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20年專題區 > 網絡中國節·端午 > 傳統民俗 > 正文

2020年專題區

三閭大夫屈原的傳說
更新時間:2020-6-23 21:11:09    來源:本站原創

  在中國,有一個和端午節緊緊連在一起的名字。當您聞到粽葉的清香,當您聽到龍舟競渡的鼓角,也許您都會想起他,一個峨冠博帶,在江畔行吟的背影。他就是三閭大夫屈原,一個讓無數中國人敬重的愛國詩人。 

  我國人民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都要過端午節,這個風俗後來傳到了朝鮮、日本、緬甸、越南、馬來西亞等國。 

  屈原,生活在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出驚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據司馬遷《史記》記載,他內“與王圖議國事”,外“接遇賓客,應付諸侯”,是掌管內政、外交的大臣。 

  戰國本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混亂時期,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後日益強大,常對六國發動進攻。當時隻有楚國和齊國能與之抗衡。鑒於當時形勢,屈原主張改良內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國賄賂的楚懷王的寵姬鄭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擠和陷害。 

  糊塗的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把他放逐到漢北,結果楚懷王被秦國騙去當了三年階下囚,死在異國。 

  屈原看到這一切,極端氣憤。他堅決反對向秦國屈辱投降,這遭到政敵們更嚴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親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漢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子行吟圖。我們記住了一個詩人屈原,可成為詩人也許並不是屈原的期待。我們從史冊中看到的是一個胸懷壯誌,意欲治國平天下的三閭大夫。可現實給他的指示無情的幻滅,是汨羅江畔無依的漂泊。回想起來,一首首華麗的楚辭,內中卻是多少辛酸與無奈。 

  在長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沒有屈服。他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決不隨波逐流。拿起筆抒寫自己對祖國的熱愛,指斥“群小”誤國,為後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詩篇。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最偉大、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後人稱他的作品為“楚辭”。代表作是《離騷》,這是屈原作品中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共三百七十三句,兩千七百七十七個字,詩中敘述了詩人為實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所遭受的打擊和迫害,深刻表達自己內心的痛苦、對人民和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感情。 

  屈原在長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所受的摧殘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個打漁的隱者,隱者見他麵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勸他“不要拘泥”、“隨和一些”,和權貴們同流合汙。屈原道:“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意思是:我寧肯跳進江水中去,葬身在魚肚裏,哪能使自己潔白的品質蒙受世俗的灰塵?) 

  公元二七八年,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詩人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難,卻又無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詩人來到了長江東邊的汨羅江,抱石自沉。他死時大約六十二歲,正是農曆五月初五。 

  

  對於屈原的死,我們或許會惋惜,難道詩人隻能用死亡去回報他的故國?他不能象張良那般忍辱負重,伺機為楚複仇嗎,他不能歸隱山林,著書立說,為楚國留下永久的記憶嗎?究竟是什麼原因,致使他隻能以死亡的方式恪盡自己的忠誠呢? 

  探討屈原自殺的三大原因 

  換做現在,道不同不相為謀,君主不接受勸告,國家是他一個人的,讓他自食惡果好了,何必自殺?他是戰國時期的人,戰國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一個知識分子也許昨天是宋國人,今天就為齊國的國君效勞,齊國混不下去了,明天再去秦國也簡單得很。別看這些國家整天打來打去,其實國境開放,基本是免簽證。既然這樣,屈原為甚麼要投水自盡呢? 

  首先,他是楚國的貴族。先秦采用分封采邑製,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就親疏有別地分封到不同地方當諸侯,諸侯又按照同樣的方式把國家分給不同的大夫。楚國和其它諸侯國有點不同,國君和周天子並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所以在其它諸侯隻能稱“公”、“侯”時,楚國國君就能自稱為隻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王”的稱號。楚國的君臣同樣有這種關係,屈原和楚王同姓,所以他對楚王和楚國,不僅有一份大臣對國家的忠誠,也有一份難以割斷的血脈親情。 

  屈原著名的詩歌《離騷》,開篇就驕傲地自述了自己的身世: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餘於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 

  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帝高陽,指的是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顓頊帝高陽氏。屈原說,自己的世係可以上溯至上古的顓頊帝,這和楚國的世係是一樣的。他誕生在貴族之家,父親伯庸抱著對他美好的期望,給他取名“正則”,字“靈均”。“原”也是他的字。因為原的意思包含平正開闊的大地的意思,和名“正則”互為表裏。 

  雖然是楚國的大臣,但屈原也是楚國王族世係中的一分子,所以其它人可以離開,他卻在感情上無法拋棄楚國,當祖國亡於秦人之手,他選擇了以身相殉。 

  第二個原因,是楚國人對於個人生死和榮譽之間的獨特觀念。後來在楚漢相爭中敗給劉邦的項羽,也在烏江邊自刎了。項羽當時也並非全無退路。史書上說: 

  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裏,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有人說過:項羽的兵敗自刎,其實也是楚人風氣使然。如果他不自刎,反倒得不到楚人的心儀。據《左傳》桓公十一年載,楚國莫敖屈瑕曾率兵討伐羅國,因驕傲輕敵而敗北,結果他自縊於荒穀,而隨從他的群帥們則將自己囚禁於冶父以聽從楚王的刑罰。屈瑕曾多次為楚國立功,結果一次兵敗就不能不自縊以謝國人。再如《左傳》莊公十九年載,楚文王與巴人作戰不利,回國時,掌管都城城門的鬻拳卻不讓文王入城。文王不得已,整頓人馬去討伐黃國,仗是打勝了,可惜回來的路上病死了。鬻拳安葬文王後,也自殺相殉。可見在楚國,即使君主喪師辱國也是不可以原諒的。又如戰國時代的楚懷王並不是一個聰明的君主。他曾被秦昭王騙到秦國,要他割地稱臣。懷王至死不從,最後病亡於秦。據司馬遷《楚世家》說,楚懷王死後,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也因此都看不起秦國而同情楚懷王。 

  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楚國人把榮譽看得比生死更為重要,自尊心很強,所以也才會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信念。楚國的滅亡雖然不是屈原的責任,但屈原斷不會以楚國貴族的身份做秦國的的降臣。 

  第三個原因,是屈原自己對於“美”的喜愛。《離騷》中,他用滿目鮮花和香草來比喻美好的事物。他形容自己的外表是“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意思是“披上了江蘺和係結起的白芷,又編織起秋蘭佩戴在身”。又如“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就是說“裁剪荷葉製成綠色的上衣,縫綴荷花再把它製成下裳。沒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隻要我內心情感確實芬芳。讓我的切雲冠高高聳起,讓我的佩飾長長垂地。內在芳香與外表光澤糅合,隻有我光明的質量沒有毀棄。” 

  品德的光輝和外表的鮮美一一相扣,不單是拿鮮花香草比喻品格,而且那些充滿意象的生命力也確實滲透到了人格中,讓後者更形象更直接的被把握到。 

  香草美人,是屈原在《離騷》中創造的中國古典文學的新的風格。用香草比喻品格,用美人比喻身為人臣的身份。這裏就要說到屈原和楚懷王的關係了。像上文中提到的,屈原是楚國的貴族,和楚王有血緣聯係。他對楚懷王的感情很複雜,一麵對他有源於內心的忠誠和希望,一麵又對他的昏昧有深沉的不滿和惋惜。他說:“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餘之娥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就是埋怨楚懷王偏聽小人的讒言,不信任屈原的一番良苦用心。但他又不願拋棄處境越來越危險的懷王,“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仆夫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眼看就可以離開混亂的楚國,前往平安的樂土,卻在最後一回眸間,感到悲傷和猶豫。 

  這是屈原在《離騷》中坦露的對於楚國和楚懷王充滿悲劇性的內心曆程。當時楚國隻是危險,卻還沒有亡國,等到他寫《哀郢》時,楚懷王已經在秦國的羈留中死去,繼位的楚頃襄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沒多久秦國大將白起就率軍攻陷了楚國都城郢。詩人久放的痛苦和對祖國危亡的憂慮,在這首詩中得到異常深刻的反映。“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說的就是:天道不專反複無常啊,為何使老百姓在動亂中遭殃?人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啊,正當仲春二月遷往東方。 

  

  屈原的壯誌與古國的山河一起破碎了,他的生命也隨著禮魂的調子遠去了。是什麼將他逼上了絕路,是什麼讓他隻能選擇死亡?也許,我們能猜測出一些原因。可一切,都隻能是我們的臆測,我們隻能知道,他最終選擇了死亡,讓故國的江水成為他永遠的歸宿。悲憤的屈原應該不知道,在汨羅的濤聲中,他的那顆赤膽忠心已伴著端午這個特殊的日子給了無數人心靈的洗禮。 

  屈原在江南的流放地聽到國家滅亡的消息後,選擇了懷沙投江,以身殉國,他的《懷沙》一辭可說是絕筆: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遠忽兮。 

  懷質抱情,獨無匹兮。伯樂既沒,驥焉程兮。 

  民生稟命,各有所錯兮。定心廣誌,餘何所畏懼兮? 

  曾傷爰哀,永歎喟兮。世渾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 

  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眼前浩瀚縹緲的江河讓他感到孤獨和絕望,雖然世界混濁,沒人理解,但還有死亡可以安慰自己。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就此他下定了一死的決心。 

  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曆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盡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端午節那天,人們仍要在江河裏劃龍舟,把粽子係上五彩絲線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可見詩人的作品和精神是永存的了。

文章編輯:陳東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三閭大夫屈原的傳說
    2020-6-23 21:11:09    來源:本站原創

      在中國,有一個和端午節緊緊連在一起的名字。當您聞到粽葉的清香,當您聽到龍舟競渡的鼓角,也許您都會想起他,一個峨冠博帶,在江畔行吟的背影。他就是三閭大夫屈原,一個讓無數中國人敬重的愛國詩人。 

      我國人民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都要過端午節,這個風俗後來傳到了朝鮮、日本、緬甸、越南、馬來西亞等國。 

      屈原,生活在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出驚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據司馬遷《史記》記載,他內“與王圖議國事”,外“接遇賓客,應付諸侯”,是掌管內政、外交的大臣。 

      戰國本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混亂時期,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後日益強大,常對六國發動進攻。當時隻有楚國和齊國能與之抗衡。鑒於當時形勢,屈原主張改良內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國賄賂的楚懷王的寵姬鄭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擠和陷害。 

      糊塗的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把他放逐到漢北,結果楚懷王被秦國騙去當了三年階下囚,死在異國。 

      屈原看到這一切,極端氣憤。他堅決反對向秦國屈辱投降,這遭到政敵們更嚴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親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漢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子行吟圖。我們記住了一個詩人屈原,可成為詩人也許並不是屈原的期待。我們從史冊中看到的是一個胸懷壯誌,意欲治國平天下的三閭大夫。可現實給他的指示無情的幻滅,是汨羅江畔無依的漂泊。回想起來,一首首華麗的楚辭,內中卻是多少辛酸與無奈。 

      在長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沒有屈服。他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決不隨波逐流。拿起筆抒寫自己對祖國的熱愛,指斥“群小”誤國,為後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詩篇。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最偉大、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後人稱他的作品為“楚辭”。代表作是《離騷》,這是屈原作品中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共三百七十三句,兩千七百七十七個字,詩中敘述了詩人為實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所遭受的打擊和迫害,深刻表達自己內心的痛苦、對人民和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感情。 

      屈原在長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所受的摧殘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個打漁的隱者,隱者見他麵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勸他“不要拘泥”、“隨和一些”,和權貴們同流合汙。屈原道:“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意思是:我寧肯跳進江水中去,葬身在魚肚裏,哪能使自己潔白的品質蒙受世俗的灰塵?) 

      公元二七八年,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詩人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難,卻又無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詩人來到了長江東邊的汨羅江,抱石自沉。他死時大約六十二歲,正是農曆五月初五。 

      

      對於屈原的死,我們或許會惋惜,難道詩人隻能用死亡去回報他的故國?他不能象張良那般忍辱負重,伺機為楚複仇嗎,他不能歸隱山林,著書立說,為楚國留下永久的記憶嗎?究竟是什麼原因,致使他隻能以死亡的方式恪盡自己的忠誠呢? 

      探討屈原自殺的三大原因 

      換做現在,道不同不相為謀,君主不接受勸告,國家是他一個人的,讓他自食惡果好了,何必自殺?他是戰國時期的人,戰國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一個知識分子也許昨天是宋國人,今天就為齊國的國君效勞,齊國混不下去了,明天再去秦國也簡單得很。別看這些國家整天打來打去,其實國境開放,基本是免簽證。既然這樣,屈原為甚麼要投水自盡呢? 

      首先,他是楚國的貴族。先秦采用分封采邑製,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就親疏有別地分封到不同地方當諸侯,諸侯又按照同樣的方式把國家分給不同的大夫。楚國和其它諸侯國有點不同,國君和周天子並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所以在其它諸侯隻能稱“公”、“侯”時,楚國國君就能自稱為隻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王”的稱號。楚國的君臣同樣有這種關係,屈原和楚王同姓,所以他對楚王和楚國,不僅有一份大臣對國家的忠誠,也有一份難以割斷的血脈親情。 

      屈原著名的詩歌《離騷》,開篇就驕傲地自述了自己的身世: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餘於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 

      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帝高陽,指的是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顓頊帝高陽氏。屈原說,自己的世係可以上溯至上古的顓頊帝,這和楚國的世係是一樣的。他誕生在貴族之家,父親伯庸抱著對他美好的期望,給他取名“正則”,字“靈均”。“原”也是他的字。因為原的意思包含平正開闊的大地的意思,和名“正則”互為表裏。 

      雖然是楚國的大臣,但屈原也是楚國王族世係中的一分子,所以其它人可以離開,他卻在感情上無法拋棄楚國,當祖國亡於秦人之手,他選擇了以身相殉。 

      第二個原因,是楚國人對於個人生死和榮譽之間的獨特觀念。後來在楚漢相爭中敗給劉邦的項羽,也在烏江邊自刎了。項羽當時也並非全無退路。史書上說: 

      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裏,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有人說過:項羽的兵敗自刎,其實也是楚人風氣使然。如果他不自刎,反倒得不到楚人的心儀。據《左傳》桓公十一年載,楚國莫敖屈瑕曾率兵討伐羅國,因驕傲輕敵而敗北,結果他自縊於荒穀,而隨從他的群帥們則將自己囚禁於冶父以聽從楚王的刑罰。屈瑕曾多次為楚國立功,結果一次兵敗就不能不自縊以謝國人。再如《左傳》莊公十九年載,楚文王與巴人作戰不利,回國時,掌管都城城門的鬻拳卻不讓文王入城。文王不得已,整頓人馬去討伐黃國,仗是打勝了,可惜回來的路上病死了。鬻拳安葬文王後,也自殺相殉。可見在楚國,即使君主喪師辱國也是不可以原諒的。又如戰國時代的楚懷王並不是一個聰明的君主。他曾被秦昭王騙到秦國,要他割地稱臣。懷王至死不從,最後病亡於秦。據司馬遷《楚世家》說,楚懷王死後,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也因此都看不起秦國而同情楚懷王。 

      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楚國人把榮譽看得比生死更為重要,自尊心很強,所以也才會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信念。楚國的滅亡雖然不是屈原的責任,但屈原斷不會以楚國貴族的身份做秦國的的降臣。 

      第三個原因,是屈原自己對於“美”的喜愛。《離騷》中,他用滿目鮮花和香草來比喻美好的事物。他形容自己的外表是“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意思是“披上了江蘺和係結起的白芷,又編織起秋蘭佩戴在身”。又如“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就是說“裁剪荷葉製成綠色的上衣,縫綴荷花再把它製成下裳。沒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隻要我內心情感確實芬芳。讓我的切雲冠高高聳起,讓我的佩飾長長垂地。內在芳香與外表光澤糅合,隻有我光明的質量沒有毀棄。” 

      品德的光輝和外表的鮮美一一相扣,不單是拿鮮花香草比喻品格,而且那些充滿意象的生命力也確實滲透到了人格中,讓後者更形象更直接的被把握到。 

      香草美人,是屈原在《離騷》中創造的中國古典文學的新的風格。用香草比喻品格,用美人比喻身為人臣的身份。這裏就要說到屈原和楚懷王的關係了。像上文中提到的,屈原是楚國的貴族,和楚王有血緣聯係。他對楚懷王的感情很複雜,一麵對他有源於內心的忠誠和希望,一麵又對他的昏昧有深沉的不滿和惋惜。他說:“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餘之娥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就是埋怨楚懷王偏聽小人的讒言,不信任屈原的一番良苦用心。但他又不願拋棄處境越來越危險的懷王,“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仆夫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眼看就可以離開混亂的楚國,前往平安的樂土,卻在最後一回眸間,感到悲傷和猶豫。 

      這是屈原在《離騷》中坦露的對於楚國和楚懷王充滿悲劇性的內心曆程。當時楚國隻是危險,卻還沒有亡國,等到他寫《哀郢》時,楚懷王已經在秦國的羈留中死去,繼位的楚頃襄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沒多久秦國大將白起就率軍攻陷了楚國都城郢。詩人久放的痛苦和對祖國危亡的憂慮,在這首詩中得到異常深刻的反映。“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說的就是:天道不專反複無常啊,為何使老百姓在動亂中遭殃?人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啊,正當仲春二月遷往東方。 

      

      屈原的壯誌與古國的山河一起破碎了,他的生命也隨著禮魂的調子遠去了。是什麼將他逼上了絕路,是什麼讓他隻能選擇死亡?也許,我們能猜測出一些原因。可一切,都隻能是我們的臆測,我們隻能知道,他最終選擇了死亡,讓故國的江水成為他永遠的歸宿。悲憤的屈原應該不知道,在汨羅的濤聲中,他的那顆赤膽忠心已伴著端午這個特殊的日子給了無數人心靈的洗禮。 

      屈原在江南的流放地聽到國家滅亡的消息後,選擇了懷沙投江,以身殉國,他的《懷沙》一辭可說是絕筆: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遠忽兮。 

      懷質抱情,獨無匹兮。伯樂既沒,驥焉程兮。 

      民生稟命,各有所錯兮。定心廣誌,餘何所畏懼兮? 

      曾傷爰哀,永歎喟兮。世渾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 

      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眼前浩瀚縹緲的江河讓他感到孤獨和絕望,雖然世界混濁,沒人理解,但還有死亡可以安慰自己。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就此他下定了一死的決心。 

      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曆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盡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端午節那天,人們仍要在江河裏劃龍舟,把粽子係上五彩絲線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可見詩人的作品和精神是永存的了。

    文章編輯:陳東 
     
    相關信息:
    圖騰祭
    紀念孝女曹娥
    紀念伍子胥
    龍的節日說
    端午節掛艾草的傳說
    端午節的由來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