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中心”助推脫貧攻堅的焦作實踐
兜底保障 編織貧困人口健康網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醫養中心64家,其中重點服務脫貧攻堅的45家,構建起了從城到鄉到村的貧困人口集中醫養健康網。
(一)資源整合,擴大要素供給。集中優勢資源,盤活閑置資源,激活社會資源,以較少投入快速增加醫養中心建設供給,形成批量化、規模化效應。多主體設置。依托鄉鎮衛生院、敬老院、社會福利中心、原計劃生育指導站等,充分利用現有病房床位、醫療設備、醫護人員,發揮積累的護理經驗,盤活因機構改革等形成的閑置資源。多模式運營。公辦、公辦民營、民營、民辦公助多種模式並舉,激發了運營活力。
(二)醫養融合,提升服務質量。針對醫院醫療水平高但費用也高、養老機構生活服務周到但護理不夠規範的狀況,醫養中心有效融合“醫療”和“養老”,構建起“有病治病、無病頤養、全程托護”的一站式服務體係。醫方麵,實現健康管理全周期。入住時進行健康評估,定製健康檔案;平常發揮中醫藥優勢,開展個性化康養服務;生病時開通住院轉診“綠色通道”,就醫治療更及時,醫患了解更全麵。養方麵,做到生活護理全方位。從吃、穿、住、娛著手,突出適老化改造、標準化保潔、個性化護理、居家化體驗四大服務元素,由營養專家製定健康食譜,衣服隨髒隨洗,每周換洗床單被褥,安裝一鍵呼叫係統,定期組織開展文體活動。
(三)功能複合,拓展發展空間。按照“兜底保障、就近入住、預留空間、服務社會”的原則,拓展服務對象、服務領域,推動醫養中心可持續運營。在兜底建檔立卡貧困戶基礎上,大力拓展社會醫養市場。將醫養中心按三個等級製定麵向社會的收費標準,吸納社會人員入住,降低人均成本,提高運營效益。在對內醫養服務基礎上,對外提供醫療服務。如各醫養中心的國醫堂,對外提供門診服務;中站愛仁居醫養中心,同時掛牌焦作市中醫藥學校附屬醫院。在服務現有對象基礎上,延伸至活力老人。如博愛金城醫養中心,規劃建立老年大學,向非入住老人開放文化娛樂設施。在做好醫養中心基礎上,為康養產業作鋪墊。如沁陽西向醫養中心,改造後院閑置的老舊樓院,可為老年旅遊團提供住宿、康養服務。
精準發力 為特困群眾“照亮未來”
我市將醫養中心建設納入重大民生實事,高起點謀劃,精準定位,托起了百姓穩穩的幸福。
(一)把握趨勢性,無縫對接老齡化社會。針對機構養老需求不斷增多、養老服務要求不斷提高的趨勢,推動養老從滿足物質生活需求向滿足心身健康需求轉變,從提高生活質量向提高生命質量轉變。硬件上,嚴格五統一標準,遵循美學理念。全市統一標牌、規章製度、房間風格、設施配備和人員服裝,並利用美學理念,打造“園林式”醫養中心,扭轉了群眾對傳統醫院、養老中心的印象。軟件上,砥礪“養老”醫術,錘煉“孝老”仁心。實行專業規範的服務流程,時刻掌握老人身體變化和心理狀態,讓老年人醫得放心、養得舒心、住得安心,對護理人員開展多層次培訓,加強孝道文化教育,建立考核激勵機製,確保服務質量。
(二)體現探索性,開創醫養結合助力脫貧攻堅新範式。融各種優勢,推動醫養深度融合。發揮醫共體作用,全市組建了15個醫共體,工作人員一體調配、服務對象一體流動、收支結算一體開展,可為醫養中心提供專家支撐和資金支持。發揮簽約服務作用,醫療機構與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農村幸福院簽訂服務協議,居家養老落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現養老健康服務全覆蓋。發揮中醫藥作用,開展中醫調養、針灸理療、“四大懷藥”藥膳調理等康養服務。發揮太極拳強身健體的功效,把太極拳演習引入醫養中心。想多種辦法,增加貧困家庭收入。為入住人員家屬開發公益性崗位,全市醫養中心在崗護工318人中有128人來自貧困家庭,實現了“招聘一人,全家脫貧”。引入飾品加工等手工項目,入住者不僅可以賺取零花錢,還提升了價值感和自信心。
(三)增強協同性,彙聚脫貧兜底的強大合力。以製度規範醫養中心。根據《加強全市貧困兜底線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扶貧、衛健等9個職能部門分別製定了配套政策,形成“1+9”政策體係;編寫《焦作市醫養中心建設及管理指導手冊》,明確“五項流程”“五項機製”和“十項製度”,做到有章可循。重視人才隊伍建設。依托河南理工大學和德國蕾娜範國際養老機構,開設了三年製醫養護理專業班;依托澍青醫專等實訓基地,進行“訂單式”培訓。堅持共建共享。建立了聯席會議製度,衛健部門提供一站式備案審批及運營指導,人社部門提供公益性崗位安置和技能培訓支持,民政部門利用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政策給予支持,醫保部門將養老機構的醫療納入基本醫保定點範圍……各部門通力合作構建起了脫貧攻堅醫養結合的大格局。
畫龍點睛 醫養中心建設一招多效
實踐表明,醫養中心建設不僅有效解決了脫貧攻堅的難題,還通過醫養融合形成了新產業,更是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到了實處。
(一)“兜住一人、全家受益”,醫養中心建設找準了扶貧兜底的支撐點。解決了僅靠政策和資金解決不了的問題。兜底貧困對象雖然享受各項政策和資金,但生活起居仍無法自理,集中醫養在保障吃、住、行等基礎上,疊加醫療服務、康複訓練等功能,從根本上解決了該群體的生活保障難題。解放了貧困家庭有勞動能力的人。失智失能人員集中醫養後,貧困家庭有勞動能力的人能夠出去工作,推動“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發展,有助於建立脫貧防貧長效機製。
(二)“催生新產業、形成新動能”,醫養中心建設找準了醫養融合的突破點。“有養缺醫、有醫無養、醫養分離”導致一方麵養老產業遲遲發展不起來,一方麵基層醫療機構利用不充分。醫養中心建設從供給側對醫療、養老資源進行整合,成為推動康養產業發展的破題之作。轉變了群眾觀念。兜底貧困對象入住醫養中心後的生活讓大家看到了機構養老的好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到醫養中心安度晚年。激發了機構動力。承擔醫養中心建設任務的鄉鎮衛生院、專科醫院、養老機構等不斷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醫養服務模式。這些先期試水的機構,紛紛擴大規模,社會資本也更多關注和參與醫養產業,各類醫養機構快速成長。打通了政策壁壘。醫養中心啟動之初,就著力突破利益藩籬,運行過程中更是針對遇到的問題,及時完善和調整政策,使得醫養融合的通道越來越暢通,醫養融合事業、產業“一體兩翼”快速發展,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載體。
(三)“生活無憂、社會有愛”,醫養中心建設找準了提升群眾幸福感的著力點。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年輕人才有可期的未來;對貧困兜底對象的醫養服務是否到位,是體現社會大家庭溫暖與否的晴雨表。入住群眾生活更有尊嚴,不僅享有生活照料和醫療服務,還能享受精神心理、文化活動等服務,身子骨日漸硬朗,重新燃起了生活熱情。黨群幹群關係更加密切,社會各界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責任擔當,有了滿滿的踏實感,進一步凝聚了黨心民心。關愛困難群體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醫養中心成為奉獻愛心的平台,各級組織和愛心人士紛紛捐款捐物、經常提供誌願服務,媒體也給予高度關注,在全社會形成了孝老敬老和尊重關心困難群體的良好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