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沁陽市懷梆劇團資深演員趙玉清
趙玉清在向學生傳授技藝。 記者 李瑞雪 攝
主人公座右銘
在沁陽市文藝界,有一朵美麗的“懷梆之花”,她舞台表現力極強,演繹的角色深入人心,尤其重視傳承懷梆藝術,對學生要求嚴格,她就是沁陽市懷梆劇團資深演員趙玉清。近日,記者前往沁陽市,探尋“懷梆之花”趙玉清的藝術路。
上世紀50年代,懷梆唱響懷川大地,許多人都會唱兩句。“小時候,每逢有戲班子到村裏搭台唱戲,我總是規規矩矩坐在第一排,仔細觀看演員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對懷梆演員敬佩不已。”趙玉清年幼時便對懷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56年深秋,當時有著“天下第一團”之稱的沁陽縣懷梆劇團招學員,趙玉清與好友範秀琴一同進入複試。“複試結束後,劇團隻錄取了範秀琴,但範秀琴不願意一個人去,便告訴招生老師說,如果不讓我去的話,她也不去。由於範秀琴的堅持,我才進了劇團。”入團沒多久,範秀琴因吃不了苦,選擇了告別劇團,趙玉清卻咬牙堅持了下來。“我是農民出身,雖然有唱戲的天賦,但對專業技巧一無所知,看著別的學員進步飛快,我心急如焚。怎麼辦?隻能靠勤奮。我每天6時起床,到打麥場上踢腿、拿頂、下腰,到河邊、井邊吊嗓子,嚴寒酷暑,從未間斷,直到練出讓老演員稱道的‘水音’。”回憶起那段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日子,趙玉清精神振奮。
功夫不負有心人。趙玉清得到了懷梆第三代傳承人張樹柱和第四代傳承人李法貴的指點,入團6個月後即登台演出,出演《閆家灘》中的左桂蘭。“左桂蘭是我演的第一個角色,背戲詞、台上走位、演員對戲,整個過程隻彩排了一遍,我就上場了。”趙玉清出演首場戲即贏得滿堂彩。
做演員辛苦。“以前,大家趕場演出全憑馬車拉行李,我跟在馬車後麵從一個村子走到另一個村子,後來有了汽車,情況才稍有改善。但碰上上坡路,汽車常常拋錨,這時候所有演員都要下車推汽車,人人累得半死。”趙玉清說。直到上世紀60年代,懷梆劇團開始走下坡路,看戲的人越來越少。沒有觀眾就沒有收入,她曾經連續3個月沒拿到工資,連理發的錢都沒有了。“有人勸我離開劇團,另謀生路,但我拒絕了。在我看來,懷梆藝術是我熱愛的事業,我一輩子都不會離開。”趙玉清說。
憑著堅忍執著,憑著刻苦勤奮,趙玉清逐漸成了劇團的台柱子,她參演的《反西京》曾獲新鄉地區戲劇會演三等獎,她錄製的懷梆經典唱段深受戲迷喜愛。
改革開放後,懷梆雖然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市場低迷,觀眾寥寥,更糟糕的是,青年演員嚴重缺乏,劇團陷入了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境地。這時,趙玉清已經退休,但把懷梆傳承下去的責任感促使她站出來,為傳承懷梆鼓與呼。
2009年,趙玉清被焦作師專聘為兼職教授,向學生傳授懷梆藝術。目前,她已授課300多個課時,培養學生200餘人,輔導學生編排了3出懷梆折子戲。從2014年起,每周五下午,趙玉清都要趕到沁陽市聯盟小學和王占中心小學,教學生唱懷梆。她希望在孩子心裏播下懷梆的種子,希望在這些孩子中間能有“小玉清”脫穎而出。
“我現在隻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辦一所懷梆戲劇學校,培養更多懷梆人才,培養更多懷梆戲迷,盡最大力量讓懷梆藝術傳承下去。”趙玉清說。
記者手記
年輕時的趙玉清在懷梆舞台上演繹了各種角色,《天貓娶妻》裏的張愛蓮、《紅色種子》裏的花小鳳、《朝陽溝》裏的拴保媽……每一個人物都生動傳神,深受觀眾喜愛。
然而,歲月如梭,流年似水,一眨眼,她已年逾古稀。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現在,她依然心係懷梆,致力於懷梆劇種的傳播發展。在懷梆創新發展的道路上,趙玉清仿佛是一頭老黃牛,默默地拉著車,一直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