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熱點新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焦作論壇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新聞客戶端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辦公入口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19年新聞專題頻道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 我與新中國共成長 > 正文

2019年新聞專題頻道

走過迪慶,紅軍播撒民族團結種子
更新時間:2019-7-25 9:38:57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昆明7月24日電 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裏拉市,午後的陽光灑在團結村開闊的草地上,一塊紀念碑靜靜矗立,標記著80多年前紅二、六軍團長征進入藏區的第一站。在這裏,紅軍播撒下民族團結的種子。

  1936年4月25日,紅二、六軍團在賀龍、任弼時等人率領下,渡過金沙江北上抗日,途經中甸縣(今香格裏拉市)7個鄉鎮,在境內行程405公裏,發生了兩次戰鬥,翻越了3座雪山,先後停留休整了19天。

  當時,噶丹·鬆讚林寺是迪慶地區的重要政治經濟中心,賀龍以紅二、六軍團總指揮的名義給寺院八大老僧寫了一封信,說明紅軍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對寺院和僧侶的生命財產絕不侵犯並負責保護,希望僧侶和民眾照常生產生活,不要輕信謠言,幫助紅軍籌集糧秣,紅軍照價支付錢款。

  5月2日上午,賀龍應邀來到噶丹·鬆讚林寺,向鬆謀活佛及八大老僧說明了紅軍經過中甸北上的意義,闡釋了共產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希望噶丹·鬆讚林寺幫助紅軍,並向寺院贈送了“興盛番族”的錦幛,祝願藏民族興旺發達。噶丹·鬆讚林寺的僧人們感受到賀龍和紅軍的熱忱,也看到紅軍紀律嚴明、尊重宗教事務、毫不擾民,表示願為紅軍在當地的活動提供方便。

  “當時不少群眾因害怕躲到山裏,我爺爺夏那古瓦作為噶丹·鬆讚林寺的代表見了賀龍,回來後告訴大家紅軍是好人。”身著藏族服飾的72歲的青瑪述說她爺爺與紅軍的故事。“爺爺說紅軍從不殺群眾一隻雞,也不欠群眾一粒米。”

  趙阿印是賀龍接見的商界代表之一,在和紅軍接觸後,他發現這支軍隊官兵平等,對待藏族群眾很友好,與以往見過的軍隊完全不一樣。在了解紅軍的需求後,他積極為紅軍籌辦糧草、護理傷員。

  據迪慶州委黨史研究室介紹,噶丹·鬆讚林寺打開糧倉賣給紅軍6萬餘斤糧食,趙阿印幫助紅軍籌集到2萬餘斤糧食,有力支持了紅軍北上。一位借住趙家的紅軍幹部,為了表示感謝,離開時送給趙阿印一枚獎章。

  “這就是當年的那枚獎章,還有換藥彎盤,給紅軍購買糧食用過的錢袋子和算盤等物品。”趙阿印的兒子趙嘉林今年79歲,他在2016年自掏腰包創辦了紅色民居文化陳列館,展示父親留下來的紅色文物。“這是父親的遺願,我要把紅色基因一代一代傳下去。”

  迪慶州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孫彬濤說,紅軍在中甸停留的日子裏,積極向當地群眾宣傳自己是人民的軍隊,是勞苦大眾的“自己人”。針對當時中甸地區少數民族聚居、藏族群眾全民信教的客觀環境,紅軍還在中甸會議上明確了“尊重藏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及風俗習慣”等7項政治紀律。

  中甸藏族群眾從最初的“怕紅軍”逐漸變為“信紅軍”“愛紅軍”。紅軍在中甸地區成功地探索了處理好民族關係的方法,為其繼續通過廣大藏區奠定了政策基礎,並在藏區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1950年5月,解放軍部隊進入中甸地區。麵對百姓們的誤會和躲避,解放軍官兵坦誠地告訴群眾,我們就是當年的紅軍。百姓們見到解放軍確實像10多年前的紅軍一樣令行禁止,於是積極支持擁護解放軍。

  雲南省委黨史研究室調研員陳祖英認為,紅軍的民族政策在實踐中逐漸走向成熟,為後來黨在民族地區開展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如今,居住著藏族、傈僳族、納西族等26個民族的迪慶州,繼承和發揚各民族和諧相處、團結共榮的傳統,保持著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宗教有序的良好態勢。

  “可以說,迪慶的民族團結進步是紅色基因的傳承,民族團結是紅軍播下的種子。”孫彬濤說。

(記者林碧鋒、李䶮、薛筆犁)

文章編輯:陳東 
  • 上一篇文章: 沒有了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文章
    焦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焦作網”的所有文字和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於焦作日報社和焦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信息來源:焦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焦作網所刊登的所有內容,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並注明"來源:焦作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焦作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歸屬原作者或所屬媒體所有,轉載請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圖片鏈接信息,如果您認為我們轉載了您的文章或資料,損害了您的利益,請聯係我站,我們會即時處理或刪除。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