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熱點新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焦作論壇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新聞客戶端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辦公入口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20年專題區 > 抗擊疫情 我們始終在一起 > 最新動態 > 正文

2020年專題區

加速建設10分鍾體育健身圈為疫情防控貢獻體育力量
更新時間:2020-3-18 9:11:23    來源:焦作日報
  春暖花開,草長鶯飛,為疫情期間頑強抗爭的人們帶來了活力與希望。記者近日在采訪中發現,人們開始陸續走出家門,在社區內的體育健身器材上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感受春日的溫暖。

  在山陽區太行街道水廠家屬院,有不少居民在利用健身設施運動。小區工作人員每天都用酒精對這些健身器材消毒,人們戴著口罩分散著進行體育鍛煉。

  據市體育局群體科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這個小區的健身設施是去年老舊小區改造時新裝的,安裝了籃球架、乒乓球台和其他一些健身設施。

  去年,市體育局在實施“健康焦作”體育惠民工程中,為我市180個行政村的體育設施器材進行了更新安裝,並對中心城區公園、遊園、綠地、廣場、社區、改造的老舊小區等30多個場地配建安裝健身器材,為南水北調公園、大沙河體育公園配建健身器材100餘件,進一步完善了我市“10分鍾體育健身圈”,滿足了群眾健身需求。如今,全市基層體育健身工程已經實現全覆蓋,市體育局在中心城區的公園、遊園、廣場全部安裝了體育健身器材。

  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國人減少了一切不必要的戶外活動,但要想強身健體、增強抵抗力,適當的運動又必不可少。因此,小區內的健身器材就成了市民眼中的健身打卡地。

  “防控疫情是個全方位的工作,人人都在前線,體育工作應當調準角度,我們需要下個‘先手棋’。”分管群眾體育工作的市體育局副局長宋國憲說。疫情防控期間,他帶領群體科的工作人員深入我市各社區,摸底排查,了解情況,最終確定了30多個需要安裝健身器材的老舊小區,還對將要建設足球場、籃球場的遊園、綠地進行了考察。“等到今年的民生幸福工程任務下來以後,我們就可以馬上實施建設了。”宋國憲說。

  全民健身,場地器材先行。市體育局積極推進體育惠民工程,取得顯著成效。近年來,市體育局共籌措經費1500多萬元,新建和完善了300多處健身場地設施,安裝維護各類健身器材2000多件;形成了以三個大型全民健身中心為核心,由內到外,輻射城鄉的群眾健身設施格局。據統計,我市各縣(市)區共建成全民健身活動中心9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1985個、鄉鎮體育健身工程106個、健身路徑2000條;借助六縱六橫主幹道遊園建設,在51個公園、遊園安裝健身器材1400餘件,實現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鄉鎮體育健身工程、市區晨晚鍛煉點城鄉全覆蓋。

  為保障城市社區健身設施的安全性,市體育局將維修健身器材的費用列入專項資金,用於健身器材的日常維修維護。截至目前,僅我市中心城區累計拆除存在安全隱患器材70餘件,每年維修、維護器材1200多件(次),保障了健身群眾的安全。

   破解群眾“健身去哪兒”的難題,是市體育局目前著力推進的重點工作。市體育局充分發揮體育資源優勢,把體育設施建設融入城市發展大局,與我市的重大城市建設項目對接,積極助力大沙河體育公園建設,規劃設計了21個體育項目、151個健身場地;積極參與南水北調體育健身遊園建設,安裝了健身器材和兒童遊樂設施100餘件,讓更多的市民共享生態福利和體育紅利。

  “此次疫情,更多的人會清楚地意識到,一個人的免疫力才是抵抗病毒的根本所在。”宋國憲說,相信很多人會把體育鍛煉的習慣保持下去,更多的人會加入健身的行列。所以,“10分鍾體育健身圈”將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功能。市體育局將繼續加大推進“10分鍾體育健身圈”建設力度,讓廣大市民擁有強健的身體,為疫情防控貢獻體育力量。

記者 孫 軍

文章編輯:趙銀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文章
    焦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焦作網”的所有文字和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於焦作日報社和焦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信息來源:焦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焦作網所刊登的所有內容,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並注明"來源:焦作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焦作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歸屬原作者或所屬媒體所有,轉載請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圖片鏈接信息,如果您認為我們轉載了您的文章或資料,損害了您的利益,請聯係我站,我們會即時處理或刪除。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