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專題區
第五回 細說太極拳理
很多人都把太極拳的創立當作神話,其實,太極拳的創立既有實戰經驗的積累,也有理論知識的鋪墊。從實戰經驗方麵來說,太極拳的形成主要得益於明代武術。明代武術極為盛行,湧現出很多武術名家、專著和新拳種。太極拳是在吸收當時許多家著名拳法,特別是戚繼光的三十二式長拳的基礎上創編而成的,單從動作名稱上來看,至少吸收了二十九式。
如果從理論上來說,太極拳的理論來源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古典哲理。太極理論源自於先秦時《周易·係辭》中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經宋代周敦頤《太極圖說》和道家太極觀發展起來的太極學說。
二是把拳術與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相結合。人體是一個不斷運動著的有機整體,易學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運動,無一不是陰陽的對立統一。人的生命運動,其本身就是陰陽對立雙方,在不斷的矛盾運動中取得統一的過程。
易學認為,凡是屬於溫熱的、上升的、明亮的、興奮的、輕浮的、活動的等方麵的事物或現象,統屬於陽的範圍;凡是屬於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製的、靜止的等方麵的事物或現象,統屬於陰的範疇。而太極拳就順從陰陽變化之理,在一招一式運作之中,陰中含陽,陽中具陰,陰陽互變,相輔而生。
三是把拳術與中醫學中的導引、吐納等理論相結合,將氣功運用於拳術之中。導引和吐納法源自於先秦文獻中記載的養氣、養形術,經醫家的“五禽戲”、道家的“性命雙修”,以及宋人的“八段錦”和明人的“易筋經”等養生強身法發展起來的導引吐納方法。
中醫學中的導引是中國古代醫學家們發明的一種養生術。主要是通過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體運動,使人體各部血液精氣流通無阻,從而促進身體的健康。
導引在太極拳中的應用即把意與形相結合,使心髒生理正常,從而引導血氣於身暢通。中國古代醫學家認為,心為神之居,主掌血脈運行,對人體各個髒腑均有重要的調節作用,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主宰,是人身上最重要的髒器,位於五官之首。五髒主藏精氣,以心藏脈,肺藏魄,肝藏魂,腎藏誌。人體全身的血液依賴於心髒的推動作用才可以輸送到全身各個部位。因此,陳王廷在創造太極拳時,把始祖陳卜所傳授下來的一百單八勢長拳等拳術與中醫的導引相結合,在周身放鬆的條件下,使形體的運動符合並且能夠促進血液的循環。習練太極拳可使心氣旺盛,心血充盈,脈道通利,心主血脈的一切功能正常發揮,血液在脈管內正常運行,起到練拳養生的作用。否則,會使演練者氣血不足,引起推動血液運行循環的力量減弱,脈道堵塞,產生病變,不利於演練者的身體健康。
吐納,也是中國古代醫學家們所發明的一種養生術。吐,即呼氣,意為排出;納,即吸氣,意為收入。吐納術就是通過身體排出濁氣,吸納清氣,吐故納新,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裏俱濟。
肺髒主掌呼吸之氣,呼吸功能是人體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人體在一生之中,需要不停地進行新陳代謝,在新陳代謝過程中,要消耗掉大量的清新之氣,即氧氣;產生出大量的濁氣,即二氧化碳。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全靠肺的呼吸、吐納功能。
太極拳把拳術招勢的形體運動與吐故納新相結合,首先保證形體運動不能妨礙人體的肺髒呼吸運動,以保障肺髒機能正常發揮,新陳代謝自然進行。其次,通過拳術招勢的形體運動來促進人體內部宗氣的形成。所謂宗氣,也叫大氣,是相對於先天元氣而論的後天之氣,是人之生命根本。宗氣的功能就是推動肺的呼吸和心血在脈管內的運動。宗氣主要是由肺髒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氣與脾胃所化生的水穀精微之氣相結合而成,集聚於胸中,稱作上氣海,是全身之氣運動流行的本始。第三,通過拳術招勢的形體運動來促進人體宗氣的分布,在心髒、肺髒的協同下,將上氣海中之宗氣通過血脈分別送入全身各個髒腑組織器官,達到全身表裏上下,肌膚內髒,發揮其滋潤營養之作用。
太極拳把拳術的形體運動與中醫學中的導引、吐納等理論相結合,使形體運動更有益於身體健康和技擊功能的發揮。
四是把拳術與中醫學中的經絡學說相結合。中國古代中醫經絡學說主要是論述人體經絡係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經絡與髒腑之間的相互關係的學說,是中國古代醫學理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肺腑肢節,溝通表裏、上下、內外,調節體內各部分功能活動的通路,是經脈、絡脈及其連屬組織的總稱,是人體特有的組織結構和聯絡係統。其中,經脈是人體經絡係統的縱行幹線;絡,有網絡之意,是人體脈絡的大小分支,縱橫交錯,網絡全身,無處不至,人體的經絡係統主要包括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十二別經、別絡、孫絡、浮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幾個部分,起著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的重大作用,但是決不可不通。
經絡係統通過有規律的循行和錯綜複雜的聯絡交會。把人體的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等組織器官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從而來保證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其一,把拳術與經絡係統的聯絡作用相結合。人體是一個由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七竅、皮肉筋骨等組成的整體。它維護機體的協調統一,主要就是通過經絡係統的聯絡作用。十二正經及十二別經縱橫交錯,入裏出表,通上達下,循行於髒腑和官竅之間;奇經八脈聯係與調節正經;十三經筋與十二皮部聯絡筋脈皮肉。陳王廷將人體經絡學說中的聯絡作用應用於太極拳術之中,就形成了太極拳技擊理論之一的“一靜無有不靜,一動百骸皆隨”。
其二,把拳術與經絡係統的運輸作用相結合。人體的各組織器官均需要氣血的濡潤滋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而氣血之所以暢通無阻,通達於周身,營養髒腑組織,抗禦外邪,保衛機體,必須得依靠經絡係統的傳注。陳王廷將經絡係統的運輸作用應用於太極拳術之中,通過經脈運行血氣而營養陰陽,以養丹田剛中柔表之氣,溢發於體外,助於技擊施展;濡筋骨,使自己體格健壯,表裏筋骨堅實,內氣充足,以此承受、化解外來之擊;利關節,使演練者身體各部位活動輕靈,以己不動化彼之動,後趁勢出擊,克敵製勝。
其三,把拳術與經絡係統的感應傳導作用相結合。所謂感應傳導,就是經絡係統對於外界刺激的感覺,有傳遞通導作用,即為人體的觸覺係統。陳王廷將經絡係統的感應傳導作用應用於太極拳術之中,保證以靜製動,後發製人順利完成。正如《拳論》雲:“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其四,把拳術與經絡係統的調節作用相結合。人體的經絡係統不僅具有聯絡作用、運輸作用和感應傳導作用。同時,它能夠保持人體各部機能活動的平衡與協調。陳王廷將經絡係統的調節作用應用於太極拳術之中,領先經絡的平衡與協調作用對身體的各部位進行靈活調節,變幻虛實,以虛誘敵,引實落空,避其實而擊其虛,從而克敵製勝。
拳術與經絡學說的結合,使太極拳術獨創了順應經絡變化的纏繞螺旋運動方式而滋生的纏絲勁,旋轉發力,增大出拳發勁的威力,令人難以提防。
其五,綜合百家拳術之長,獨樹一幟。明朝嘉靖年間,中國有一名揚海外的武將,姓戚名繼光,字元敬,號南塘,晚年號孟諸,生於1528年,逝於1587年,係山東省蓬萊人。戚繼光編製新軍,並傳以集百家拳術之長編製而成的三十二勢,變化無窮,微妙莫測,似有神意。
陳王廷創造太極拳時,從戚繼光所編的《三十二勢拳經捷要》中吸取精妙,采納了二十九勢,即懶紮衣、金雞獨立、采馬拳、七星拳、雀地龍、懸腳虛、伏虎勢、獸頭勢、朝天蹬、朝陽手、指襠勢、跨虎勢、當頭炮等。因此可以這樣說,無極功和太極養生功為太極拳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而把無極、太極理論與戚繼光的《拳經》相結合而催生出來的陳式太極拳則是一種創造。
陳王廷的《拳經總歌》寫到:“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鉤逼攬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衝致勝歸。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炮捶。二換掃壓掛麵腳,左右邊簪莊跟腿。截前壓後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上攏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藏頭蓋麵天下有,攢心剁脅世間稀。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
其中,陳王廷《拳經總歌》中的“閃驚取巧有誰知”“佯輸詐走誰雲敗”“橫直披砍奇更奇”“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等來源於戚繼光《拳經》中的“怎當我閃驚取巧”“上擎下取一跌”“倒騎龍佯輸詐走”“一條鞭橫直披砍”“挨步逼上下提籠”“進攻退閃弱生強”。而首句“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說明了太極推手的特點和方法,要求運勁忽隱忽現,似有實無,似無實有;內勁潛移默化,意在人先;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依著何處,即依向何處放勁。隨感而應,不拘泥於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等八法和勁別,進而達到觸處成圓,能化能發的“階及神明”的功夫。而一部《拳經總歌》也大多闡述了太極推手的技法要略。陳王廷極可能有較深太極拳基礎,晚年又進行了對太極拳運動的改造以及對太極推手、陳氏刀槍的創造,此時的太極拳雛形可能為綿拳、十三拳勢、長拳,而不叫太極拳,但為太極拳的創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另外,陳家溝陳氏家傳的《三三六拳譜》,在序言中記載:“……拳之類不一,其端不知創自何人,唯心史觀六合出於山西龍鳳姬先生。先生明末人也。精槍法,人呼為神。先生謂:‘吾處亂世,執槍衛身則可。若處平世,兵刃消滅,倘遇不測,何以禦之,於變槍為拳,理會一本形散萬珠,前後各有六勢。一本者何,心之靈也,萬珠者何,形之變也。六合者,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是謂六合。前後各六勢,一勢變為十二勢,十二勢仍歸一勢,有剛柔之分,有精粗之妙。但習藝者以能閃為妙,不知此拳有捷法,以走為妙。有追法,有封蔽法。動不見形,形一動不及封閉。能走能閃,能封能閉。能禦於晝,不能禦於夜。唯六合者,有開口,有捷法,雖猝不及防,不見不聞,亦應之有餘。’習六合者亦不同,傳之者未尚不同。學者各得其偽,是如愈傳愈謬耳。餘從學鄭氐得姬氐傳,雖未臻佳境而稍得其徉,分為十則以誨弟子,不敢雲能接姬氐薪傳也。”其中,六合拳所講的六合,即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與陳式太極拳所謂的“內三合”與“外三合”是一樣的。
陳氏後人又結合家傳拳術吸收外家拳的精髓進行改造,比如現代陳氏的“二路炮捶”,外家拳的味道很濃,但是又很突出太極拳的纏絲勁,十分明顯,這是用太極拳的勁法、原理對陳氏原傳外家拳進行部分變革的結果。
因此,可以說太極拳是綜合了各種拳術而創造性地發展起來的。由於太極拳既廣納諸家拳術之長,又有自己獨特的神奇之處,所以每戰必勝,拳理上包容萬家,獨樹一幟,不斷發揚光大。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第五回 細說太極拳理
很多人都把太極拳的創立當作神話,其實,太極拳的創立既有實戰經驗的積累,也有理論知識的鋪墊。從實戰經驗方麵來說,太極拳的形成主要得益於明代武術。明代武術極為盛行,湧現出很多武術名家、專著和新拳種。太極拳是在吸收當時許多家著名拳法,特別是戚繼光的三十二式長拳的基礎上創編而成的,單從動作名稱上來看,至少吸收了二十九式。
如果從理論上來說,太極拳的理論來源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古典哲理。太極理論源自於先秦時《周易·係辭》中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經宋代周敦頤《太極圖說》和道家太極觀發展起來的太極學說。
二是把拳術與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相結合。人體是一個不斷運動著的有機整體,易學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運動,無一不是陰陽的對立統一。人的生命運動,其本身就是陰陽對立雙方,在不斷的矛盾運動中取得統一的過程。
易學認為,凡是屬於溫熱的、上升的、明亮的、興奮的、輕浮的、活動的等方麵的事物或現象,統屬於陽的範圍;凡是屬於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製的、靜止的等方麵的事物或現象,統屬於陰的範疇。而太極拳就順從陰陽變化之理,在一招一式運作之中,陰中含陽,陽中具陰,陰陽互變,相輔而生。
三是把拳術與中醫學中的導引、吐納等理論相結合,將氣功運用於拳術之中。導引和吐納法源自於先秦文獻中記載的養氣、養形術,經醫家的“五禽戲”、道家的“性命雙修”,以及宋人的“八段錦”和明人的“易筋經”等養生強身法發展起來的導引吐納方法。
中醫學中的導引是中國古代醫學家們發明的一種養生術。主要是通過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體運動,使人體各部血液精氣流通無阻,從而促進身體的健康。
導引在太極拳中的應用即把意與形相結合,使心髒生理正常,從而引導血氣於身暢通。中國古代醫學家認為,心為神之居,主掌血脈運行,對人體各個髒腑均有重要的調節作用,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主宰,是人身上最重要的髒器,位於五官之首。五髒主藏精氣,以心藏脈,肺藏魄,肝藏魂,腎藏誌。人體全身的血液依賴於心髒的推動作用才可以輸送到全身各個部位。因此,陳王廷在創造太極拳時,把始祖陳卜所傳授下來的一百單八勢長拳等拳術與中醫的導引相結合,在周身放鬆的條件下,使形體的運動符合並且能夠促進血液的循環。習練太極拳可使心氣旺盛,心血充盈,脈道通利,心主血脈的一切功能正常發揮,血液在脈管內正常運行,起到練拳養生的作用。否則,會使演練者氣血不足,引起推動血液運行循環的力量減弱,脈道堵塞,產生病變,不利於演練者的身體健康。
吐納,也是中國古代醫學家們所發明的一種養生術。吐,即呼氣,意為排出;納,即吸氣,意為收入。吐納術就是通過身體排出濁氣,吸納清氣,吐故納新,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裏俱濟。
肺髒主掌呼吸之氣,呼吸功能是人體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人體在一生之中,需要不停地進行新陳代謝,在新陳代謝過程中,要消耗掉大量的清新之氣,即氧氣;產生出大量的濁氣,即二氧化碳。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全靠肺的呼吸、吐納功能。
太極拳把拳術招勢的形體運動與吐故納新相結合,首先保證形體運動不能妨礙人體的肺髒呼吸運動,以保障肺髒機能正常發揮,新陳代謝自然進行。其次,通過拳術招勢的形體運動來促進人體內部宗氣的形成。所謂宗氣,也叫大氣,是相對於先天元氣而論的後天之氣,是人之生命根本。宗氣的功能就是推動肺的呼吸和心血在脈管內的運動。宗氣主要是由肺髒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氣與脾胃所化生的水穀精微之氣相結合而成,集聚於胸中,稱作上氣海,是全身之氣運動流行的本始。第三,通過拳術招勢的形體運動來促進人體宗氣的分布,在心髒、肺髒的協同下,將上氣海中之宗氣通過血脈分別送入全身各個髒腑組織器官,達到全身表裏上下,肌膚內髒,發揮其滋潤營養之作用。
太極拳把拳術的形體運動與中醫學中的導引、吐納等理論相結合,使形體運動更有益於身體健康和技擊功能的發揮。
四是把拳術與中醫學中的經絡學說相結合。中國古代中醫經絡學說主要是論述人體經絡係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經絡與髒腑之間的相互關係的學說,是中國古代醫學理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肺腑肢節,溝通表裏、上下、內外,調節體內各部分功能活動的通路,是經脈、絡脈及其連屬組織的總稱,是人體特有的組織結構和聯絡係統。其中,經脈是人體經絡係統的縱行幹線;絡,有網絡之意,是人體脈絡的大小分支,縱橫交錯,網絡全身,無處不至,人體的經絡係統主要包括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十二別經、別絡、孫絡、浮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幾個部分,起著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的重大作用,但是決不可不通。
經絡係統通過有規律的循行和錯綜複雜的聯絡交會。把人體的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等組織器官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從而來保證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其一,把拳術與經絡係統的聯絡作用相結合。人體是一個由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七竅、皮肉筋骨等組成的整體。它維護機體的協調統一,主要就是通過經絡係統的聯絡作用。十二正經及十二別經縱橫交錯,入裏出表,通上達下,循行於髒腑和官竅之間;奇經八脈聯係與調節正經;十三經筋與十二皮部聯絡筋脈皮肉。陳王廷將人體經絡學說中的聯絡作用應用於太極拳術之中,就形成了太極拳技擊理論之一的“一靜無有不靜,一動百骸皆隨”。
其二,把拳術與經絡係統的運輸作用相結合。人體的各組織器官均需要氣血的濡潤滋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而氣血之所以暢通無阻,通達於周身,營養髒腑組織,抗禦外邪,保衛機體,必須得依靠經絡係統的傳注。陳王廷將經絡係統的運輸作用應用於太極拳術之中,通過經脈運行血氣而營養陰陽,以養丹田剛中柔表之氣,溢發於體外,助於技擊施展;濡筋骨,使自己體格健壯,表裏筋骨堅實,內氣充足,以此承受、化解外來之擊;利關節,使演練者身體各部位活動輕靈,以己不動化彼之動,後趁勢出擊,克敵製勝。
其三,把拳術與經絡係統的感應傳導作用相結合。所謂感應傳導,就是經絡係統對於外界刺激的感覺,有傳遞通導作用,即為人體的觸覺係統。陳王廷將經絡係統的感應傳導作用應用於太極拳術之中,保證以靜製動,後發製人順利完成。正如《拳論》雲:“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其四,把拳術與經絡係統的調節作用相結合。人體的經絡係統不僅具有聯絡作用、運輸作用和感應傳導作用。同時,它能夠保持人體各部機能活動的平衡與協調。陳王廷將經絡係統的調節作用應用於太極拳術之中,領先經絡的平衡與協調作用對身體的各部位進行靈活調節,變幻虛實,以虛誘敵,引實落空,避其實而擊其虛,從而克敵製勝。
拳術與經絡學說的結合,使太極拳術獨創了順應經絡變化的纏繞螺旋運動方式而滋生的纏絲勁,旋轉發力,增大出拳發勁的威力,令人難以提防。
其五,綜合百家拳術之長,獨樹一幟。明朝嘉靖年間,中國有一名揚海外的武將,姓戚名繼光,字元敬,號南塘,晚年號孟諸,生於1528年,逝於1587年,係山東省蓬萊人。戚繼光編製新軍,並傳以集百家拳術之長編製而成的三十二勢,變化無窮,微妙莫測,似有神意。
陳王廷創造太極拳時,從戚繼光所編的《三十二勢拳經捷要》中吸取精妙,采納了二十九勢,即懶紮衣、金雞獨立、采馬拳、七星拳、雀地龍、懸腳虛、伏虎勢、獸頭勢、朝天蹬、朝陽手、指襠勢、跨虎勢、當頭炮等。因此可以這樣說,無極功和太極養生功為太極拳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而把無極、太極理論與戚繼光的《拳經》相結合而催生出來的陳式太極拳則是一種創造。
陳王廷的《拳經總歌》寫到:“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鉤逼攬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衝致勝歸。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炮捶。二換掃壓掛麵腳,左右邊簪莊跟腿。截前壓後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上攏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藏頭蓋麵天下有,攢心剁脅世間稀。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
其中,陳王廷《拳經總歌》中的“閃驚取巧有誰知”“佯輸詐走誰雲敗”“橫直披砍奇更奇”“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等來源於戚繼光《拳經》中的“怎當我閃驚取巧”“上擎下取一跌”“倒騎龍佯輸詐走”“一條鞭橫直披砍”“挨步逼上下提籠”“進攻退閃弱生強”。而首句“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說明了太極推手的特點和方法,要求運勁忽隱忽現,似有實無,似無實有;內勁潛移默化,意在人先;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依著何處,即依向何處放勁。隨感而應,不拘泥於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等八法和勁別,進而達到觸處成圓,能化能發的“階及神明”的功夫。而一部《拳經總歌》也大多闡述了太極推手的技法要略。陳王廷極可能有較深太極拳基礎,晚年又進行了對太極拳運動的改造以及對太極推手、陳氏刀槍的創造,此時的太極拳雛形可能為綿拳、十三拳勢、長拳,而不叫太極拳,但為太極拳的創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另外,陳家溝陳氏家傳的《三三六拳譜》,在序言中記載:“……拳之類不一,其端不知創自何人,唯心史觀六合出於山西龍鳳姬先生。先生明末人也。精槍法,人呼為神。先生謂:‘吾處亂世,執槍衛身則可。若處平世,兵刃消滅,倘遇不測,何以禦之,於變槍為拳,理會一本形散萬珠,前後各有六勢。一本者何,心之靈也,萬珠者何,形之變也。六合者,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是謂六合。前後各六勢,一勢變為十二勢,十二勢仍歸一勢,有剛柔之分,有精粗之妙。但習藝者以能閃為妙,不知此拳有捷法,以走為妙。有追法,有封蔽法。動不見形,形一動不及封閉。能走能閃,能封能閉。能禦於晝,不能禦於夜。唯六合者,有開口,有捷法,雖猝不及防,不見不聞,亦應之有餘。’習六合者亦不同,傳之者未尚不同。學者各得其偽,是如愈傳愈謬耳。餘從學鄭氐得姬氐傳,雖未臻佳境而稍得其徉,分為十則以誨弟子,不敢雲能接姬氐薪傳也。”其中,六合拳所講的六合,即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與陳式太極拳所謂的“內三合”與“外三合”是一樣的。
陳氏後人又結合家傳拳術吸收外家拳的精髓進行改造,比如現代陳氏的“二路炮捶”,外家拳的味道很濃,但是又很突出太極拳的纏絲勁,十分明顯,這是用太極拳的勁法、原理對陳氏原傳外家拳進行部分變革的結果。
因此,可以說太極拳是綜合了各種拳術而創造性地發展起來的。由於太極拳既廣納諸家拳術之長,又有自己獨特的神奇之處,所以每戰必勝,拳理上包容萬家,獨樹一幟,不斷發揚光大。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