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市第三人民醫院感染六科副主任李玉剛
2020年專題區
他是一個非常瘦弱的人,在疫情來襲時,他挺身而出,主動請纓扛重擔,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
他曾被評為“身邊的榜樣”,是我市第26例、河南省第317例、全國第3124例成功移植造血幹細胞的捐獻者。
他,就是市第三人民醫院感染六科副主任李玉剛,一個從醫27年的傳染科醫生。在該院官網上刊發的《抗疫一線群英譜》中,以《仁心仁術,德醫雙馨》為題,對李玉剛的先進事跡進行了報道。
奮不顧身投入戰“疫”的樣子真帥
2月11日中午,在結核病區連續上了24小時班的李玉剛接到通知,立即到疑似病區報到。沒有時間和家人交代,來不及吃中午飯,他把手頭的工作交接後,義無反顧地衝進疑似病區,與新冠肺炎病毒展開正麵交鋒。此前,他積極響應該院黨委號召,在他遞交的請戰書中這樣寫道“不計報酬、無論生死、不勝不歸”。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和擔當。
疑似病區,這是外界認為離病毒最近的地方,是工作危險、繁重的病區。在這裏,患者是否患有新冠肺炎還未能確診,所以在這個病區的患者都是單間獨居。為了防止患者之間交叉感染,李玉剛在查房時,每進一個病房都要按照規定換一件最外層的隔離衣。查完整個病區,僅更換外層隔離衣這一個動作,他就要機械性重複幾十遍。讓他感到最辛苦的是接轉疑似患者,穿上層層隔離衣的他,在病房工作比較熱,常常大汗淋漓;外出接送患者,寒冷的天氣常常凍得他直打哆嗦,但他從來不喊苦、不叫累。
工作兩周後,按規定他可以離崗輪休,但是考慮到我市疫情防控形勢嚴峻,他毅然放棄休息機會,和團隊成員一起,向該院領導遞交申請書,要求“繼續奮戰在一線,直到疫情結束”。經該院領導批準後,他又繼續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
李玉剛說,投入抗疫一線以來,他的70多歲嶽母常常打電話叮囑他,讓他做好安全防護工作。
李玉剛表示,在疫情防控期間,他最大的收獲就是與前來支援的醫生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
在抗擊疫情中展現仁心之美
在疑似病區,疑似患者在等待確診的日子裏,不僅要承受身體上的不適,還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為此,他總是耐心地傾聽患者講述自己的病情,不斷詢問患者的感受,並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
從事保姆工作的張女士,因回了一趟駐馬店,回來後出現發燒症狀。後到醫院檢查,其因疑似新冠肺炎被收治到該院疑似病區。此時,張女士心理壓力非常大。“我被關起來了,沒有收入了,看病也沒有錢。”“我還連累我照顧的老太太,她也要居家隔離,以後該咋麵對人家。”張女士入住病區以來,經常將自己的擔心向李玉剛傾訴。此時,李玉剛總會耐心傾聽,並給予其幫助,同時對張女士進行心理疏導。在李玉剛的幫助下,張女士最終接受了現實、平複了情緒,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
在抗擊疫情期間,李玉剛會主動加患者的微信,在休息時間和他們聊一聊病情,耐心地解答患者的問題,並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和對疾病的恐懼感。不僅如此,患者出院後,他還會挨個進行電話回訪,持續關注患者的情況。
工作中,他本著對患者負責的態度,不隨意向外界透露患者有關信息。“這裏是傳染病醫院,請為患者保密,請不要透漏造血幹細胞受助者的個人資料。”這是李玉剛2014年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的一句話。當時,他是一名捐獻造血幹細胞誌願者,為挽救一個年輕的生命,義無反顧地獻出了“生命種子”。由此,李玉剛成為焦作市第26例、河南省第317例、全國第3124例成功移植造血幹細胞的捐獻者。
正因為心中有愛、有責任,才能將患者裝進心裏,李玉剛在平凡的崗位上,以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醫者的責任和擔當,始終牢記“救死扶傷,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的誓言,潛心治病救人。
李玉剛的同事說,有一次,醫院收治了一位從縣裏轉來的重症患兒,孩子到醫院時處於昏迷狀態,根據病情需要上呼吸機。怕孩子出現呼吸衰竭,李玉剛硬是在醫院住了兩天,守護著孩子度過了生命的關口。
對於李玉剛的先進事跡,主流媒體紛紛對他進行采訪,而他,更關心的是自己被采訪時不要泄露患者的情況。顯然,在此次抗疫中,他同樣遵守工作紀律,嚴守患者病情。
不過,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讓他感到慚愧的是,在兒子和家人最需要他的時候,他卻不能陪伴在身邊,而是選擇了“逆行”。不過,如果讓他重新選擇一次,他還會舍小家、顧大家,因為他是一名醫生,為人民群眾的健康保駕護航是他的職業使命。
沒有人生來勇敢,隻因為責任與擔當。在國家有難,人民的健康受到威脅時,李玉剛牢記從醫的誓言,秉承救死扶傷的初心和使命,挺身而出,以高尚醫德服務人民、以精湛醫術服務人民、以仁愛之心服務人民,無愧於“健康衛士”的光榮稱號。
(記者 朱傳勝)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他是一個非常瘦弱的人,在疫情來襲時,他挺身而出,主動請纓扛重擔,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
他曾被評為“身邊的榜樣”,是我市第26例、河南省第317例、全國第3124例成功移植造血幹細胞的捐獻者。
他,就是市第三人民醫院感染六科副主任李玉剛,一個從醫27年的傳染科醫生。在該院官網上刊發的《抗疫一線群英譜》中,以《仁心仁術,德醫雙馨》為題,對李玉剛的先進事跡進行了報道。
奮不顧身投入戰“疫”的樣子真帥
2月11日中午,在結核病區連續上了24小時班的李玉剛接到通知,立即到疑似病區報到。沒有時間和家人交代,來不及吃中午飯,他把手頭的工作交接後,義無反顧地衝進疑似病區,與新冠肺炎病毒展開正麵交鋒。此前,他積極響應該院黨委號召,在他遞交的請戰書中這樣寫道“不計報酬、無論生死、不勝不歸”。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和擔當。
疑似病區,這是外界認為離病毒最近的地方,是工作危險、繁重的病區。在這裏,患者是否患有新冠肺炎還未能確診,所以在這個病區的患者都是單間獨居。為了防止患者之間交叉感染,李玉剛在查房時,每進一個病房都要按照規定換一件最外層的隔離衣。查完整個病區,僅更換外層隔離衣這一個動作,他就要機械性重複幾十遍。讓他感到最辛苦的是接轉疑似患者,穿上層層隔離衣的他,在病房工作比較熱,常常大汗淋漓;外出接送患者,寒冷的天氣常常凍得他直打哆嗦,但他從來不喊苦、不叫累。
工作兩周後,按規定他可以離崗輪休,但是考慮到我市疫情防控形勢嚴峻,他毅然放棄休息機會,和團隊成員一起,向該院領導遞交申請書,要求“繼續奮戰在一線,直到疫情結束”。經該院領導批準後,他又繼續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
李玉剛說,投入抗疫一線以來,他的70多歲嶽母常常打電話叮囑他,讓他做好安全防護工作。
李玉剛表示,在疫情防控期間,他最大的收獲就是與前來支援的醫生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
在抗擊疫情中展現仁心之美
在疑似病區,疑似患者在等待確診的日子裏,不僅要承受身體上的不適,還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為此,他總是耐心地傾聽患者講述自己的病情,不斷詢問患者的感受,並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
從事保姆工作的張女士,因回了一趟駐馬店,回來後出現發燒症狀。後到醫院檢查,其因疑似新冠肺炎被收治到該院疑似病區。此時,張女士心理壓力非常大。“我被關起來了,沒有收入了,看病也沒有錢。”“我還連累我照顧的老太太,她也要居家隔離,以後該咋麵對人家。”張女士入住病區以來,經常將自己的擔心向李玉剛傾訴。此時,李玉剛總會耐心傾聽,並給予其幫助,同時對張女士進行心理疏導。在李玉剛的幫助下,張女士最終接受了現實、平複了情緒,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
在抗擊疫情期間,李玉剛會主動加患者的微信,在休息時間和他們聊一聊病情,耐心地解答患者的問題,並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和對疾病的恐懼感。不僅如此,患者出院後,他還會挨個進行電話回訪,持續關注患者的情況。
工作中,他本著對患者負責的態度,不隨意向外界透露患者有關信息。“這裏是傳染病醫院,請為患者保密,請不要透漏造血幹細胞受助者的個人資料。”這是李玉剛2014年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的一句話。當時,他是一名捐獻造血幹細胞誌願者,為挽救一個年輕的生命,義無反顧地獻出了“生命種子”。由此,李玉剛成為焦作市第26例、河南省第317例、全國第3124例成功移植造血幹細胞的捐獻者。
正因為心中有愛、有責任,才能將患者裝進心裏,李玉剛在平凡的崗位上,以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醫者的責任和擔當,始終牢記“救死扶傷,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的誓言,潛心治病救人。
李玉剛的同事說,有一次,醫院收治了一位從縣裏轉來的重症患兒,孩子到醫院時處於昏迷狀態,根據病情需要上呼吸機。怕孩子出現呼吸衰竭,李玉剛硬是在醫院住了兩天,守護著孩子度過了生命的關口。
對於李玉剛的先進事跡,主流媒體紛紛對他進行采訪,而他,更關心的是自己被采訪時不要泄露患者的情況。顯然,在此次抗疫中,他同樣遵守工作紀律,嚴守患者病情。
不過,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讓他感到慚愧的是,在兒子和家人最需要他的時候,他卻不能陪伴在身邊,而是選擇了“逆行”。不過,如果讓他重新選擇一次,他還會舍小家、顧大家,因為他是一名醫生,為人民群眾的健康保駕護航是他的職業使命。
沒有人生來勇敢,隻因為責任與擔當。在國家有難,人民的健康受到威脅時,李玉剛牢記從醫的誓言,秉承救死扶傷的初心和使命,挺身而出,以高尚醫德服務人民、以精湛醫術服務人民、以仁愛之心服務人民,無愧於“健康衛士”的光榮稱號。
(記者 朱傳勝)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