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專題區
大家知道,太極拳是一門武術。
中國武術,源遠流長。
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文武相承相傳。在原始社會,為爭奪生存資源,一方動戈,強弱之間發生爭鬥。為消彌戰事,繼而出現了使用徒手或器具來達到止戈目的之技術,“武”應時產生。從字體構造來說,武,是停止戰鬥術,而非發起戰鬥術。因此,但凡主動發起或挑釁引起戰鬥的,皆違背“武”之精神,是滅“武”行為。
太極拳雖然是一門武術,但是與太極文化進行了有機的融合,從而成為更加符合世間萬物運行規律的武術運動。
所以,太極宗師陳鑫在《太極功夫論》中寫到:掤捋擠按四方正,採挒肘靠斜角成。乾坤震兌乃八卦,進退顧盼定五行。
太極,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和範疇。《易傳·係辭》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寫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他突出人的價值和作用,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本原,人和萬物都是由於陰陽二氣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構成的,五行統一於陰陽,陰陽統一於太極。
太極拳理根太極,離不開儒道兩家的思想引導。道家思想起始於春秋末期老子。道家崇尚自然,秉持樸素的辯證法,具有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是太極拳拳理形成的基礎。儒家思想由孔子創立。儒家思想核心是“博愛、厚生,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法治”等理念,這是太極拳武德修養、門規戒律形成的基礎。
太極拳講究意氣形神的協調統一,離不開中醫醫理、經絡學說的指導和吐納導引術的應用。經絡學說認為人體除了髒腑外,還有許多經絡,其中主要有十二經絡及奇經八脈。每一經絡又各與內在髒腑相聯屬,人體通過這些經絡把內外各部組織器官聯係起來,構成一個整體。這對太極拳的纏絲勁修煉和點穴技法產生具有極其重要作用。吐納導引術是以肢體運動為主,輔以呼吸吐納的養生方式,強調身心修養,用來宣導氣血、治療疾病。
同時,焦作市所轄沁陽市境內的陽落山,也是著名的道教上清派發源地,是其重要經典《黃庭經》的修訂者魏華存的修煉地。
魏華存,字賢安,出生於251年,334年去世,山東任城人,晉朝司徒魏舒之女。她是晉代著名的女道士,上清派第一代太師,漢族民間信仰和道教尊奉的四大女神之一。道士稱她為紫虛元君與南嶽魏夫人,漢族民間稱之為“二仙奶奶”。
魏華存24歲時嫁與太保掾南陽劉文。劉文,字彥幼,後來任焦作市修武縣令,魏華存隨至任所,生有二子。後別居沁陽市陽落山,持齋修道四十二年,廣搜道教神書秘籍,得清虛真人王褒等降授“神真之道”,著述了被稱為“四大天書”之一的《黃庭經》,創立道教上清派。
《黃庭經》首次提到中國氣功學所說的“三丹田”學說,對人體科學養生學有突出貢獻。煉功時,注重腦(上丹田)、心(中丹田)、臍(下丹田)之氣下行,沉於下丹田,是運氣存氣的始點和歸宿。存養丹田,保氣煉精,這正是讀《黃庭內景經》的人練功強身祛病、養生長壽的最高希望。
太極拳與焦作市地域文化的結合,主要在於對《黃庭經》養生法則的吸收利用。太極拳創編人陳王廷長時期對《黃庭經》進行研究實踐,在其長短句《述懷》中寫道:“歎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隻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
陳王廷創拳時即有內主靜心養性、外主鍛煉體魄的思想,故太極拳動作緩慢,手腳相隨,呼吸自然綿長,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能使骨骼和肌肉產生有節奏的伸縮和放鬆,使全身的各個肌群、關節和內髒器官得到鍛煉。其全部動作都用意識指揮進行,具有修複和改善高級神經中樞的功能。經過大腦皮質神經細胞的興奮與抑製不斷得到調節,可以促進身體各部分組織的新陳代謝,使修煉者氣血旺盛、精力充沛、反應靈敏,起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效果,所以太極拳也具備了強身壯體、祛病延年的功能。
到這裏,我們大家都知道了太極拳的始祖是陳王廷。那麼,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陳王廷。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大家知道,太極拳是一門武術。
中國武術,源遠流長。
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文武相承相傳。在原始社會,為爭奪生存資源,一方動戈,強弱之間發生爭鬥。為消彌戰事,繼而出現了使用徒手或器具來達到止戈目的之技術,“武”應時產生。從字體構造來說,武,是停止戰鬥術,而非發起戰鬥術。因此,但凡主動發起或挑釁引起戰鬥的,皆違背“武”之精神,是滅“武”行為。
太極拳雖然是一門武術,但是與太極文化進行了有機的融合,從而成為更加符合世間萬物運行規律的武術運動。
所以,太極宗師陳鑫在《太極功夫論》中寫到:掤捋擠按四方正,採挒肘靠斜角成。乾坤震兌乃八卦,進退顧盼定五行。
太極,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和範疇。《易傳·係辭》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寫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他突出人的價值和作用,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本原,人和萬物都是由於陰陽二氣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構成的,五行統一於陰陽,陰陽統一於太極。
太極拳理根太極,離不開儒道兩家的思想引導。道家思想起始於春秋末期老子。道家崇尚自然,秉持樸素的辯證法,具有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是太極拳拳理形成的基礎。儒家思想由孔子創立。儒家思想核心是“博愛、厚生,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法治”等理念,這是太極拳武德修養、門規戒律形成的基礎。
太極拳講究意氣形神的協調統一,離不開中醫醫理、經絡學說的指導和吐納導引術的應用。經絡學說認為人體除了髒腑外,還有許多經絡,其中主要有十二經絡及奇經八脈。每一經絡又各與內在髒腑相聯屬,人體通過這些經絡把內外各部組織器官聯係起來,構成一個整體。這對太極拳的纏絲勁修煉和點穴技法產生具有極其重要作用。吐納導引術是以肢體運動為主,輔以呼吸吐納的養生方式,強調身心修養,用來宣導氣血、治療疾病。
同時,焦作市所轄沁陽市境內的陽落山,也是著名的道教上清派發源地,是其重要經典《黃庭經》的修訂者魏華存的修煉地。
魏華存,字賢安,出生於251年,334年去世,山東任城人,晉朝司徒魏舒之女。她是晉代著名的女道士,上清派第一代太師,漢族民間信仰和道教尊奉的四大女神之一。道士稱她為紫虛元君與南嶽魏夫人,漢族民間稱之為“二仙奶奶”。
魏華存24歲時嫁與太保掾南陽劉文。劉文,字彥幼,後來任焦作市修武縣令,魏華存隨至任所,生有二子。後別居沁陽市陽落山,持齋修道四十二年,廣搜道教神書秘籍,得清虛真人王褒等降授“神真之道”,著述了被稱為“四大天書”之一的《黃庭經》,創立道教上清派。
《黃庭經》首次提到中國氣功學所說的“三丹田”學說,對人體科學養生學有突出貢獻。煉功時,注重腦(上丹田)、心(中丹田)、臍(下丹田)之氣下行,沉於下丹田,是運氣存氣的始點和歸宿。存養丹田,保氣煉精,這正是讀《黃庭內景經》的人練功強身祛病、養生長壽的最高希望。
太極拳與焦作市地域文化的結合,主要在於對《黃庭經》養生法則的吸收利用。太極拳創編人陳王廷長時期對《黃庭經》進行研究實踐,在其長短句《述懷》中寫道:“歎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隻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
陳王廷創拳時即有內主靜心養性、外主鍛煉體魄的思想,故太極拳動作緩慢,手腳相隨,呼吸自然綿長,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能使骨骼和肌肉產生有節奏的伸縮和放鬆,使全身的各個肌群、關節和內髒器官得到鍛煉。其全部動作都用意識指揮進行,具有修複和改善高級神經中樞的功能。經過大腦皮質神經細胞的興奮與抑製不斷得到調節,可以促進身體各部分組織的新陳代謝,使修煉者氣血旺盛、精力充沛、反應靈敏,起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效果,所以太極拳也具備了強身壯體、祛病延年的功能。
到這裏,我們大家都知道了太極拳的始祖是陳王廷。那麼,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陳王廷。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