹部幫扶的重點。
打豬草、拌飼料……靠著養殖生態豬和土雞,俄地曲西逐漸脫了貧,從土坯房搬進了新居,還開辦了彝家風情民宿,年收入超過5萬元。
昔日“最困難的人”變成了穀莫村的“致富帶頭人”。“要想過上好日子,就要努力幹、加油幹。我還要帶動更多婦女努力脫貧奔小康。”俄地曲西說。
“寧願苦幹,不願苦熬”,20世紀90年代聞名全國的巴中精神,在他們身上得到充分體現。他們用自己的不懈奮鬥,生動詮釋了“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圓夢:走小康路 繪“新天府”
一片片白色大棚裏,一串串各色葡萄,果實累累。
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區果園村的“好運來”家庭農場內,種著陽光玫瑰、夏黑、美人指等8種葡萄,33歲的農場主張雄在藤蔓疊生的葡萄架下忙著采摘。
“種上了好果子,娶來了好妻子,生了個好兒子,買了個好車子,住進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對於張雄來說,小康生活就是這六個“子”。
十多年前,果園村卻名不副實。全村7000多畝土地,以傳統農業種植為主,村民普遍不富裕。
“我們四處考察,最後敲定葡萄種植作為村裏的主導產業。”果園村黨總支書記李永偉說,從最初試種2畝,到如今的5200畝,小葡萄成了增收奔小康的大產業,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過3.1萬元。
如今,行走在川蜀大地上,不論是成都平原、川中丘陵,還是西部山區,各地在因地製宜推進鄉村振興、全麵小康過程中,各有創新、各有特色,相同的是村民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川中丘區的樂至縣金鼓村,倡導鄉風文明有實招。村民在環境衛生、鄰裏關係、尊老愛幼等方麵履行村規民約,即可獲得“幸福積分”,並能在“幸福超市”裏兌換生活物品。
記者在村裏采訪時,67歲的村民王顯榮和老伴用“幸福積分”兌換了一桶菜籽油、五包掛麵、兩提抽紙,笑嗬嗬地滿載而歸,“我們老兩口趕上了好時代。”
在德陽市旌陽區高槐村,咖啡屋、紮染工作室、非遺“潮扇”等十餘個新商戶散布在青山綠水間,昔日貧困村成為網紅打卡地,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過2.3萬元。
“小康對我來說就是詩和遠方,在我的咖啡店裏都實現了。”返鄉創業的“芳華·舊時光”咖啡店主人劉雪梅說。
……
截至2019年底,四川貧困縣從2013年底的88個減少到7個,貧困人口從625萬人減少到20.3萬人,貧困發生率從9.6%下降到0.3%。
當前,攻克最後“堡壘”的反貧困決戰,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個全新的“天府之國”定會呈現在世人麵前。
(記者 楊三軍、陳健)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