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20年專題區 > 太極拳專題 > 媒體報道 > 正文

2020年專題區

太極拳:世界的遺產,人類的財富
更新時間:2020-12-18 9:18:14    來源:新華社CNML文字

 12月17日,發源於中國的太極拳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蘊聚東方文化精髓的太極拳進一步得到世界認可。

  太極拳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標識,是中華民族獻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太極拳是以太極哲理為依據,汲取傳統養生和技擊智慧而編創的一種武術,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由裏及外的形體表達,既能增強體質,又能修身養性。集文化、健康、武術三種屬性於一體的太極拳向全世界傳遞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共享古老東方的體育實踐。

  太極拳既是曆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發源於黃河岸邊的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在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村形成以來,世代傳承,不斷創新,在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出多個流派,並在過往的300多年間傳播至中國各地,為各族人民共享和實踐,進而在全球產生廣泛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練習太極拳者已達數億人。

  太極拳申遺成功是對其價值的肯定,也是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尊重。太極拳代表著中國人的哲學和價值觀,是中國人健康、自然、和諧生活方式的體現,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我們樂意看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動態符號揚帆出海,風靡全球,推動全球文化的交流互鑒,成為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申遺成功隻是太極拳傳承與發展的強音,而不是終曲。未來,守護好文化遺產,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傳承好文化遺產,需要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就太極拳而言,立足於衛生與健康、武術與體育、文化與修養三種屬性,太極拳在提高全球健康水平、促進體育運動發展、推動多元文化傳播等方麵將大有可為。其傳遞的和諧、統一、包容、剛柔並濟等理念更是跨越國別、種族、宗教的限製,與世界人民共享古老中國的智慧。

  “天下太極是一家”。太極拳是世界的遺產,人類的財富,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太極拳及太極文化,是我們共同的責任,也是造福人類的千秋功業。

文章編輯:楊銘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太極拳:世界的遺產,人類的財富
    2020-12-18 9:18:14    來源:新華社CNML文字

     12月17日,發源於中國的太極拳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蘊聚東方文化精髓的太極拳進一步得到世界認可。

      太極拳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標識,是中華民族獻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太極拳是以太極哲理為依據,汲取傳統養生和技擊智慧而編創的一種武術,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由裏及外的形體表達,既能增強體質,又能修身養性。集文化、健康、武術三種屬性於一體的太極拳向全世界傳遞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共享古老東方的體育實踐。

      太極拳既是曆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發源於黃河岸邊的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在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村形成以來,世代傳承,不斷創新,在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出多個流派,並在過往的300多年間傳播至中國各地,為各族人民共享和實踐,進而在全球產生廣泛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練習太極拳者已達數億人。

      太極拳申遺成功是對其價值的肯定,也是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尊重。太極拳代表著中國人的哲學和價值觀,是中國人健康、自然、和諧生活方式的體現,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我們樂意看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動態符號揚帆出海,風靡全球,推動全球文化的交流互鑒,成為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申遺成功隻是太極拳傳承與發展的強音,而不是終曲。未來,守護好文化遺產,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傳承好文化遺產,需要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就太極拳而言,立足於衛生與健康、武術與體育、文化與修養三種屬性,太極拳在提高全球健康水平、促進體育運動發展、推動多元文化傳播等方麵將大有可為。其傳遞的和諧、統一、包容、剛柔並濟等理念更是跨越國別、種族、宗教的限製,與世界人民共享古老中國的智慧。

      “天下太極是一家”。太極拳是世界的遺產,人類的財富,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太極拳及太極文化,是我們共同的責任,也是造福人類的千秋功業。

    文章編輯:楊銘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