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專題區
焦作,應該算是我的故鄉吧。故鄉的含義是什麼?流行的說法是:故鄉,是年輕時拚命想離去而不易離去、年老時拚命想回去而回不去的地方!夠詩意的,但對於我這個從小生活於斯、一晃大半輩子的“焦作人”來說,這種說法就顯得有點虛、有點作了。
如必欲把故鄉歸結為一個可供眺望的村莊、一個有特定間隔的時間節點的話,我選擇洪洞縣大槐樹,時間就設定在大明洪武年間,我的祖先離開故鄉來到懷川落腳謀生……二十幾代了,那麼多先人們一直就“誤將他鄉作故鄉”,曾不起“思鄉”之情,曾不動“還鄉”之願?由此,我相信了:身安處,無分他鄉故土;心定時,有樹皆為鄉梓;而靈魂時時泊靠之岸,便是命定的故園!
那麼,既安身立命於焦作,是不是就該說道說道焦作這座城呢?
1961年,父親用一輛小推車就把我們全家從待王鎮的白莊搬到市區的幸福街,母親奉調幸福街小學任教,我入托馬路南的幸福街幼兒園,再後來,市委幼兒園、幸福街小學、市一中……直至參加工作,生活範圍幾乎就是太行路、新華街、民主路、解放路圍起的這個圈兒。那時候感覺老劇院、百貨樓、老郵電局、老新華書店、老公園那一帶就是市中心了,到那兒轉轉,就算“上大街”了。再往西走走,拐到新華街,有個老店——裕茂祥,那兒的點心、醬菜,味道好得沒齒不忘。
不過,經常走過的還是太行路,我家就在幸福街住著嘛!這條山腳下的大路,好像就是焦作最忙的路了,要不1路車怎麼就首先通到這裏呢?它也是焦作最長的路了,往西直通中站,往東通到三門河口,我父親每周都要騎著他那輛老自行車在此轉彎,在幸福街的家與大南坡的單位之間穿梭。其實,三門河口再往東,還能通向更遠的地方,隻是我沒有去過罷了。
說到路,就不得不說到車了。小時候感覺太行路上車多,老解放、吉普車、自行車、大板車、手推車、獨輪車……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種一二十人合力才能拉動的大板車,和那種由人駕轅、套著毛驢拉偏套的加長、加重的架子車,這兩種車都是拉重貨的,如大型機械、預製混凝土構件、煤、石頭等,拉車的都是壯勞力,都是靠一步一叩首、一個汗珠摔八瓣掙飯吃的人。小時候每逢號召學雷鋒,我們都蹲那馬路牙子上等,看見這類車過來時就跑上去幫助推車,然後回去寫一篇作文或日記上交了事。記得有一次,不知道是心急還是漫不經心,一輛套毛驢的架子車過來,我們幾個不由分說就上去幫忙推,結果那段路正好是下坡路,拉車人正使勁往後趔著呢,我們幾個挨了頓嗬斥,怏怏而去。
車多了(尤其是拉煤、拉石料的車),帶起的灰塵就多了,加上路麵柏油碾壓破解,土、石子、灰都暴露出來,而往西到七四四七那一帶的路,本身就是用石子、爐渣、土、灰攪拌鋪成的,大車一過,灰天蕩地的,那年月,穿白襯衫、黑皮鞋,成了一種奢“拽”,要不了一天,管保你黑白倒置。
上世紀80年代,剛工作不久,我頭回出差到省城開會,不得精神點,白的確良襯衣、藍西服褲、銅扣頭皮帶、三接頭黑皮鞋,剛改革開放那年頭兒不是興這套行頭嘛!
休會期間,各地同行之間閑聊,恰與一藹然長者臨座,長者問我:“焦作的吧?”然後指了指我的衣袖、皮鞋,又幽幽地說:“我是焦作出來的,這黑、這灰,帶有煤的味道啊!”
我低頭一看,不禁澀然:挺新的行頭,這城北穿城南去搭車,就雪白變灰了,烏黑的也變灰了。
打那兒以後,逢外地出差,我老是有一種臉沒洗淨的感覺,使勁洗幾回才踏實。
不過,想想呢,也不盡然是自卑,新中國成立之初,強敵環伺,新中國要站穩、要無畏,靠啥?還不趕緊“把傳統的農業國變為現代工業國”?哪個後起國家要現代化,不得先搞工業化?不得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建設路子?這不僅涉及整個工業化的展開,還關乎到國防根底兒。一個戰略大國沒點“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的底氣,能站得直、立得穩嗎?而煤、鐵、水泥……這些髒乎乎、硬邦邦的玩意兒是啥?那是工業化的根基啊!焦作有礦,又是二線建設的一個腰眼子,不得大力使勁搞這些東西嘛!髒是髒了點,可想想國家能強起來、壯起來,咱們的奉獻和犧牲是曆史使命使然,心裏不由得產生出一股自豪感來。
其實,在城市的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焦作有著相當的獨特之處:首先,這裏背山麵水,剛柔並濟,這是大自然最豐厚的饋贈,城市建設應須體現其自然性。其次,這裏有一種厚樸堅韌的特質,作為一個戰略要地,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從王朝年代到民國,尤其是八年抗戰,太行山一半的石頭都經曆了刀光、火光、血浸!可每次災難之後,焦作人那種不舍家園、重建家園的堅韌勁兒,哪地方能比?每當看到鄉村農民稍有積蓄之後,就翻建房子、院子的那股子韌性、吃苦精神,都令人動容。第三,近現代焦作實際上是個移民城市,自清末大規模開礦,尤其是新中國二線建設,大批東北人、豫東人、四川人湧入,血融、俗融、味融、語融,以至於此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焦作話,既不是本地的懷慶土音兒,也不同於河南官話,質地硬、連讀多、語速快,它就那麼在懷慶土音裏浮著,彼此都懂、都通,又彼此不混、不合,環顧周遭城市,城郊語音油水分離的,焦作算是獨一份兒吧?這該算是這方土地的包容性的體現。
既要符合本地特色,又需兼顧各方口味兒,焦作這塊兒文章不那麼容易做的,它是一篇大文章。
於是,林立的煙囪、遮天蔽日的濃煙、徹夜不息的氣錘聲和重型機械來回撞擊的聲音、北山震耳欲聾的炸礦和炸石頭的炮聲,都漸漸刪除了,夜變得安詳起來,天也漸漸清了起來,樹木越來越多、越來越高、越來越濃鬱,花花草草越來越鋪展、越來越滋潤。
大沙河蘆葦叢生、蒲荷交映,沙鷗翔集,水光瀲灩,儼然一派南方澤國氣象。南水北調河麵波光粼粼,臨水而居已不是一句詩而已了。焦作的空氣明顯濕潤、幹淨起來,就像這座城市的脾氣,越來越清爽、溫潤。
當然,這一切的變化,都是慢慢地、一步步實現的,“成如容易卻艱辛”,多少曲折、阻力、指責、詆毀……誰說得清?激進論者,總是徹變論者,總是提倡一錘定音、一步到位,論則高妙無雙,行則一籌莫展。往往是這座城市成長中的匆匆過客,他們不能理解,“現在”恰恰要從“過去”來認知、來理解的。
要療山治水,內外相通,要將一座傳統的汙染嚴重的煤城變成碧水藍天,哪可能一步到位?這些符合《易經》提倡的“君子豹變”——而非暴變,我深刻同意:小豹子變換身上的花紋,總是一步步、一層層,由量變到質變的,這過程就是一種理解、適應,一種美。
這麼一座身體和靈魂都實沉沉的城,它的現代性怎麼可能一步到位?
它必然要具有漸變性,是一邊思考一邊幹的,有誤差、有修正,甚至有返工,再正常不過了。我們修整自己的家,不也是這樣嘛!東倒騰、西倒騰,添了換,換了再換,總有許多新觀念、新元素、新感受被融入,而“新”的,也總是在慢慢地變異。就像這太行路,總是挖了鋪、鋪了挖,多少次都記不清了,可是每次之後都不一樣,都會有新的內涵和新的感受。
現如今,這太行路,名兒是沒有變化,但這路上的景兒是大不一樣了,路上跑的車變了:拉鋼材、拉大機器的大板車消失了,嘿嘿喲喲的號子聲也消失了;拉著我全家進城的那種小推車也沒了蹤跡,騾子和驢、馬都退到了書本上;蔚為大觀的自行車少了,小轎車、三輪機動車、電動車多了,步行的人還那麼多……
它們在這條路上展示了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年齡、不同的體會。路旁的綠化帶越拓越飽滿,各種設置也越來越幹淨、越來越精美,走累了,我就坐在馬路牙子上看啊、想啊,感慨萬千,卻又說不清個啥滋味……就像此刻,一位瘦長的老兄拎了把二胡,坐在花壇邊上拉了起來,臉上的褶子比我還晦澀呢,曲子也隱隱約約聽不十分清楚,但肯定是老歌曲。不過,匆匆人流中,他拉得倒是超然、盎然,像冬日雪地中的梅花,“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這老兄,是把這裏誤作公園了?還是就把這裏當成公園了?也許,都是吧!
這兩天,焦作市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消息如春風一樣吹遍全城,滿大街的市民走在路上,渾身都帶著一股精氣神。這時,一隊小青年兒,扛著某電動車的廣告旗子,走過我身邊,白襯衣、黑褲、黑皮鞋,盡管衣服汗津津的,但白是白、黑是黑,沒有混淆於灰色。
是啊!這麼多年了,我與這座城市一起成長,就在這長長的太行路上走啊走……走著走著,越走越幹淨,越走越愜意、越大氣……
(楊光黎)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焦作,應該算是我的故鄉吧。故鄉的含義是什麼?流行的說法是:故鄉,是年輕時拚命想離去而不易離去、年老時拚命想回去而回不去的地方!夠詩意的,但對於我這個從小生活於斯、一晃大半輩子的“焦作人”來說,這種說法就顯得有點虛、有點作了。
如必欲把故鄉歸結為一個可供眺望的村莊、一個有特定間隔的時間節點的話,我選擇洪洞縣大槐樹,時間就設定在大明洪武年間,我的祖先離開故鄉來到懷川落腳謀生……二十幾代了,那麼多先人們一直就“誤將他鄉作故鄉”,曾不起“思鄉”之情,曾不動“還鄉”之願?由此,我相信了:身安處,無分他鄉故土;心定時,有樹皆為鄉梓;而靈魂時時泊靠之岸,便是命定的故園!
那麼,既安身立命於焦作,是不是就該說道說道焦作這座城呢?
1961年,父親用一輛小推車就把我們全家從待王鎮的白莊搬到市區的幸福街,母親奉調幸福街小學任教,我入托馬路南的幸福街幼兒園,再後來,市委幼兒園、幸福街小學、市一中……直至參加工作,生活範圍幾乎就是太行路、新華街、民主路、解放路圍起的這個圈兒。那時候感覺老劇院、百貨樓、老郵電局、老新華書店、老公園那一帶就是市中心了,到那兒轉轉,就算“上大街”了。再往西走走,拐到新華街,有個老店——裕茂祥,那兒的點心、醬菜,味道好得沒齒不忘。
不過,經常走過的還是太行路,我家就在幸福街住著嘛!這條山腳下的大路,好像就是焦作最忙的路了,要不1路車怎麼就首先通到這裏呢?它也是焦作最長的路了,往西直通中站,往東通到三門河口,我父親每周都要騎著他那輛老自行車在此轉彎,在幸福街的家與大南坡的單位之間穿梭。其實,三門河口再往東,還能通向更遠的地方,隻是我沒有去過罷了。
說到路,就不得不說到車了。小時候感覺太行路上車多,老解放、吉普車、自行車、大板車、手推車、獨輪車……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種一二十人合力才能拉動的大板車,和那種由人駕轅、套著毛驢拉偏套的加長、加重的架子車,這兩種車都是拉重貨的,如大型機械、預製混凝土構件、煤、石頭等,拉車的都是壯勞力,都是靠一步一叩首、一個汗珠摔八瓣掙飯吃的人。小時候每逢號召學雷鋒,我們都蹲那馬路牙子上等,看見這類車過來時就跑上去幫助推車,然後回去寫一篇作文或日記上交了事。記得有一次,不知道是心急還是漫不經心,一輛套毛驢的架子車過來,我們幾個不由分說就上去幫忙推,結果那段路正好是下坡路,拉車人正使勁往後趔著呢,我們幾個挨了頓嗬斥,怏怏而去。
車多了(尤其是拉煤、拉石料的車),帶起的灰塵就多了,加上路麵柏油碾壓破解,土、石子、灰都暴露出來,而往西到七四四七那一帶的路,本身就是用石子、爐渣、土、灰攪拌鋪成的,大車一過,灰天蕩地的,那年月,穿白襯衫、黑皮鞋,成了一種奢“拽”,要不了一天,管保你黑白倒置。
上世紀80年代,剛工作不久,我頭回出差到省城開會,不得精神點,白的確良襯衣、藍西服褲、銅扣頭皮帶、三接頭黑皮鞋,剛改革開放那年頭兒不是興這套行頭嘛!
休會期間,各地同行之間閑聊,恰與一藹然長者臨座,長者問我:“焦作的吧?”然後指了指我的衣袖、皮鞋,又幽幽地說:“我是焦作出來的,這黑、這灰,帶有煤的味道啊!”
我低頭一看,不禁澀然:挺新的行頭,這城北穿城南去搭車,就雪白變灰了,烏黑的也變灰了。
打那兒以後,逢外地出差,我老是有一種臉沒洗淨的感覺,使勁洗幾回才踏實。
不過,想想呢,也不盡然是自卑,新中國成立之初,強敵環伺,新中國要站穩、要無畏,靠啥?還不趕緊“把傳統的農業國變為現代工業國”?哪個後起國家要現代化,不得先搞工業化?不得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建設路子?這不僅涉及整個工業化的展開,還關乎到國防根底兒。一個戰略大國沒點“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的底氣,能站得直、立得穩嗎?而煤、鐵、水泥……這些髒乎乎、硬邦邦的玩意兒是啥?那是工業化的根基啊!焦作有礦,又是二線建設的一個腰眼子,不得大力使勁搞這些東西嘛!髒是髒了點,可想想國家能強起來、壯起來,咱們的奉獻和犧牲是曆史使命使然,心裏不由得產生出一股自豪感來。
其實,在城市的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焦作有著相當的獨特之處:首先,這裏背山麵水,剛柔並濟,這是大自然最豐厚的饋贈,城市建設應須體現其自然性。其次,這裏有一種厚樸堅韌的特質,作為一個戰略要地,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從王朝年代到民國,尤其是八年抗戰,太行山一半的石頭都經曆了刀光、火光、血浸!可每次災難之後,焦作人那種不舍家園、重建家園的堅韌勁兒,哪地方能比?每當看到鄉村農民稍有積蓄之後,就翻建房子、院子的那股子韌性、吃苦精神,都令人動容。第三,近現代焦作實際上是個移民城市,自清末大規模開礦,尤其是新中國二線建設,大批東北人、豫東人、四川人湧入,血融、俗融、味融、語融,以至於此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焦作話,既不是本地的懷慶土音兒,也不同於河南官話,質地硬、連讀多、語速快,它就那麼在懷慶土音裏浮著,彼此都懂、都通,又彼此不混、不合,環顧周遭城市,城郊語音油水分離的,焦作算是獨一份兒吧?這該算是這方土地的包容性的體現。
既要符合本地特色,又需兼顧各方口味兒,焦作這塊兒文章不那麼容易做的,它是一篇大文章。
於是,林立的煙囪、遮天蔽日的濃煙、徹夜不息的氣錘聲和重型機械來回撞擊的聲音、北山震耳欲聾的炸礦和炸石頭的炮聲,都漸漸刪除了,夜變得安詳起來,天也漸漸清了起來,樹木越來越多、越來越高、越來越濃鬱,花花草草越來越鋪展、越來越滋潤。
大沙河蘆葦叢生、蒲荷交映,沙鷗翔集,水光瀲灩,儼然一派南方澤國氣象。南水北調河麵波光粼粼,臨水而居已不是一句詩而已了。焦作的空氣明顯濕潤、幹淨起來,就像這座城市的脾氣,越來越清爽、溫潤。
當然,這一切的變化,都是慢慢地、一步步實現的,“成如容易卻艱辛”,多少曲折、阻力、指責、詆毀……誰說得清?激進論者,總是徹變論者,總是提倡一錘定音、一步到位,論則高妙無雙,行則一籌莫展。往往是這座城市成長中的匆匆過客,他們不能理解,“現在”恰恰要從“過去”來認知、來理解的。
要療山治水,內外相通,要將一座傳統的汙染嚴重的煤城變成碧水藍天,哪可能一步到位?這些符合《易經》提倡的“君子豹變”——而非暴變,我深刻同意:小豹子變換身上的花紋,總是一步步、一層層,由量變到質變的,這過程就是一種理解、適應,一種美。
這麼一座身體和靈魂都實沉沉的城,它的現代性怎麼可能一步到位?
它必然要具有漸變性,是一邊思考一邊幹的,有誤差、有修正,甚至有返工,再正常不過了。我們修整自己的家,不也是這樣嘛!東倒騰、西倒騰,添了換,換了再換,總有許多新觀念、新元素、新感受被融入,而“新”的,也總是在慢慢地變異。就像這太行路,總是挖了鋪、鋪了挖,多少次都記不清了,可是每次之後都不一樣,都會有新的內涵和新的感受。
現如今,這太行路,名兒是沒有變化,但這路上的景兒是大不一樣了,路上跑的車變了:拉鋼材、拉大機器的大板車消失了,嘿嘿喲喲的號子聲也消失了;拉著我全家進城的那種小推車也沒了蹤跡,騾子和驢、馬都退到了書本上;蔚為大觀的自行車少了,小轎車、三輪機動車、電動車多了,步行的人還那麼多……
它們在這條路上展示了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年齡、不同的體會。路旁的綠化帶越拓越飽滿,各種設置也越來越幹淨、越來越精美,走累了,我就坐在馬路牙子上看啊、想啊,感慨萬千,卻又說不清個啥滋味……就像此刻,一位瘦長的老兄拎了把二胡,坐在花壇邊上拉了起來,臉上的褶子比我還晦澀呢,曲子也隱隱約約聽不十分清楚,但肯定是老歌曲。不過,匆匆人流中,他拉得倒是超然、盎然,像冬日雪地中的梅花,“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這老兄,是把這裏誤作公園了?還是就把這裏當成公園了?也許,都是吧!
這兩天,焦作市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消息如春風一樣吹遍全城,滿大街的市民走在路上,渾身都帶著一股精氣神。這時,一隊小青年兒,扛著某電動車的廣告旗子,走過我身邊,白襯衣、黑褲、黑皮鞋,盡管衣服汗津津的,但白是白、黑是黑,沒有混淆於灰色。
是啊!這麼多年了,我與這座城市一起成長,就在這長長的太行路上走啊走……走著走著,越走越幹淨,越走越愜意、越大氣……
(楊光黎)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