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是越貧越懶,現在有了工作,也有了幹勁兒。”常翠紅一邊收拾著自己的操作台,一邊跟記者聊了起來,“在車間幹活不擔心日曬雨淋,還不耽誤照顧家裏,不出村就能把錢賺,日子越過越有奔頭了。”
說話間,車間開工了。常翠紅和十幾個工友在各自的操作台前忙碌起來,隻見一張張紙片經過她們的巧手製作,變成了精美的月餅包裝手提袋,整齊地摞在一起。在這些紅色的紙袋映襯下,大夥兒的臉頰上泛起了紅潤,個個精神頭十足。
常翠紅今年46歲,她和丈夫、女兒一家三口與公公、婆婆一起生活,依靠種地為生。她的婆婆有殘疾,公公身體不好,老人們的醫藥費每個月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再加上女兒上學讀書的各項花銷,家裏常常入不敷出。2013年,常翠紅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隨著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等各項幫扶政策的落實,常翠紅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在扶貧幹部的幫助下,她的丈夫在村周邊的企業上班,每個月有了穩定的收入。2017年年底,常翠紅一家實現脫貧。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女兒讀初中了,他們夫妻倆盤算著將來供她上大學,要為孩子積攢一些學費。今年年初,村裏建起了扶貧車間,聽說到車間幹活不耽誤照顧家裏,常翠紅第一個報了名,和南歸善村以及周邊村的23名貧困家庭勞動力在扶貧車間務工,實現了從農家婦女向產業工人的轉變。
疫情防控期間,扶貧車間克服疫情影響,3月中旬複工複產,訂單接連不斷,常翠紅和工友們連續幾個月的工資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
武陟縣小董鄉北王村53歲的貧困戶謝津芳夫妻倆也是南歸善村扶貧車間的受益者。由於不方便到車間上班,謝津芳將加工好的手提袋拿回家,和妻子一起給手提袋裝上手提繩,兩個人一個月的收入加起來也有1600餘元。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貧困群眾的脫貧致富要靠自己的雙手來實現。有活幹、有錢賺、有奔頭,南歸善村的扶貧車間托起了這些貧困戶家庭穩穩的幸福。
(記者 王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