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寨豁鄉山區,櫻桃未盡杏子肥,滿山披綠鄉村美。而位於寨豁鄉交通死角的省級貧困村張毛光村,風景怡人,村裏的石磨、石碾與滿山的蔥綠相得益彰,中間點綴著櫻桃紅、杏子黃,一幅美麗的山村畫卷令人流連忘返。
沁園春秀禾微電影團隊的工作人員扛著攝像機,拍致富路,拍櫻桃美,拍樹蔭下的老磨盤……這裏的樁樁件件、點點滴滴都引起了他們極大的興趣。
近兩三年來,張毛光村發生了巨變。微電影《張毛光脫貧記》記錄下了這裏的變化——
“有女不嫁張毛光,一年四季守空房,初一十五見一麵,落個烏嘴黑殼郎。”以前的民謠影射著多年前張毛光村的現狀。
此一時,彼一時。在脫貧攻堅戰役中,新一代張毛光人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鑽進林地要財富,正在努力走出一條綠色種植、生態旅遊發展的鄉村振興路。
微電影《張毛光脫貧記》通過祖孫三代的思想變化,藝術再現了在國家大戰略麵前,在焦作市組織實施環境治理、生態保護、“農村四好路”建設、精準扶貧等工作中,張毛光村發生的顯著變化。
據沁園春秀禾微電影團隊主要負責人宋寶塘介紹,他們力爭將《張毛光脫貧記》打造成微電影精品,預計於今年7月份與觀眾見麵。
在沁園春秀禾微電影團隊看來,《張毛光脫貧記》講述了鏡頭下的張毛光村。而對於張毛光村黨支部書記楊富玲來說,開拍微電影對該村意義更為深遠。
采訪時,楊富玲告訴記者:“《張毛光脫貧記》開拍前,編劇和導演組織我們村的幾個老石匠和老木匠,將村裏一個廢棄的水泥電線杆兒和石棉瓦搭建的拖拉機棚改造成了石頭柱、玉米稈牆、黃貝草頂的石磨房。現在,許多來張毛光村旅遊的遊客,對我們村能推能用的石磨、石碾特別感興趣,都想來體驗一番,俺村也順勢推出了綠色健康的石磨麵粉,村民的經濟收入有所增加。”
微電影,作為一種方興未艾的藝術形式,兼具有電影的精致和微視頻便於傳播的兩大特點。近年來,我市湧現出了一些微電影團隊。在脫貧攻堅戰略下,這些微電影團隊發揮自身優勢,圍繞大局做文章。沁園春秀禾微電影團隊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2016年10月,我市十幾個微電影人來到修武縣太行山深處的娥峪村,拍攝了我市第一部使用4K超高清電影設備的微電影紀錄片《尋找野生懷山藥》。該微電影介紹了我市懷山藥的曆史與文化,通過這部微電影的網絡傳播以及產品二維碼掃碼播放傳播,許多外地客商對我市懷山藥的曆史文化價值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提高了我市懷山藥產品的文化附加值。
隨後,由我市微電影人拍攝的紀錄片《窄門羊倌兒》《戲迷姬文印》《永遠的黨旗》紛紛出爐,並在國際微電影節上斬獲大獎。
在拍攝過程中,這些微電影團隊深入太行山區,挖掘山區文化,反映鄉村變化,塑造了羊倌兒李洪水、戲迷姬文印、共產黨員李蔭棠等形象。
作為焦作微電影界的代表人物、焦作市電影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宋寶塘說:“微電影是時代產物,微電影人將鏡頭對準時代變化,才能使作品擁有更大、更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