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貧困戶新蓋的房子?”昨日上午,記者向博愛縣應急管理局監察大隊大隊長、駐該縣金城鄉南張茹村第一書記趙誌勇再三追問,趙誌勇都是肯定的回答:“沒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新家。”
羅馬柱、門窗套、真石漆、簷口線……這樣的建築外立麵,說是貧困戶新蓋的房子,誰看到都會有與記者一樣的疑慮。
會不會是驢糞蛋——表麵光?記者走進屋內,更是一驚:吊頂別具新意,牆紙頗具美感,地板發出亮眼的光澤。
“今年俺一家就能住進新房迎新年了。”腰係圍裙的戶主兒媳王豔霞,一邊給在自家幹活兒的木匠遞工具,一邊對趙誌勇說。
“晌午別走了,俺現在去擀麵條。”時近中午,戶主的老伴郜鮮珍看到趙誌勇,拍拍身上的灰塵,解下圍裙就要奔廚房。
“你趕緊忙吧!我就來看看還有啥需要幫忙的,沒啥就走了。”趙誌勇應和的同時,看郜鮮珍望著記者疑惑的眼神,解釋道:“這是報社的記者,來咱村采訪呢。”
剛才幹活還很麻利的郜鮮珍,突然顯得有些拘謹,搓著手一攤說:“你看俺這屋太亂,連坐的地方都沒有。”
“不坐了,聽說恁家正在蓋新房,跟著趙書記來看看,這房子蓋得可真漂亮。”記者話音剛落,郜鮮珍急著表態:“這可得好好感謝感謝縣應急管理局的駐村工作隊,特別是俺村的第一書記趙誌勇。”
打開話匣子,郜鮮珍的話印證了趙誌勇之前介紹的情況:“除去大病大災,俺村的貧困戶十貧九懶”。
郜鮮珍家就是這樣的情況,她唯一的兒子李福強守著家裏的一塊薄田,倒也吃喝不愁。但隨著李福強的兩個孩子逐漸長大,花銷越來越大,一家人的生活漸漸陷入困頓,直至被定為貧困戶。
趙誌勇駐村以後,了解了李福強的具體情況,確定了扶貧先扶誌的幫扶思路,通過大量的思想工作,“授人以漁”幫李福強辦理了特種作業操作證。
2017年10月份,李福強的特種作業操作證發下來之後,趙誌勇多方聯係幫他尋找到了合適的工作崗位。雖說工作地點遠在寧夏銀川,但李福強當年春節回來,僅工作兩個月時間就帶回兩萬元現金。那個春節,貧困戶李福強家過了一個“肥”年。
春節剛過完,李福強不顧母親、媳婦“再歇兩天”的挽留,又踏上了打工之路。他說:“管吃管住一天掙300多塊,在家誰給咱呀!”
僅僅兩年時間,李福強攢了一幢兩層小樓。
新房裝修可不是件省心的事兒,但在李福強家,隻有郜鮮珍、王豔霞婆媳二人支應。“福強在外地打工,他爹70多歲的人了,現在也閑不住,在家門口打點零工。”郜鮮珍雖有些心疼,卻十分滿足:“吃飽穿暖不如黨的恩情暖。俺家現在吃得好、穿得暖,都得感謝黨的好政策!”
(記者 張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