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20年專題區 > 我們的節日七夕 > 正文

2020年專題區

民俗專家談“七夕”
更新時間:2020-8-24 18:25:04    來源:烏魯木齊晚報

  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即將來臨,我國古代怎麼過七夕節?又有哪些傳統習俗呢?對此,記者采訪了新疆文史館館員、新疆書法家協會顧問閔蔭南為大家詳細解讀。

  閔蔭南說,農曆七月七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雙七節,乞巧節,女節,少女節,香橋會和巧節會等,源於“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傳說玉帝的第七個女兒織女,心靈、手巧、善織,令人羨慕不已,因此,人間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靈巧和幸福,於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動,由此形成了乞巧節。千百年來,生活在中國各地的普通民眾圍繞著這一節日都要舉辦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說到七夕,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把七夕等同於中國的情人節。在古代,七夕的確和牛郎織女傳說關係密切,但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這一日女子會約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兒節”的稱謂。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於七夕的詩歌名句數不勝數。”閔蔭南說,“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等等詩詞都是以七夕為題材,七夕節對研究中國曆史文化有重要價值,而深入人心的牛郎織女,又是中國民間文學的重要題材,它與民俗生活結合起來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間活動,對民俗學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閔蔭南說,近年來,各地上演了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用新的方式傳承演繹著傳統民俗的新內涵,很多和睦幸福的家庭,婆媳間上演著新時代的“乞巧精神”、傳承著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給七夕這個傳統節日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含義。

  各地七夕民間習俗

  乞求姻緣

  按照民間傳說,“七夕節”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一種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凡間的女子便在這一天晚上向織女祈求賜給自己美滿的姻緣。

  種生求子

  種生求子這項習俗,在我國南、北方都有流傳,在七夕前幾天,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在上麵,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

  南方稱為泡巧,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麵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遊,稱之為水上浮。或蠟製的嬰兒玩偶,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七姐誕

  在廣東,七夕節有拜仙的傳統民間習俗,這個活動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婚後的新娘,在過七夕節時,要舉行辭仙儀式。在初六晚上祀神時,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據史料記載,農曆七月初七,還有女子泛舟,遊石門沉香浦的習俗,此日為仙女淋浴日。石門浦水質清冽,泛舟者渴望帶來好運氣,這也是當地一個節日的習俗。

  誕七夕觀星觀星初秋時節,晚間9點左右,亮度為0星等的織女星首先出現在天頂附近,隨後,在其偏南方向亮度為1星等的牛郎星升起。在兩顆星的中間隔著一條橫貫南北的白茫茫的天河(即銀河),其中牛郎在河東、織女在河西,它們深情相望,充滿詩情畫意。

  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傳統習俗,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女子要擺上事先準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舉行各種乞巧儀式。

  婦女洗發

  婦女在七夕節洗發,是一項很特別的民間習俗。在湖南與江浙一帶的地方誌,都有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誌》:“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這項習俗,可能和七夕聖水有關。七夕這天取泉水與河水,如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淨的神聖力量。女性在這天沐發,用銀河裏的聖水淨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還有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

  染指甲

  染指甲是一項七夕民間習俗,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特別是在四川、貴州等地,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孩與兒童在節日的一種娛樂。

  許多年輕姑娘,在節日時用花草葉染指甲,更加凸顯美麗,也寓意未婚的女子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記者 饒俊華整理)

文章編輯:陳東 
  • 上一篇文章: 沒有了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民俗專家談“七夕”
    2020-8-24 18:25:04    來源:烏魯木齊晚報

      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即將來臨,我國古代怎麼過七夕節?又有哪些傳統習俗呢?對此,記者采訪了新疆文史館館員、新疆書法家協會顧問閔蔭南為大家詳細解讀。

      閔蔭南說,農曆七月七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雙七節,乞巧節,女節,少女節,香橋會和巧節會等,源於“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傳說玉帝的第七個女兒織女,心靈、手巧、善織,令人羨慕不已,因此,人間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靈巧和幸福,於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動,由此形成了乞巧節。千百年來,生活在中國各地的普通民眾圍繞著這一節日都要舉辦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說到七夕,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把七夕等同於中國的情人節。在古代,七夕的確和牛郎織女傳說關係密切,但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這一日女子會約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兒節”的稱謂。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於七夕的詩歌名句數不勝數。”閔蔭南說,“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等等詩詞都是以七夕為題材,七夕節對研究中國曆史文化有重要價值,而深入人心的牛郎織女,又是中國民間文學的重要題材,它與民俗生活結合起來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間活動,對民俗學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閔蔭南說,近年來,各地上演了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用新的方式傳承演繹著傳統民俗的新內涵,很多和睦幸福的家庭,婆媳間上演著新時代的“乞巧精神”、傳承著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給七夕這個傳統節日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含義。

      各地七夕民間習俗

      乞求姻緣

      按照民間傳說,“七夕節”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一種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凡間的女子便在這一天晚上向織女祈求賜給自己美滿的姻緣。

      種生求子

      種生求子這項習俗,在我國南、北方都有流傳,在七夕前幾天,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在上麵,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

      南方稱為泡巧,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麵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遊,稱之為水上浮。或蠟製的嬰兒玩偶,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七姐誕

      在廣東,七夕節有拜仙的傳統民間習俗,這個活動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婚後的新娘,在過七夕節時,要舉行辭仙儀式。在初六晚上祀神時,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據史料記載,農曆七月初七,還有女子泛舟,遊石門沉香浦的習俗,此日為仙女淋浴日。石門浦水質清冽,泛舟者渴望帶來好運氣,這也是當地一個節日的習俗。

      誕七夕觀星觀星初秋時節,晚間9點左右,亮度為0星等的織女星首先出現在天頂附近,隨後,在其偏南方向亮度為1星等的牛郎星升起。在兩顆星的中間隔著一條橫貫南北的白茫茫的天河(即銀河),其中牛郎在河東、織女在河西,它們深情相望,充滿詩情畫意。

      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傳統習俗,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女子要擺上事先準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舉行各種乞巧儀式。

      婦女洗發

      婦女在七夕節洗發,是一項很特別的民間習俗。在湖南與江浙一帶的地方誌,都有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誌》:“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這項習俗,可能和七夕聖水有關。七夕這天取泉水與河水,如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淨的神聖力量。女性在這天沐發,用銀河裏的聖水淨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還有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

      染指甲

      染指甲是一項七夕民間習俗,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特別是在四川、貴州等地,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孩與兒童在節日的一種娛樂。

      許多年輕姑娘,在節日時用花草葉染指甲,更加凸顯美麗,也寓意未婚的女子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記者 饒俊華整理)

    文章編輯:陳東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