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今天的菜可真新鮮,給我稱點豆角吧。”
“要3塊錢麵條,中午準備蒸鹵麵吃。”
“黃瓜,老嫩嫩的來兩根。”
王海燕熟練地報價、稱菜、收錢,丈夫張小昌在一旁搬運蔬菜。夫妻倆都是40多歲,做蔬菜生意好幾年了,是遠近聞名的模範夫妻。
“咱做的是長遠生意,來買菜的都是街坊鄰居。我大字不識幾個,不懂得四舍五入,隻知道結算時舍零留整,看似吃點虧,卻留下了顧客。平時,沒帶錢的可以先記著賬,沒零錢就幹脆不要,來買麵條的我也順手送些調味菜……”
她為啥會在村裏擺攤賣菜?
“我家2013年成為村裏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有倆孩子要上學,小昌在外打工也沒掙到錢。為了能讓孩子上得起學,我走街串巷送過牛奶,在縫紉機廠做過衣服,賣過綠豆涼粉,能幹的活兒嚐試了好多。苦點累點,為了孩子也值了!”提起那段難熬的時光,王海燕淚光閃閃。
2015年夏日的一天,她像往常一樣送牛奶經過磨頭鎮北十字村時,看到賣菜攤人來人往,買菜的顧客絡繹不絕,腦海裏突然冒出一個想法:機房村一直沒有固定的賣菜攤位,偶爾是三輪車沿村喊賣,菜品少、不新鮮還無法滿足顧客需要,我為啥不去賣菜呢?
“不行,我不同意。”張小昌一聽就來了氣,“‘少能沒耐,流落賣菜’,在村裏賣菜,丟人!”
丈夫不支持,王海燕隻好喊自己的弟弟幫忙。姐弟倆每天半夜3時多,騎著三輪車到縣城南關菜市場批發蔬菜。同村開超市的郭軍紅主動把超市旁邊的熱鬧位置讓給她。不忍心看妻子天天自己忙忙碌碌,張小昌慢慢改變了態度,幫著妻子一起賣菜,還主動承擔了批發蔬菜、賣菜等任務。有了丈夫的支持,王海燕幹勁更足了,菜品越來越豐富,生意也越做越好,不僅還清了債務,每年還能有兩三萬元的穩定收入,兩個孩子上學也享受了“雨露計劃”職業教育補貼。
2016年年底,她家脫貧了,今年家中又蓋起了兩層新房,日子越過越紅火!
(記者 李 秋 通訊員 趙蜘蒞 秦 彬)