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前夕,通州區於家務回族鄉舉辦“相伴七夕 真愛永恒”主題慶祝活動。在“幸福七夕——我與祖國共成長”環節,三對結婚70周年的夫妻,講述了他們大半個世紀以來生活中的點滴變化。其中,渠頭村的房珍椂和孔瑞芬夫婦,均已92歲高齡,兩位老人的故事短片播出後,在場觀眾無不動容。
丈夫房珍椂和妻子孔瑞芬是同齡人,兩人牽手於新中國成立那一年,育有一男三女。夫妻倆年歲雖高,聽覺和視力較好,能正常與人交流。老人閑不住,掃地、洗衣、做飯都親自弄,房老還經常騎電動車遛彎兒、買菜。“兩位老人生活簡單,作息時間規律,對吃穿沒有特別講究,媽脾氣特別好,什麼事都聽爸的,爸也照顧媽,倆人過得特別好。”房珍椂夫婦的兒媳辛淑敏認為,兩位老人長壽的秘訣還在於心態平和,彼此相互扶持,相敬相愛。
房珍椂年輕時在劇團工作,是有名的帥小夥。有一天,鄰近棗林村的一位瓜農在渠頭村賣瓜途中犯了難,遇事愛幫忙的房珍椂二話沒說,立馬幫忙。瓜農欣賞房珍椂的好人品,牽線搭橋,讓房珍椂得到了如今的緣分。
說起二老相識、攜手的事,頗有一番波折,房老嘴角帶笑說道:“當時就想著幫忙,沒覺得怎麼著,後來這人要給我介紹,頭一年我沒有答應,那時覺得不著急也不想結婚呢,第二年,又給我介紹,一看是同一個人,而且生日就差3天,我一想這真的是緣分。那時的年輕人不像現在,還沒有結婚就可以見麵拉手啊什麼的,那時候沒結婚都不認識對方,問了歲數,也沒說過話就結婚了。”
倆人結婚時,房珍祿特地向村委會借了大花轎,找眾人八抬大轎繞村一圈。雖沒有古代戲文裏的十裏紅妝,沒有現在的婚紗和婚車,但房珍椂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了妻子一個相對隆重的婚禮。每當孔瑞芬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都忍不住微笑。
婚後的生活平淡似水,卻恩愛非常。與房老開朗的性格不同,妻子孔瑞芬性格文靜,少言,勤儉持家,裹過腳,像極了古代的大家閨秀。房珍椂說,“我倆過得好都是因為她的好脾氣,她什麼事都聽我的,懂得包容我,這麼多年我們從沒紅過臉,吵過架。”
妻子包容丈夫的急脾氣,丈夫也尊重妻子的小習慣。孔瑞芬不愛吃薑、蒜,房珍椂每次炒菜時都先盛出一碗,再放薑、蒜。用房老的話說:“不愛吃怕什麼,咱單弄不就行了,也不麻煩。”
都說哪有牙齒不碰牙,可就這樣兩個性格相反的人,卻把日子過得和和美美,令鄰裏稱羨。日子也不是沒苦過,最艱難的時候把妻子孔瑞芬帶來的陪嫁老物件都賣了,每想到這,房老的心裏都泛著酸。“那時候沒糧食,村裏鹽堿地收成不好,古董瓷器、首飾、還有樟木箱子都賣了。老物件都不在了,就剩這個50多年的老座鍾陪著我們了。”房珍椂歎息道。
老座鍾目睹了歲月的變遷,也見證二老半個多世紀的相守與相伴。苦盡後總有甘來,現在的二老看上了液晶電視,物質富足,吃穿不愁,子女孝順,生活和美。提起現如今的生活,房老感慨萬千:“現在的日子那真是以前不敢想的,變化太大了,以前想換件衣服都得買布做,破衣服補丁打補丁都舍不得扔,現在出去買就行了。以前哪有這大電視啊,最早那時候用礦石連上耳機,得把匣子放樹上才能聽見,後來是半導體,黑白電視那會都是條件特別好的家才有。現在村裏環境也越來越好,鄉裏越來越多的高樓建起來了,看著真好。最重要的是國家政策好,鄉裏、村裏每月給我們倆的補貼加起來有2000元,每逢重陽節還有老人錢3000元,我們的生活費基本就夠了,真要感謝黨和政府!”
“我們生於兵荒馬亂的年代,經曆過抗日戰爭,有幸目睹了新中國成立,看到了70年來國家變化。沒有新中國的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哪有我家今天的新變化?哪一步都離不開祖國的繁榮富強,我們期待中國更加強大!”兩位老人殷切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