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20年專題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 正文

2020年專題區

幸福鄉村引“客”歸
更新時間:2020-7-21 10:53:52    來源:新華社

  盛夏的烈日炙烤著柑橘園。32歲的新型職業農民劉沈廳正用他自己研製的滴灌係統,為柑橘樹“補水”。

  這個戴著眼鏡、文質彬彬的年輕人,不僅是一位種著130畝柑橘的果農,還是有著電子科技大學碩士學曆的返鄉創業者。

  近年來,在農業大省四川,大學生、農民工、農民企業家等有知識、有見識、懂經營的人才回流農村,正彙聚成助推鄉村振興和決勝全麵小康的重要力量。

  “前些年農村的‘空心化’現象很嚴重,年輕人願意回來的很少。這可能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機會,可以憑借知識和文化,做出一些與眾不同或者更有創新性的東西。”劉沈廳說。

  2016年底,懷揣著在農業上闖出一片天地的想法,劉沈廳回到家鄉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農村。他在果園裏嚐試新的種植技術,就以自己研製的滴灌係統為例,成本低、不怕堵,解決了傳統滴灌係統操作繁瑣、成本高、對水質和肥料品質要求高等缺點。2019年,劉沈廳的果園產了15萬公斤柑橘,銷售收入達130萬元。

  2019年10月,劉沈廳聯合當地果農,創辦了彭山區果業商會,目前已有500多名會員。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農產品銷售帶來巨大挑戰,但彭山果業卻一反常態地逆市上揚。這得益於果業商會搭建的“線上+線下”中轉平台,采用遠程視頻洽談,直播看貨、監控采摘,外地采購商不用來本地,果子“無接觸”就能賣出去。

  截至目前,彭山區已認定像劉沈廳這樣的新型職業農民100人,領辦家庭農場70家,形成了以新型職業農民為引領、輻射帶動周邊群眾、吸引高學曆青年投身農業農村事業的局麵。

  除了大學生,返鄉創業農民工也成為帶動鄉村邁向小康生活的“生力軍”。

  在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下八廟鎮安居村,安居家庭農場的100多畝蔬菜長勢喜人,幾名村民正在路邊的田地裏收菜、裝車。41歲的返鄉農民工文富群是這個家庭農場的負責人,她曾在北京打工多年,增長了見識,積攢了資金,也積累了一套經營管理的經驗。如今她的家庭農場吸納了六七十名當地村民務工。

  60歲的貧困戶李中群說,她家中1畝多土地流轉給家庭農場,每年租金600元。她又在這裏打工,一天工錢約60元,每月收入一千七八百元。在文富群創辦的家庭農場帶動下,李中群每年增收約2萬元,成功脫貧走在了小康路上。

  “脫貧攻堅戰剛打響時,村裏650戶人,就有106戶貧困戶。”安居村黨支部書記蒲光敏說,這幾年,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創辦了十多個項目,帶動貧困村民脫貧奔小康。2019年,村裏最後4戶貧困戶也成功脫了貧,實現貧困戶全部脫貧摘帽。

  一些農民企業家也正在反哺家鄉。在四川省仁壽縣汪洋鎮上遊村,沿山而建的村道通到村民門口,民宿客房點綴在山間,猶如一幅水墨畫卷。

  50歲的農民企業家張貴華就出生在這個小山村。他戴著眼鏡、瘦瘦的,因為從小家貧,十幾歲就外出務工,從煤礦的背煤工幹起,先後幹過搬運工、打磚工,經過20多年艱辛打拚,後來在成都開辦了自己的企業。

  現在,在仁壽縣委、縣政府引導下,張貴華回到家鄉,擔任上遊村的“鄉村振興主任”。他先是出資500餘萬元為村裏修路,建起一條3公裏的村道和一條4公裏的生態旅遊休閑走廊,還出資將天然氣和自來水接入了全村370餘戶村民的家中。依托村裏的山林生態景觀,張貴華依山就勢建成了以農家特色餐飲、戶外健身遊樂等為特色的生態農家樂,吸納當地100餘人就業。

  仁壽縣實施“鄉村振興書記(主任)選派計劃”,目前已優選771名像張貴華一樣的在外優秀創業人才、在外務工經商能人、返鄉創業明星,兼任村黨支部副書記或村委會主任助理,成為助推鄉村振興和實現全麵小康的帶頭人。

  “家鄉過去窮得隻有荒山坡、枯水塘,現在荒山變綠、水塘變清,願意到村裏來的人越來越多了。”張貴華說。


(記者 楊三軍、陳健)

文章編輯:陳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幸福鄉村引“客”歸
    2020-7-21 10:53:52    來源:新華社

      盛夏的烈日炙烤著柑橘園。32歲的新型職業農民劉沈廳正用他自己研製的滴灌係統,為柑橘樹“補水”。

      這個戴著眼鏡、文質彬彬的年輕人,不僅是一位種著130畝柑橘的果農,還是有著電子科技大學碩士學曆的返鄉創業者。

      近年來,在農業大省四川,大學生、農民工、農民企業家等有知識、有見識、懂經營的人才回流農村,正彙聚成助推鄉村振興和決勝全麵小康的重要力量。

      “前些年農村的‘空心化’現象很嚴重,年輕人願意回來的很少。這可能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機會,可以憑借知識和文化,做出一些與眾不同或者更有創新性的東西。”劉沈廳說。

      2016年底,懷揣著在農業上闖出一片天地的想法,劉沈廳回到家鄉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農村。他在果園裏嚐試新的種植技術,就以自己研製的滴灌係統為例,成本低、不怕堵,解決了傳統滴灌係統操作繁瑣、成本高、對水質和肥料品質要求高等缺點。2019年,劉沈廳的果園產了15萬公斤柑橘,銷售收入達130萬元。

      2019年10月,劉沈廳聯合當地果農,創辦了彭山區果業商會,目前已有500多名會員。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農產品銷售帶來巨大挑戰,但彭山果業卻一反常態地逆市上揚。這得益於果業商會搭建的“線上+線下”中轉平台,采用遠程視頻洽談,直播看貨、監控采摘,外地采購商不用來本地,果子“無接觸”就能賣出去。

      截至目前,彭山區已認定像劉沈廳這樣的新型職業農民100人,領辦家庭農場70家,形成了以新型職業農民為引領、輻射帶動周邊群眾、吸引高學曆青年投身農業農村事業的局麵。

      除了大學生,返鄉創業農民工也成為帶動鄉村邁向小康生活的“生力軍”。

      在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下八廟鎮安居村,安居家庭農場的100多畝蔬菜長勢喜人,幾名村民正在路邊的田地裏收菜、裝車。41歲的返鄉農民工文富群是這個家庭農場的負責人,她曾在北京打工多年,增長了見識,積攢了資金,也積累了一套經營管理的經驗。如今她的家庭農場吸納了六七十名當地村民務工。

      60歲的貧困戶李中群說,她家中1畝多土地流轉給家庭農場,每年租金600元。她又在這裏打工,一天工錢約60元,每月收入一千七八百元。在文富群創辦的家庭農場帶動下,李中群每年增收約2萬元,成功脫貧走在了小康路上。

      “脫貧攻堅戰剛打響時,村裏650戶人,就有106戶貧困戶。”安居村黨支部書記蒲光敏說,這幾年,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創辦了十多個項目,帶動貧困村民脫貧奔小康。2019年,村裏最後4戶貧困戶也成功脫了貧,實現貧困戶全部脫貧摘帽。

      一些農民企業家也正在反哺家鄉。在四川省仁壽縣汪洋鎮上遊村,沿山而建的村道通到村民門口,民宿客房點綴在山間,猶如一幅水墨畫卷。

      50歲的農民企業家張貴華就出生在這個小山村。他戴著眼鏡、瘦瘦的,因為從小家貧,十幾歲就外出務工,從煤礦的背煤工幹起,先後幹過搬運工、打磚工,經過20多年艱辛打拚,後來在成都開辦了自己的企業。

      現在,在仁壽縣委、縣政府引導下,張貴華回到家鄉,擔任上遊村的“鄉村振興主任”。他先是出資500餘萬元為村裏修路,建起一條3公裏的村道和一條4公裏的生態旅遊休閑走廊,還出資將天然氣和自來水接入了全村370餘戶村民的家中。依托村裏的山林生態景觀,張貴華依山就勢建成了以農家特色餐飲、戶外健身遊樂等為特色的生態農家樂,吸納當地100餘人就業。

      仁壽縣實施“鄉村振興書記(主任)選派計劃”,目前已優選771名像張貴華一樣的在外優秀創業人才、在外務工經商能人、返鄉創業明星,兼任村黨支部副書記或村委會主任助理,成為助推鄉村振興和實現全麵小康的帶頭人。

      “家鄉過去窮得隻有荒山坡、枯水塘,現在荒山變綠、水塘變清,願意到村裏來的人越來越多了。”張貴華說。


    (記者 楊三軍、陳健)

    文章編輯:陳婷 
     
    相關信息:
    留住鄉愁留住美
    黎苗山鄉種養“老行當”擦亮“綠色牌”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