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李海森種的12畝花生成熟了,還沒等他外出跑銷路,劉火光就找上了門:“去年我朋友圈的朋友們買了咱家的花生,反響很不錯,今年都惦記著呢。”他在李海森家的花生地裏拍照、發朋友圈:“貧困戶家的花生,純正沙土地的優質花生,每斤2元,歡迎訂購。”
第一書記當起了貧困戶家花生的“代言人”,幫扶單位自然也積極支持。中秋節即將來臨,焦作市總工會有關領導決定將貧困戶地裏新鮮的花生當成單位職工的一項中秋福利,訂購了李海森家350公斤花生。
消費扶貧人人可為。就在李海森忙活著分裝劉火光送來的訂單時,範村的另一家幫扶責任單位沁陽市水利局的幹部職工也發起了愛心接力,爭相購買李海森家的花生。
與此同時,紫陵鎮政府充分利用該鎮的“互聯網+”社會扶貧網絡,推銷起了李海森家的花生。信息發出沒多久,丫姆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積極聯係範村,他們到李海森家的花生地進行實地察看後,對花生的品質很滿意,於是訂購了500多公斤花生。
“貧困戶的農產品質優價廉,就是銷路不暢;城裏朋友想買地裏最新鮮的農產品,卻沒有渠道。我這個‘賣貨郎’就起個牽線搭橋的作用。”劉火光笑著說。
這不是他第一次運用消費扶貧幫貧困戶賣農產品了。範村貧困戶李長江家的大棚蔬菜成熟了,劉火光熱心幫他聯係銷路;貧困戶李豔紅家的甜瓜熟了,劉火光又主動上門提出可以放在村裏的愛心驛站代賣,拓展甜瓜銷路。
消費扶貧,一頭連著貧困戶地裏的農產品,一頭連著廣闊的消費市場,對實現貧困群眾增產增收起著關鍵作用。
駐村期間,細心的劉火光發現,貧困戶的內生動力被激發起來了,他們積極勞作,發展種植、養殖,可是由於自身文化程度有限,產品銷路窄,在收成變收入的過程中常常遭遇難題。為了幫助貧困戶實現增產又增收,他積極聯係焦作市總工會和沁陽市水利局,組織幹部職工進行消費扶貧,購買貧困戶的農產品。同時,他還充分利用設在中國社會扶貧網的村級信息點,及時發布貧困戶的需求。
“我們村裏正規劃建設扶貧小菜園,鼓勵市民來認購土地,貧困戶可以受雇在田裏耕作,這也是借助社會力量實現貧困戶穩定增收的一個途徑。”劉火光說。
(記者 王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