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鬆茸種植:扶貧生態兩受益
陽春三月,萬物生長。3月31日上午,博愛縣鴻昌街道七方村西20多公頃竹園旁邊的博愛縣祥竹種植專業合作社內,20多名農家婦女正在緊張有序地分揀、包裝剛采摘的竹鬆茸。
“除了一年分紅800元外,春秋兩季,我在這差不多能幹半年活,一天能掙50元,挺好的。”正在分揀的七方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司永蘭告訴記者。
“這些竹鬆茸都是咱旁邊的竹林裏間作套種生產的,不用建大棚,投資小,一年春秋兩季收獲,每公頃純收入7萬元至10萬元,現已帶動周邊140多戶貧困戶。”該合作社理事長王瑞彬介紹。
博愛縣有世界上緯度最高、麵積最大的人工竹林,是中國竹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過去,博愛竹林曾有“一畝園十畝田”“竹園一鑽,有吃有穿”之說。但近年來,由於竹園經濟效益降低,麵積不斷減少,保護竹林生態、開發竹林資源成為博愛縣麵臨的一個現實問題。
“竹鬆茸是一種生長在竹林裏的食用菌,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向發展中國家推薦種植的新菇種,食用價值、藥用價值和經濟效益都很高。”王瑞彬說,2017年,合作社積極響應國家脫貧攻堅號召,在七方村建設了竹林資源綜合利用項目,采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經營模式,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合作社利用到戶增收資金58.3萬元購買了烘幹機和速凍設備,建了恒溫冷庫,設備所有權歸貧困戶所有,合作社每年付給貧困戶租金。此外,合作社還優先安排15戶貧困戶就業。截至2019年年底,該項目共為146戶貧困戶每戶每年分紅800元,共計分紅26萬多元。
由於竹鬆茸是竹林間套種生產的,每年9月份種植,11月份出菇采摘一個月,之後進入冬季休眠期,來年3月份到6月份持續生產3個月,之後進入休整期。因此,竹園有半年的生產期、管理期,改變了以往竹園撂荒的局麵。竹鬆茸用林間的竹葉做底肥,竹鬆茸采摘後留下的發酵稻殼等又成了竹子的天然肥料,竹鬆茸和竹子的生長互為補充營養,竹園的生態麵貌煥然一新。
“博愛的竹林,目前成園的有200公頃左右,我們現在有了比較成熟的種植技術和市場銷售渠道,竹鬆茸的係列產品開發也取得了很大進展。相信有政府的引導支持,博愛竹林的資源開發利用會使竹園生態得到更大改善,竹林品牌會重新叫響,也會為當地的貧困戶提供更多的脫貧致富門路。”王瑞彬說。
(記者 董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