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20年專題區 > 抗擊疫情 我們始終在一起 > 聚焦安全複工 > 正文

2020年專題區

校醫,應成為中小學校標配
更新時間:2020-5-14 8:59:00    來源:焦作日報
  5月11日,我市中小學校全麵複學。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更多人認識到了校醫的重要性。無論是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還是普通網友,都認為中小學校應該配備專業校醫。

  調查:校醫多是“臨時工”

  原國家衛生部、教育部1990年頒布的《學校衛生工作條例》規定,城市普通中小學、農村中心小學和普通中學應按學生人數600∶1的比例配備專職衛生技術人員。校醫應該是具有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經過專業醫學學曆培訓且有國家認可的執業醫師資格的醫生。

  此前,記者在我市部分中小學校采訪時了解到,有的學校的校醫還是“臨時工”,工資不高。一名校醫表示,能和孩子在一起就很開心,所以就堅持了下來。

  此次兩會上,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均針對校醫問題提交議案或提案。

  市政協委員,溫縣一中黨委書記、校長朱瑞晨調查,我市中小學校醫務室和專職醫務人員配備率不足60%,縣級配備率不足30%。以溫縣中小學醫務室建設情況為例:該縣共有各類中小學及幼兒園220所,在校學生7.8萬餘人,在職教師3400餘人。70%的學校既無醫務室也無專職醫務人員,僅有幾所城區學校有衛生工作人員,但並非專業醫務人員,且沒有完整的醫務室建製。現有的校醫隊伍還存在不穩定、年齡趨於老齡化、業務水平下降的現狀。由於沒有建立專項校醫編製,學校受編製限製招不來校醫,不少學校往往因“編製緊張”而放棄配備校醫,臨聘人員或教師兼任校醫現象也較為普通。由於很多學校沒有醫務室,也沒有專職醫務人員,學生在校期間生病隻能通知家長來學校將學生帶走。如遇緊急情況,還可能會延誤學生的治療。

  建議:盡快配備校醫

  朱瑞晨建議,一、由政府兜底,建立學校校醫專項編製。逐年解決校醫編製不足問題,以擴大專職校醫隊伍。校醫在編製上隸屬學校,在專業技術管理上歸口衛生管理部門。二、切實落實好編製內校醫與編內教師同工同酬待遇的相關規定。三、建議將醫院或社區醫生派駐各級各類學校。校醫的配置跟社區公共醫療結合起來,即每家社區醫院輻射臨近幾個學校,社區醫院的醫生編製留出若幹校醫名額,學校統一由社區醫院派駐醫療人員,按學期或年度為節點,輪崗到學校擔任校醫工作,解決校醫編製問題,以此作為醫生晉升和評先評優的條件之一。四、使“健康副校長”常態化。像學校引入“法製副校長”一樣,建議衛生和教育部門攜手,共同選派“健康副校長”,打開醫療機構、學校、家庭之間的教育通道,拉長學校、家庭、社會的健康教育鏈,讓“健康副校長”從專業指導入手,在管理環節發力,引導師生和家長樹立健康理念,學習掌握保健知識,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密織學校健康教育網。五、加大對現有專、兼職校醫的培訓力度。公開招聘應屆醫學院校的畢業生,改變目前校醫整體水平偏低的現狀。

  市人大代表、示範區教育局副局長丁讓花建議,單列校醫編製,探索招聘路徑,如果編製受限,可招聘合同製人員擔任。製定校醫室標準,明確日常藥品、醫療器械配備標準及日常操作規程。校醫隊伍建立後,要加強定期培訓,不斷提升校醫應對緊急狀況的能力。

  網友“石石”說,應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相關條例規定,配足校醫。

  網友“薔薇”說,可以將現有的各中小學校醫編製收回市一級衛生機構,集中培訓、考核,再根據學校情況按比例足額派到各中小學,把校醫的配置情況納入學校等級評估、晉升以及年度考核等主要考核條件。

記者 趙改玲

文章編輯:趙銀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文章
    焦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焦作網”的所有文字和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於焦作日報社和焦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信息來源:焦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焦作網所刊登的所有內容,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並注明"來源:焦作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焦作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歸屬原作者或所屬媒體所有,轉載請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圖片鏈接信息,如果您認為我們轉載了您的文章或資料,損害了您的利益,請聯係我站,我們會即時處理或刪除。


    校醫,應成為中小學校標配
    2020-5-14 8:59:00    來源:焦作日報
      5月11日,我市中小學校全麵複學。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更多人認識到了校醫的重要性。無論是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還是普通網友,都認為中小學校應該配備專業校醫。

      調查:校醫多是“臨時工”

      原國家衛生部、教育部1990年頒布的《學校衛生工作條例》規定,城市普通中小學、農村中心小學和普通中學應按學生人數600∶1的比例配備專職衛生技術人員。校醫應該是具有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經過專業醫學學曆培訓且有國家認可的執業醫師資格的醫生。

      此前,記者在我市部分中小學校采訪時了解到,有的學校的校醫還是“臨時工”,工資不高。一名校醫表示,能和孩子在一起就很開心,所以就堅持了下來。

      此次兩會上,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均針對校醫問題提交議案或提案。

      市政協委員,溫縣一中黨委書記、校長朱瑞晨調查,我市中小學校醫務室和專職醫務人員配備率不足60%,縣級配備率不足30%。以溫縣中小學醫務室建設情況為例:該縣共有各類中小學及幼兒園220所,在校學生7.8萬餘人,在職教師3400餘人。70%的學校既無醫務室也無專職醫務人員,僅有幾所城區學校有衛生工作人員,但並非專業醫務人員,且沒有完整的醫務室建製。現有的校醫隊伍還存在不穩定、年齡趨於老齡化、業務水平下降的現狀。由於沒有建立專項校醫編製,學校受編製限製招不來校醫,不少學校往往因“編製緊張”而放棄配備校醫,臨聘人員或教師兼任校醫現象也較為普通。由於很多學校沒有醫務室,也沒有專職醫務人員,學生在校期間生病隻能通知家長來學校將學生帶走。如遇緊急情況,還可能會延誤學生的治療。

      建議:盡快配備校醫

      朱瑞晨建議,一、由政府兜底,建立學校校醫專項編製。逐年解決校醫編製不足問題,以擴大專職校醫隊伍。校醫在編製上隸屬學校,在專業技術管理上歸口衛生管理部門。二、切實落實好編製內校醫與編內教師同工同酬待遇的相關規定。三、建議將醫院或社區醫生派駐各級各類學校。校醫的配置跟社區公共醫療結合起來,即每家社區醫院輻射臨近幾個學校,社區醫院的醫生編製留出若幹校醫名額,學校統一由社區醫院派駐醫療人員,按學期或年度為節點,輪崗到學校擔任校醫工作,解決校醫編製問題,以此作為醫生晉升和評先評優的條件之一。四、使“健康副校長”常態化。像學校引入“法製副校長”一樣,建議衛生和教育部門攜手,共同選派“健康副校長”,打開醫療機構、學校、家庭之間的教育通道,拉長學校、家庭、社會的健康教育鏈,讓“健康副校長”從專業指導入手,在管理環節發力,引導師生和家長樹立健康理念,學習掌握保健知識,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密織學校健康教育網。五、加大對現有專、兼職校醫的培訓力度。公開招聘應屆醫學院校的畢業生,改變目前校醫整體水平偏低的現狀。

      市人大代表、示範區教育局副局長丁讓花建議,單列校醫編製,探索招聘路徑,如果編製受限,可招聘合同製人員擔任。製定校醫室標準,明確日常藥品、醫療器械配備標準及日常操作規程。校醫隊伍建立後,要加強定期培訓,不斷提升校醫應對緊急狀況的能力。

      網友“石石”說,應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相關條例規定,配足校醫。

      網友“薔薇”說,可以將現有的各中小學校醫編製收回市一級衛生機構,集中培訓、考核,再根據學校情況按比例足額派到各中小學,把校醫的配置情況納入學校等級評估、晉升以及年度考核等主要考核條件。

    記者 趙改玲

    文章編輯:趙銀岷 
     
    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