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堡太極拳
2020年專題區
陳清平,生於1795年,逝於1868年,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第十五世,居住在陳家溝北趙堡街村。自幼隨陳有本習練太極拳小架,青年時成名家,深得一代宗師陳長興、陳有本的嘉許。陳清平精通太極拳,結合自己的心得體會,在其師改進原來套路的基礎上再行改進,改為小巧緊湊的拳架,形成與師陳有本不同的太極拳小架套路。後陳清平移居趙堡鎮,開館授徒,人們為了區別陳清平與其師陳有本的拳架,稱其師小架為“略”,稱其小架為“圈”。陳清平教授的太極拳與陳家溝所傳太極拳在架形上有明顯的不同之處。因其於趙堡鎮廣教門徒,著稱於世,後人稱為趙堡太極拳或太極拳趙堡架。趙堡太極拳注重開合與輕靈,陳家溝拳架注重沉穩與纏絲。趙堡太極拳在漫長的100多年裏,枝繁葉茂,名手輩出,主要分布在趙堡鎮、南張羌鎮與北冷鄉。
陳清平在太極拳藝上“不獨技勝,且以理勝”,有“文武秀才”的美譽,推手功夫很是了得,動作小,不露形,發放不為人覺察,已達出神入化之境。陳清平家境富有,終日除經商、習練拳械外,利用閑暇向村裏青少年傳授太極拳。天長日久,學藝者眾多,遂在鎮裏開辦武館,正式授徒,趙堡鎮一帶皆其所傳。
陳清平在傳拳時不僅注重拳架的傳承,在拳理發展方麵尤有創新,因此大大推動了太極拳的繼承和發揚。陳清平德高望重,思想開明,不保守,不墨守成規,授拳因人施教,多有所成。因當時處在義和團時期,陳清平改變了拳不出村的製度,為太極拳發揚光大作出了努力,建立了因人施教的方法,傳授多人。
在從學於陳清平的弟子當中,有和兆元、牛發虎、張漢、李景炎、任長春、陳景陽、李作智、武禹襄、王賜信等著名弟子,對太極拳的發展都作出了一定的貢獻。趙堡鎮人和兆元所創“代理架”,又稱“趙堡快架”,即和式太極拳;趙堡鎮陳新莊村人李景炎所創“忽雷架”,又稱“圪顫架”即忽雷太極拳;南張羌鎮南張羌村人李作智所創“杈架”,又稱“矮樁架”即騰挪太極拳;河北省永年縣人武禹襄創武式太極拳;北冷鄉北冷村人王賜信創“圪顫拳”即忽靈太極拳;趙堡鎮西辛莊村人任長春創領落架;趙堡鎮趙堡村人牛發虎在虎牢關大戰撚軍,一戰成名,其封誥至今保存在後人手中。武式太極拳的再傳弟子孫祿堂還創編出了孫式太極拳。陳清平為太極拳的傳播、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陳清平親傳趙堡鎮弟子和兆元(1810~1890年)在研習過程中,精研《易經》《中庸》之理,多相參悟,苦心修習,增補不足,刪其煩瑣,融老、莊、醫理於拳架中,在不失傳統的同時將拳架修定為具有中正鬆柔、輕靈圓活、順遂自然等要領,集拳架、推手、散手於一體的新架,後經由陳清平首肯並冠名以與原傳的太極拳趙堡架相區別,這就是和式太極拳(又稱代理架)。在和式太極拳的傳承中,經由和兆元傳和敬之,和敬之傳和慶喜,和慶喜傳鄭伯英與鄭悟清,之後形成當今流傳於西安的另外兩種趙堡太極拳架。其中,鄭悟清所傳被稱為趙堡代理架太極拳,又稱“承架”,共75式,其意為引進宋明理學,符合天理,其架勢小巧緊湊,架高靈活;鄭伯英所傳稱為趙堡騰落架太極拳,共108式,其意為拳架起伏騰落,舒展大方,門人弟子眾多且遠播海外。
陳清平不唯藝高德重,還仁愛有加,曾義助其徒李景炎。李景炎居住地與趙堡鎮相距不遠,他慕名前來求教。教拳之餘,陳清平發現李景炎因家貧生活困苦,便給予周濟。李景炎深為感動,發憤學拳,終有所成。陳清平又介紹他去益豐大戶趙家做護院,以解決生計。清末,李景炎以保鏢為業,因功夫高強而威震山東、河南,有“鐵胳膊李盾”之稱。李景炎在陳清平師傳拳學基礎上,參研清代《靈台儀像誌》之理,集內外家於一體,創立了上功快、技術強的太極拳“忽雷架”,今已遠播台灣及海外。
任長春,生於1835年,逝於1906年,溫縣趙堡鎮西新莊人,陳清平的弟子。青年時代(約1855~1871年)曾跟隨清武節將軍陳家溝陳仲甡(1809~1871年)學習陳式太極拳,直至陳仲甡去世,長達15年之久。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陳清平,生於1795年,逝於1868年,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第十五世,居住在陳家溝北趙堡街村。自幼隨陳有本習練太極拳小架,青年時成名家,深得一代宗師陳長興、陳有本的嘉許。陳清平精通太極拳,結合自己的心得體會,在其師改進原來套路的基礎上再行改進,改為小巧緊湊的拳架,形成與師陳有本不同的太極拳小架套路。後陳清平移居趙堡鎮,開館授徒,人們為了區別陳清平與其師陳有本的拳架,稱其師小架為“略”,稱其小架為“圈”。陳清平教授的太極拳與陳家溝所傳太極拳在架形上有明顯的不同之處。因其於趙堡鎮廣教門徒,著稱於世,後人稱為趙堡太極拳或太極拳趙堡架。趙堡太極拳注重開合與輕靈,陳家溝拳架注重沉穩與纏絲。趙堡太極拳在漫長的100多年裏,枝繁葉茂,名手輩出,主要分布在趙堡鎮、南張羌鎮與北冷鄉。
陳清平在太極拳藝上“不獨技勝,且以理勝”,有“文武秀才”的美譽,推手功夫很是了得,動作小,不露形,發放不為人覺察,已達出神入化之境。陳清平家境富有,終日除經商、習練拳械外,利用閑暇向村裏青少年傳授太極拳。天長日久,學藝者眾多,遂在鎮裏開辦武館,正式授徒,趙堡鎮一帶皆其所傳。
陳清平在傳拳時不僅注重拳架的傳承,在拳理發展方麵尤有創新,因此大大推動了太極拳的繼承和發揚。陳清平德高望重,思想開明,不保守,不墨守成規,授拳因人施教,多有所成。因當時處在義和團時期,陳清平改變了拳不出村的製度,為太極拳發揚光大作出了努力,建立了因人施教的方法,傳授多人。
在從學於陳清平的弟子當中,有和兆元、牛發虎、張漢、李景炎、任長春、陳景陽、李作智、武禹襄、王賜信等著名弟子,對太極拳的發展都作出了一定的貢獻。趙堡鎮人和兆元所創“代理架”,又稱“趙堡快架”,即和式太極拳;趙堡鎮陳新莊村人李景炎所創“忽雷架”,又稱“圪顫架”即忽雷太極拳;南張羌鎮南張羌村人李作智所創“杈架”,又稱“矮樁架”即騰挪太極拳;河北省永年縣人武禹襄創武式太極拳;北冷鄉北冷村人王賜信創“圪顫拳”即忽靈太極拳;趙堡鎮西辛莊村人任長春創領落架;趙堡鎮趙堡村人牛發虎在虎牢關大戰撚軍,一戰成名,其封誥至今保存在後人手中。武式太極拳的再傳弟子孫祿堂還創編出了孫式太極拳。陳清平為太極拳的傳播、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陳清平親傳趙堡鎮弟子和兆元(1810~1890年)在研習過程中,精研《易經》《中庸》之理,多相參悟,苦心修習,增補不足,刪其煩瑣,融老、莊、醫理於拳架中,在不失傳統的同時將拳架修定為具有中正鬆柔、輕靈圓活、順遂自然等要領,集拳架、推手、散手於一體的新架,後經由陳清平首肯並冠名以與原傳的太極拳趙堡架相區別,這就是和式太極拳(又稱代理架)。在和式太極拳的傳承中,經由和兆元傳和敬之,和敬之傳和慶喜,和慶喜傳鄭伯英與鄭悟清,之後形成當今流傳於西安的另外兩種趙堡太極拳架。其中,鄭悟清所傳被稱為趙堡代理架太極拳,又稱“承架”,共75式,其意為引進宋明理學,符合天理,其架勢小巧緊湊,架高靈活;鄭伯英所傳稱為趙堡騰落架太極拳,共108式,其意為拳架起伏騰落,舒展大方,門人弟子眾多且遠播海外。
陳清平不唯藝高德重,還仁愛有加,曾義助其徒李景炎。李景炎居住地與趙堡鎮相距不遠,他慕名前來求教。教拳之餘,陳清平發現李景炎因家貧生活困苦,便給予周濟。李景炎深為感動,發憤學拳,終有所成。陳清平又介紹他去益豐大戶趙家做護院,以解決生計。清末,李景炎以保鏢為業,因功夫高強而威震山東、河南,有“鐵胳膊李盾”之稱。李景炎在陳清平師傳拳學基礎上,參研清代《靈台儀像誌》之理,集內外家於一體,創立了上功快、技術強的太極拳“忽雷架”,今已遠播台灣及海外。
任長春,生於1835年,逝於1906年,溫縣趙堡鎮西新莊人,陳清平的弟子。青年時代(約1855~1871年)曾跟隨清武節將軍陳家溝陳仲甡(1809~1871年)學習陳式太極拳,直至陳仲甡去世,長達15年之久。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