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舉止非小事,一筷一勺見文明。中國是由氏族社會走來的國家,也是一個飲食文化非常發達的國家。因為以血緣為紐帶結成的社會基層單位長期存在於曆史中,所以中餐以合餐製形式為主,與西方國家的分餐製完全不同。由於公眾傳統思維理念的掣肘,招待客人、同學聚會等也大多采用合餐製為主。
大家圍坐在餐桌前,你一勺、我一筷,看似其樂融融、熱熱鬧鬧,其實暗含了許多風險。因為每一個人的身體健康不同,難免會讓一些傳染病傳播開來。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筷來箸往為病毒擴散打開了方便之門,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更是病毒傳播的主要渠道。在此現實下,既要保留傳統飲食文化不被割裂,又能讓親人之間沒有罅隙,還能展現餐桌文明,推行公筷公勺、用餐禮遇,不失為一種最佳的路徑和方法。
一雙公筷,健康常在。之前,有健康專家提出向歐美國家學習,就是提倡國人采取分餐製的方式進行聚餐。2003年,中國烹飪協會就曾推出《關於在餐飲業推廣分餐製的條例》,然而由於受傳統飲食文化和習慣的浸淫以及菜品形式的多樣化,分餐製在我國並沒有廣泛的生存土壤,沒有在國人心中得到廣泛認同。而倡導合餐時采用公筷公勺,不失為一種“中庸之道”。
提倡使用公筷公勺是餐桌文明養成的重要手段,是一種基於健康考慮的舉措,絕不是對傳統飲食文化的矮化。向公眾發出廣泛倡議也隻能算是第一步,還需要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首先,要加強宣傳。精神文明、疾控等部門要有針對性地宣傳、引導,獲得最大的民意認同,盡最大限度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公筷公勺的重要性。其次,要營造家庭氛圍。在公筷公勺行動中,每個人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更是餐桌文明形成的重要環節,號召更多的家庭采取公筷公勺形式用餐,從而促使更多的人養成習慣。第三,餐飲企業要有責任和擔當。餐飲企業要對公筷公勺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不僅在酒店餐廳有標誌提醒、引導消費者使用公筷公勺,而且服務人員在消費者聚餐前也要示範和勸導。
讓使用公筷公勺蔚然成風,需要公眾觀念的轉變、價值排序的重塑。在急劇的社會變遷背景下,許多人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已經在悄然改變。筆者相信,通過合力推動,終有一天,使用公筷公勺會成為大部分社會成員約定俗成、心照不宣的理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