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縣殘聯全力打造典型產業扶貧基地工作綜述
以打造助殘基地為“根”
創新助殘合作模式
該縣殘聯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以殘聯為主導,創新工作方式,變過去的被動式選擇基地促助殘為現在的主動式培育基地抓助殘,認真選取適合開展貧困殘疾人幫扶項目的合作社,由縣殘聯理事會審核確定後,納入重點支持發展範圍。同時,該縣殘聯通過廣泛調研、擇優選用,以縣天賜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為載體,協調縣科技、農業等相關職能部門,與省種子管理站、市農林科學院的專家學者建立良好合作關係,形成了“專家+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規模化、產業化新型經營模式,協調推進扶貧基地培育工作。在此基礎上,該縣殘聯還注重科技引領,引導縣天賜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與省種子管理站、河南農業大學、市農林科學院等專業院所開展合作,創新建立了確保單位麵積土地收益最大化的立體種植模式。例如,在蔬菜大棚方麵,通過合作關係的建立,該縣天賜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采用“四種四收”法,即外種甜玉米、內套禮品西瓜、中央栽小米椒、大棚與大棚之間種洋蔥,大棚的年均收入超過2萬元;在大田種植方麵,采用“三種三收”法,即收了洋蔥套種甜玉米,再種娃娃菜,每0.067公頃每年毛收入近1萬元,還可以在生產過程中,根據季節變換和市場行情,種植辣椒、娃娃菜、懷菊花、水果玉米等,不僅豐富了產品種類、滿足市場的多樣性需求,還提高了合作社的抗風險能力。具體到工作實踐中,該縣殘聯以縣天賜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為運營主體,與農戶簽訂種植合同,負責提供種苗技術培訓,保底價回收農產品,確保合作農戶零風險、高收益。2017年以來,該縣已帶動500餘戶農戶(其中貧困戶112戶)增收致富;2019年種植規模達到193.33公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以服務群眾為“基”
助推脫貧攻堅事業
該縣殘聯以縣天賜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為載體,圍繞扶貧助殘,積極開展“前中後”全程服務,產前做好“一籃子”供應,為殘疾人種植戶免費發放苗種、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產中做好“一條龍”服務,專家技術指導、種植管理培訓等配套服務一應俱全;產後做好“一站式”銷售,合作社上門按高於市場價統一回收,讓殘疾人坐在屋裏就能賣高價。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戶的種植技能,該縣殘聯指導縣天賜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與農業、科技等有關部門和專家對接,建立了綜合性農業科學知識服務平台“農科網校”,為農戶提供在線學習交流、新農業種植服務,並以“雨露計劃”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為依托,開辦技能培訓班,目前累計培訓殘疾人391人次,其中建檔立卡殘疾人87人。同時,該縣殘聯積極開展農戶觀摩交流活動,定期組織縣內外專家和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傳授種植技術,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種植成果,讓農戶得到了實惠。此外,該縣殘聯還引導縣天賜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先後注冊豫博天賜、懷隱2個農產品商標,並通過創立電商品牌,實現“線上接單、線下生產、物流發貨”的完整閉環,延長了產業鏈條,為貧困戶提供了從種植、加工到包裝、轉運等多環節的工作崗位。眼下,該縣天賜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已與山東棗莊蔬菜批發市場、鄭州萬邦物流園等商家建立了合作關係,成為貴州老幹媽集團的二級供應商。
以促進靈活就業為“主”
探索六大帶貧模式
該縣殘聯以殘疾人就業需求為導向,依托縣天賜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經營平台,探索六大帶貧模式。一是直接帶貧。通過免播、免肥、免種苗,為112戶貧困戶節支增收3.8萬元。二是托管帶貧。對於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貧困戶,實行“保姆式”服務,全程托管;目前,合作社已累計流轉17戶無勞動能力的殘疾人貧困戶土地,流轉費每0.067公頃800元,貧困戶將政府補貼的600元辣椒苗進行入股,由合作社統一耕種,合作社按30%的收益為貧困戶分紅。三是勞務帶貧。在合作社長期務工貧困戶2戶,每戶年收入可達2.5萬元,農忙時貧困戶務工人數在150人至200人,人均收入每天60元。四是培訓帶貧。除承辦“雨露計劃”培訓外,還適時實地對貧困戶種植的產品進行產前、產中、產後全方位技術指導服務。五是訂單帶貧。對貧困戶所有種植產品簽訂合同,按合同價收購。2017年與貧困戶簽訂菊花收購價為每公斤6元,高出市場收購價1元,當年共收購菊花12.5萬公斤,種植戶增收12.5萬元。六是“1+6”服務聯盟帶貧。以縣天賜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為龍頭,帶動周邊5個縣的6個合作社聯盟經營,覆蓋260戶貧困戶,每戶年增收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